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林希逸文獻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2225
- 條形碼:9787520322225 ; 978-7-5203-222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林希逸文獻學研究 本書特色
作為閩南艾軒學派的第三代傳人,目前學術界對林希逸的研究不算多,從文獻學角度研究林希逸更是鳳毛麟角,而林希逸以當時口語所注的《老子鬳齋口義》《列子鬳齋口義》《莊子鬳齋口義》,在域外尤其是東亞的日韓,流傳非常廣泛,曾一度列為三子研究的首要著作,有深遠的影響。 《林希逸文獻學研究》作者王晚霞利用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臺灣臺北訪學的便利條件,在西方世界和東亞國家廣泛搜羅檢索,對林希逸的著作在域外的流傳,從文獻學角度進行了細致深入的詳察考辨,并對林希逸的生平進行了可信的判定,對展開林希逸的深入研究,打好了周密的文獻基礎。
林希逸文獻學研究 內容簡介
南宋末期,作為閩南艾軒學派第三代傳人的林希逸,以當時口語所注的《老子鬳齋口義》《列子鬳齋口義》《莊子鬳齋口義》在國內并未受重視,在域外尤其是東亞的日韓,流傳甚廣,曾一度成為日韓士人研讀老列莊的注本。林希逸以理學家自居,閱讀大量佛學經典,思想上融匯儒釋道三家,引儒釋兩家思想注解老、列、莊三子,體現出儒學在南宋發展的新趨勢。 《林希逸文獻學研究》在考辨林希逸生平與交游、論證林希逸思想的基礎上,對三子口義在海內外的多種版本進行全面細致的檢索考證,對推進林希逸和老列莊三子的研究,打下良好的文獻學基礎。
林希逸文獻學研究 目錄
一 相關的前期研究
二 研究方法和思路
**章 林希逸生平考
**節 林希逸生卒年考
一 南宋末年的福建
二 林希逸生卒年
三 林希逸晚年另一個號
第二節 林希逸學統考
一 林希選師承遠源
二 林希逸師承近源
第二章 林希逸交游考
**節 南宋文化領袖的交往——林希逸與劉克莊的交游
一 政治上互相支持
二 學問上互相切磋
三 生活中互相參與
第二節 南宋文人的文化生活——林希逸與文人雅士的交游
一 以文會友
二 游樂互訪
三 撰寫序跋題記
四 緬懷逝世友人
第三節 南宋士風與士林文化——林希逸與諸權貴的交游
一 晚宋士風概論
二 林希逸與諸相
第三章 林希逸思想研究
**節 林希逸的佛禪思想
一 南宋士大夫與佛教
二 林希逸的佛門際遇
三 佛學態度與根本原則
第二節 林希逸的文學思想
一 詩文概論
二 文學思想淵源
三 文學價值觀
四 文學創作觀
五 文學批評觀
第三節 林希逸的教育思想
一 教育實踐活動
二 教育內容
三 學習方法
四 師道觀
第四節 林希逸的憫農思想
一 憂旱愁雨
二 使民養生送死無憾
三 國貧民困憂無日
第四章 林希逸著述考
**節 概論
一 經類著作
二 史類著作
三 子類著作
四 集類著作
第二節 《老子鬳齋口義》版本考
一 中國刊本
二 日本刊本
三 朝鮮半島刊本
四 《老子》注本征引《老子鬳齋口義》考
第三節 《列子鬳齋口義》版本考
一 中國刊本
二 日本刊本
三 朝鮮半島刊本
第四節 《莊子鬳齋口義》版本考
一 中國刊本
二 日本刊本
三 朝鮮半島刊本
四 《莊子》注本征引《莊子鬳齋口義》考
第五節 《鬳齋考工記解》版本考
第六節 《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及《竹溪十一稿詩選》版本考
一 《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版本考
二 《竹溪十一稿詩選》版本考
第七節 三子口義在東亞的傳播特點和流行原因
一 三子口義在東亞傳播的特點
二 三子口義在東亞的流行原因
參考文獻
著作
論文
附錄林希逸學術年表
后記
林希逸文獻學研究 作者簡介
王晚霞,女,1977年生于陜西周至,文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湖南科技學院副編審,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等課題10余項,出版校注著作《濂溪志八種匯編》,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