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時事出版社亞太國家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2386
- 條形碼:9787519502386 ; 978-7-5195-0238-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時事出版社亞太國家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重大標志性事件為中心,探討美、俄、日、澳、印等亞太國家海上軍力建設思想的歷史轉型過程,據此分析資源稟賦、戰略環境和威脅認知等因素影響海上軍力建設的規律特征,試圖解釋各國海上軍力建設路徑選擇背后的邏輯。
時事出版社亞太國家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研究 目錄
**章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的分析框架()
**節海權理論與西方海上軍力建設思想()
第二節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的內涵()
第三節作戰指導與西方海上軍力建設思想()
第二章美國海上軍力建設思想的轉型過程()
**節美國建國初期的海上軍力建設思想()
第二節制海權與美國攻勢海軍的建設思想()
第三節兩次世界大戰與美國海上軍力建設思想()
第四節冷戰期間的美國海上軍力建設思想()
第五節冷戰后美國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
第三章俄羅斯海上軍力建設思想的轉型過程()
**節近代俄國海上軍力建設思想的特點()
第二節蘇聯海上軍力建設思想的轉型過程()
第三節冷戰后俄羅斯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
第四章日本海上軍力建設思想的轉型過程()
**節近代日本海上軍力建設的思路()
第二節現代日本海上軍力建設的思路()
第三節冷戰期間日本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
第四節冷戰后日本海上軍力建設思路轉型()
第五章澳大利亞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
**節澳大利亞海洋安全戰略的內涵特點()
第二節“第三條道路”與澳大利亞海上軍力建設思想()
第三節冷戰后澳大利亞海上軍力建設新思路()
第六章韓國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的路徑()
**節韓國海上軍力建設的歷史進程()
第二節韓國海上軍力建設的戰略目標()
第三節冷戰后韓國海上軍力建設新思路()
第七章冷戰后越南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
**節冷戰后越南海洋戰略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冷戰后越南海上軍力建設的指導思想()
第三節冷戰后越南海上軍力建設的新思路()
第八章印度尼西亞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
**節印度尼西亞海洋安全戰略的特點()
第二節印度尼西亞海上強國戰略與“綠水”海軍建設()
第九章印度海上軍力建設思想的路徑()
**節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的主要特點()
第二節印度海上軍力建設的指導思想()
第三節印度海上軍力建設的具體思路()
參考文獻()
時事出版社亞太國家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研究 節選
**章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的分析框架 國際關系的歷史經驗表明,海洋安全戰略的發展歷程跟海上軍力形態的發展演變密切相關。馬漢曾直接提出:“海上力量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軍事史。” (美)馬漢著,一兵譯:《海權論》,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在這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海上軍事安全關系著國家安全、商業貿易和資源開發利用,關系著國家的繁榮、穩定和發展。在馬漢、科貝特、戈爾什科夫等思想家的影響下,世界各國自近代以來尤其強調海上軍事實力的重要性。圍繞海上軍力建設問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應該分配多少資源,以何種路徑建立一支何種形態的海上軍事力量,如何運用這支力量達到何種戰略目標?為了研究方便,本書把上述內容界定為廣義的海上軍力建設思想問題,且將其作為本書的研究主題。 **節海權理論與西方海上軍力建設思想 與其他的軍力建設過程不同,海上軍力建設呈現周期長、資源消耗大、技術革新快、調整彈性弱等特點,需要預先從比較長遠的角度進行籌劃。戈爾什科夫曾指出:海軍是*難恢復的一個軍種,其損失的補充、軍艦和艦上武器的再生產,均需耗費很多的時間和巨大的物力財力。經濟上強大的國家在戰爭進程中完成這一任務,也只有在特別有利的軍事政治條件下才能辦到。 (蘇)謝·格·戈爾什科夫著,房方譯,《國家海上威力》,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336—337頁。因此,分析和研究西方海上軍力建設思想的經驗教訓不僅可以解析各國海上安全戰略的目標、意圖和實施路徑,還可以從國防建設的角度探討如何維護海洋安全的規律特點。 西方海上軍力建設思想受海權理論的影響頗深。馬漢在《海權論》中頻繁地使用“海權”這一概念。到底什么是海權呢?馬漢在其著作中提出:“海洋*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四通八達的海上航線,如同一條寬闊的大馬路或者遼闊的公有地,你可以朝著任意的方向往前走。只是在這塊遼闊的土地上,你之前走過的路徑可能會受到某種條件的制約和控制,讓你不得已選擇其中的某些道路作為貿易航線。” (美)馬漢著,一兵譯:《海權論》,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海權是指對海上航線的制約和控制。如果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說,海權可以理解為己方自由使用海洋,而拒絕或者限制他方使用海洋的能力。說到底,海權就是對海洋的控制權。 任何理論都是歷史環境因素的產物,都是人們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基于威脅和利益驅動進行抽象總結的結果。馬漢提出的海權論也不例外。馬漢之所以系統地提出“海權論”主要受到如下三大因素的推動和影響:一是來自于對美國安全環境的憂慮。1890年,馬漢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后表現出對美國安全的擔憂。他認為:運河開通后,歐洲國家將把戰略重心轉向加勒比地區,美國的西海岸將直接暴露在它國海軍的攻擊之下。可見,海權論的提出反映了美國戰略界對未來海上潛在威脅的回應和準備。 (美)喬治·貝爾著,吳征宇譯:《美國海權百年:1890—1990年的美國海軍》,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頁。 二是美國國內擴張主義的興起。19世紀末,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世界前列,各種擴張主義思潮開始抬頭,提出要與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的市場與殖民地。基于這個考慮,新興崛起的美國亟需一套理論來為其帝國主義擴張政策服務。顯然,海權論為美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三是馬漢個人的經驗。馬漢長期在美國海軍系統任職,對海洋的重要性有著充分的認識,對于海軍的建設機理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這為馬漢提出系統地海權論提供了知識支撐和經驗背景。 馬漢認為:“生產、航運和殖民地”三者密切相連。生產可用于交換,繼而獲得商業利益;交換需要航運才能完成,所以說航運是貿易的血管;殖民地擴大了航運,這是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擴張的主要對象。要保證這三者,馬漢的結論是必須有一支健全的海上力量(艦隊)去獲取海權。在馬漢看來,有兩大因素影響了一個國家是否能夠獲得海權,這也構成了海權的基本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形態構成和領土范圍等自然因素。馬漢認為發展海權的優勢地理位置是:所處的位置非常便于戰略進攻,有能夠輕易地進入公海,同時還控制了世界航運的一條咽喉要道,那么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就具有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 (美)馬漢著,一兵譯:《海權論》……
時事出版社亞太國家海上軍力建設思想轉型研究 作者簡介
潘遠強,信息工程大學洛陽校區副教授,主要從事國際安全和美國問題研究,在《當代亞太》《軍事歷史》《南亞研究季刊》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并以第二作者與人合著、譯著和編著多本。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