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碳交易市場構建框架和運行機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195071
- 條形碼:9787514195071 ; 978-7-5141-950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碳交易市場構建框架和運行機制研究 內容簡介
為遏制全球氣候變暖,《京都議定書》把減排約束正式付諸實踐,包括二氧化碳(C02)在內的溫室氣體交易成為現實,推動了全球性碳交易市場形成與發展。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京都議定書》非附件國家,無須履行減排義務,政府通過自主減排參與合理遏制氣候變暖行動,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嚴格履行國際公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烈擔當和積極貢獻。為實現上述目標,加快與國際市場接軌,縮小與國際碳交易市場差距,我國政府基于七省市試點碳市場交易,于2017年底運行了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構建與運行,明確了碳排放權的法律地位,為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難問題指明方向,使我國經濟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促進產能結構合理優化,讓市場化解決環境污染等獲得較好發展機遇。然而,我國碳交易試點市場運行時間較短,與歐盟、美國等具有碳交易先行經驗國家相比,構建統一碳交易市場面臨諸多挑戰,如“粗放型”經濟增長與嚴峻減排任務必將增加減排行業企業成本,中國落后的碳金融體系、低碳技術制約了碳交易市場發展,缺乏與全球市場對接機制,碳產品品種單一且價格較低等使中國碳交易總體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森林、水能、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稟賦優勢,發揮碳供給大國優勢;如何滿足重排行業巨大減排市場需求;如何構建與完善中國特色碳交易體系;如何激勵碳交易市場主體,提高各參與主體積極性;如何形成中國碳產品價格機制,改變資源價格長期低于價值的狀況;如何構建完善的監督、反饋、激勵機制,并與國際市場順利對接等成為中國碳交易市場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研究過程正是分析上述問題并提出相關解決方案,研究結果不僅需要為我國碳交易市場良性發展和可持續運行提供決策依據,關鍵的是還要為未來中國碳交易市場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以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
中國碳交易市場構建框架和運行機制研究 目錄
1.1 研究目的和意義
1.2 研究思路和內容
1.3 研究重點解決的問題
1.4 研究步驟和技術路線
1.5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理論基礎
2.3 國內外研究評述
第3章 全球碳交易市場狀況和國際碳交易市場先行經驗
3.1 全球碳交易市場狀況
3.2 國際碳交易市場先行經驗
第4章 中國碳交易沿革及其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4.1 中國碳交易沿革
4.2 中國碳交易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中的地位
第5章 中國構建碳交易市場的必要性和意義
5.1 中國構建碳交易市場的必要性
5.2 中國構建碳交易市場的意義
第6章 中國構建碳交易市場的SWOT分析
6.1 中國構建碳交易市場的機遇
6.2 中國構建碳交易市場的挑戰
6.3 中國構建碳交易市場的優勢
6.4 中國構建碳交易市場的劣勢
6.5 中國碳交易市場構建的SWOT矩陣與戰略選擇
第7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框架設計
7.1 中國碳排放總量測算及控制
7.2 中國碳配額交易框架
7.3 項目交易框架
7.4 從區域性碳交易市場到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框架構建
第8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運行機制
8.1 中國碳交易市場運行的前提——碳產品
8.2 中國碳交易市場主體構成
8.3 中國碳交易模式和價格機制
8.4 中國碳交易市場激勵機制與監管機制框架
8.5 中國碳交易市場反饋機制框架
第9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運行的保障體系
9.1 政策保障
9.2 法律保障
9.3 監管保障
9.4 資金保障
9.5 技術保障
9.6 信息保障
9.7 人才保障
9.8 環境保障
第10章 結論與展望
10.1 研究結論和建議
10.2 本研究主要創新之處
10.3 研究展望
附錄一 實地調查總體情況說明
附錄二 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中國碳交易市場構建框架和運行機制研究 節選
《中國碳交易市場構建框架和運行機制研究》: 1.排污權分配原則和思路 排污權分配是排污權交易的前提,分配包含了初始分配和二次以上的分配。排污權初始分配結束便可作為商品進入市場上展開交易活動,交易可通過超排付費有效促進排污權總量控制,故初始分配排污權對總量控制起決定性作用。 研究者認為排污權分配時一定要遵循公平性、有效性、現實性等原則(王勤耕等,2000;張志耀等,2001),以初始排污權分配與環境質量目標相一致,利益分配和資源配置有機統一為宗旨(王清軍,2012),認為排污權分析應該以一種分配規則為主,多種分配規則共存,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排污權分配思路: 觀點一:基于環境容量總量控制法,按中國行政區劃5級別控制總量,根據各區域經濟、社會等指標,層層分解各級別控制區域初始排污權,同時分配區域性排污指標,實現區域排污權公平分配(王勤耕等,2000)。 觀點二:企業承受能力差異、政府管理水平、信息不對稱、環境費用缺乏等原因,排污權初始分配時應該采取多種方式有機結合,即政府免費分配或定價出售、公開拍賣或混合分配方式等交替使用,不管使用何種配額分配方式,排污權交易初期一定要以政府為主導規范交易活動(肖江文等,2002)。 觀點三:排污權初次分配應該引入期權機制(施圣煒等,2005),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排污權應該“證券化”,通過“認購權證一許可確權一自由交易”的排污權初始分配和交易設計思路,簡化初始分配和交易程序,使排污權交易不僅以現貨形式出現,還能夠以期權、遠期證券產品形式在市場上發揮作用,為后續全球碳交易市場構建提供設計空間(劉瑾等,2008)。 觀點四:初始排污權分配應采取以拍賣出售為主導的分配模式(劉力,2014)。 盡管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我國排污權分配思路,但是目前我國仍處于排污權免費分配的框架范圍內,隨著我國碳市場逐漸構建,各思路將不斷整合并形成適合我國需要的實施路徑。當然,圍繞排污權分配的其他研究,如初始排污權分配的協商仲裁機制(吳亞瓊等,2003)、不同初始排污方式對廠商技術的影響(向勇等,2005)、初始排污權優化(趙文會等,2005)和初始排污權不同分配方式的政策效應(林云華,2008)、初始排污權分配模式與方法、結構框架、拍賣模型、激勵效用(吳征帆等,2012;姚恩全等,2012;劉克芳,2012;易永錫,2012;晉海,2013;李昊等,2014;孫媛嬡等,2015)等無疑為我國排污權初始分配決策提供了有力依據。 2.排污權免費和有償分配方面的研究 我國關于排污權免費或有償分配方面的研究觀點較為集中,排污權分配初期為了激勵經營者應該采取政府主導的免費分配方式。隨著市場不斷擴大與發展,應該以“環境有價”為宗旨,對排污權采取有償分配,使政府主導的免費分配逐漸向市場化過渡,*終通過市場供需來調配排污權。 (1)關于排污權免費分配的研究。 我國關于排污權免費分配的研究始于21世紀初期,學術界和實踐者普遍認為初始排污權實行免費分配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李壽德(2003)作為研究免費分配排污權的代表性學者,遵循西方研究者思路,提出應該基于*優經濟結果,持續維持公平性和生產性原則構建多目標決策模型下的初始排污權免費分配制度,進而針對免費分配初始排污權交易對市場結構產生的影響,即:當前廠商中沒有一個預見到其排污權的購買者將限制產量、壟斷者產量小于有效產量、壟斷者利潤與對所有排污權支付的差可以彌補進入成本的三大條件都得以滿足前提下,潛在進入者會成為產品市場壟斷者(2003),深入探討了政府主導的初始排污權免費分配前提下,分配后的排污權若不進入市場展開交易則會導致總產量低于壟斷產量,*終出現利潤遞減可能性。分配后的排污權若進入信息相對充分的完全競爭市場交易,受庇古稅和排污權交易系統等價政策工具影響,初始分配方式對不同廠商影響不同,出現了差異性結果(2005)。 隨著排污權免費分配觀念普及和實踐開展,排污權分配過程中初始排污權分配方案選擇與制定是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趙海霞(2006)提出完全市場下應該建立以經濟*優性為主目標,公平性為次目標的多目標分配模型,不完全市場下則要建立以需求均衡為指導的分配原則并將所分配排污權與公平排污權之間的數額差距,通過財政輔助手段來滿足公平需求并形成初始排污權免費分配方案。此外,也有學者基于不完全競爭市場,根據成本效率構建了排污權初始分配模型(王成勇,2010;孫衛等,2011)。 總之,排污權免費分配觀點持有者普遍認為分配中應該把握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則,而且在實施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不公平性和低效率,消除其對市場結構的影響。筆者在梳理文獻過程中也發現,學者們一致認為短期內免費分配排污權可行,但長遠分析應該采取排污權有價來實現環境價值。 ……
中國碳交易市場構建框架和運行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
蘇建蘭,管理學博士。 主要從事資源與環境管理、農林經濟管理、生態與低碳經濟、產業經濟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省部級課題近10項,發表科研論文50余篇。公開出版《云南松茸產業鏈經濟學分析與優化對策研究》專著,參與著作三部:《社區林業》《云南天然保護工程效益評價》和《社區林業經濟理論與實踐》。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