-
>
貴州省地圖(袋裝折疊大全開)(大比例尺1:790000)
-
>
亞洲地圖
-
>
滄桑之變.中國地理卷:中國地理大變遷
-
>
山海經:精選插圖版(全彩)
-
>
實用中國地圖冊紅革皮(2022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盒裝(2022版)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廣西(2018年版)
南京古舊地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26959
- 條形碼:9787550626959 ; 978-7-5506-269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京古舊地圖集 本書特色
★8開本,《圖集·圖錄》為精裝,附有布面函套和精致別扣;《圖集·文論》為平裝,鳳凰出版社出版
★本書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胡阿祥、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范毅軍、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陳剛主編
★圖錄部分收錄約四百余幅地圖,按照地圖的不同類型分為“大視域地圖中的南京”、“近世以來志書與繪畫中的南京地圖”、“晚清民國時期測繪南京地圖”和“明清時期南京勝景圖”四卷
★圖錄部分所收地圖,以“學術價值珍貴典型、版本稀缺、品相完美”為基本收錄原則,一般選用高清掃描格式的數字地圖圖像(≥300dpi),采取全幅顯示方式,部分地圖并做局部放大展示
★文論部分集中展示了截至2018年對南京歷史地圖研究的學術研究成果
★附贈大明一統山河圖、上江兩倒志-兩縣城內圖、鄧啟賢題款《江寧城圖》、南京市街道詳圖和金陵八景明信片
南京古舊地圖集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優選各大圖書館收藏的有關南京城市的古舊地圖。共計三百余幅,均以高清彩色方式呈現,并附有未收錄相關地圖400余幅的詳細信息,全面展示了南京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的豐富歷史內涵,此外本書還附有文論一冊,共收錄了日本、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學者相關研究,是了解和推進南京城市地圖研究的標志性成果。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南京古舊地圖集南京古舊地圖集 前言
我過去受的史學訓練,一直忽略了地理的部分。此后讀到年鑒學派的著作和理論,才首次了解到地理、空間的因素,在歷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大約十年前,我開始修改我的博士論文,在助理的協助下,我們將上海茶館、戲園從1860年代以后的分布,分為三個時期,制成三張GIS分布圖。這個牛刀小試之作,現在看起來,既是愉悅的游戲之作,也為我自己的城市研究,平添了一些顏色。
與此同時,我在福建、廣東和中國各地,主持了十多次名目不同的歷史文化研習營,目的在將文獻研讀和實際的田野考察結合在一起。在這些田野考察的經驗中,我不但對中國的鄉村社會有了較深入的實地了解,也對山川地理的分布及其“結構性”的影響,有了深刻的體驗。我還清楚記得屆的“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在成都舉行,在參觀武侯祠時,我一個人默默地看著墻上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地圖,失街亭、斬馬諼的京劇故事,也就有了具體的時空張本。也就在仔細閱讀這幅地圖時,我了解到褒斜古道和我讀過的文學作品間的關系。這一次“無知”的邂逅,對我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也讓我此后更用心地去解讀地圖之后所蘊含的豐富意涵。
這套《南京古舊地圖集》,既搜集了宋元以來南京的方志地圖、明清時期勝景圖、晚清民國時期測繪地圖,也重視大視域地圖中的南京,而且“圖錄”與“文論”相得益彰,頗得傳統圖經之旨,可稱是一套皇皇巨著,在中國的城市古舊地圖集中,實屬少見。我由于過去幾年來,一直以明清南京為研究課題,2015年8月還參與主持了“第五屈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南京:歷史記憶與都市空間”,所以特別能體認到這套地圖集在南京城市史研究上的價值,很愿意利用這個機會,向辛苦編纂這套地圖集的學者及參與者致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學者以此為根據,投入南京史的研究。
就我自己而言,在過去十幾年間,斷斷續續地做著明清南京研究。寫板于《桃花扇》一文時,我原本完全被劇本的文字之美和以文學作品作史書書寫的挑戰性所吸引,但隨著劇作的開展,也情不自禁地按圖索驥,從三山門、夫子廟,一路尋覓進入舊院的門徑。這是我次使用這套古舊地圖集中所收錄的方志圖、勝景圖,乃至日本學者和十四世紀日人制作的地圖。
此后,從顧起元到甘熙,在解讀文本的同時,我對南京的地理、形勝和地圖,有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在反復細讀資料和實地考察的過程中,我知道晚明士大夫的藝文活動,多集中在城東南和西南區。將來有機會,我很愿意藉著這套地圖集,重建晚明士大夫、文人的活動場景。從晚明到晚清,在深受考證學影響的甘熙身上,我們反而看到他對宗教世界的虔誠信仰,這也讓我對南京士大夫的宗教生活,有了強烈的好奇心。
南京古舊地圖集 目錄
南京古舊地圖集 節選
南京古舊地圖集 相關資料
一、《南京古舊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以匯編和研究歷史時期(截至1949年)南京城市范圍內的古舊地圖為學術目標。《圖集》分一函兩冊,上冊為《圖錄》,下冊為《文論》。
二、《圖集·圖錄》所收地圖,以“學術價值珍貴典型、版本稀缺、品相完美”為基本收錄原則,一般選用高清掃描格式的數字地圖圖像(≥ 300dpi),采取全幅顯示方式,部分地圖并做局部放大展示。
三、《圖集·圖錄》共分四卷。卷一《大視域地圖中的南京》,精選海內外傳世地圖56種,展示全球、區域及高層政區視野下的南京。卷二《近世以來志書與繪畫中的南京地圖》,從22種歷代志書與2種繪畫中,檢得各類地圖117幅,展現不同時代人們對南京城市形態的空間認知。卷三《晚清民國時期測繪南京地圖》,收錄晚清至民國時期以近代測繪技術與印刷工藝所測制的南京地圖,包括地形圖、城市圖、地籍圖、其他類型圖四組,收入地圖131 幅。卷四《明清時期南京勝景圖》,從相關勝景圖繪中精選8種共212幅,聚焦明清時期審美層面下的南京城市之自然風貌與人文景觀。
四、《圖集·圖錄》各卷地圖的著錄文字,盡量采用統一格式,并根據地圖類型的不同,略作增益或調整。
五、《圖集·圖錄》所收地圖的圖名命名,一般采用原圖所標注的圖名。其中,志書地圖、分幅系列地圖采用“志書名·圖名”、“系列圖名·分幅圖名”的表示方法,如“景定建康志·上元縣圖”、“南京要塞軍事地圖·幕府山”。如原圖無圖名、而系《圖集·圖錄》自擬的圖名,則于所擬圖名外加“[]”符號表示,如“[六朝宮門圖了”“[五萬分一地形速測圖]”“[南京市有關地區詳圖了”。
六、《圖集·圖錄》所收“附錄”《南京古舊地圖集·地圖存目》,主要展示已經調查得知或已經掌握、但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而未收入《圖 》的地圖的基本信息,以備讀者了解或查閱。
七、《圖集,文論》收錄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香港地區以及日本、美國學者關于南京古舊地圖研究與利用的相關論文18篇,旨在以舉例的方式,推進南京城市歷史地理、城市地圖學史等學術領域的拓寬加深。至于各篇論文的腳注格式、插圖命名等項,從尊重各位作者的行文習慣考慮,不求細部的機械規范與強行統一。
八、《圖集》上冊,按照古籍整理慣例,采用繁體中文;《圖集》下冊,采用簡體中文。
九、《圖集·圖錄》與《圖集·文論》目錄,均采用中文、英文雙語形式,以便海內外讀者查閱與使用。
南京古舊地圖集 作者簡介
胡阿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南京大學六朝研究所所長,六朝博物館館長,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范毅軍,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陳剛,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