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過得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02965
- 條形碼:9787559802965 ; 978-7-5598-029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過得去 本書特色
“回憶”是《過得去》的主題與基調,增訂版新增《蘇北筆記》《新街口外大街十九號》兩篇文章,回憶童年與青年時光。楊葵說,好文章的標準是“不做作”,所以只老老實實寫點回憶,真人真事,都是自己經歷的,對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有過影響的。
楊葵出身文藝世家,1968年生于蘇北,1979年隨父母落實政策遷回北京,住在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文聯的干部宿舍,與路翎、舒群、李準等老一輩高級文藝干部比鄰而居;八十年代后期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親炙鐘敬文、許嘉璐、王富仁等名師;九十年代在作家出版社做圖書編輯,十幾年編輯生涯中與冰心、阿城、王安憶等數百名作者打過交道。豐富的個人經歷讓楊葵的寫作不乏素材,但他謙虛節制,不作宣泄式寫作,亦不為打工式寫作,只追求文字之美、之力量、之我手寫我心;選擇記錄的故事既非其人名聲大小,亦非與之私交深淺,只看故事有沒有意思。
【作者自述】“回憶”是《過得去》的主題與基調,增訂版新增《蘇北筆記》《新街口外大街十九號》兩篇文章,回憶童年與青年時光。楊葵說,好文章的標準是“不做作”,所以只老老實實寫點回憶,真人真事,都是自己經歷的,對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有過影響的。
楊葵出身文藝世家,1968年生于蘇北,1979年隨父母落實政策遷回北京,住在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文聯的干部宿舍,與路翎、舒群、李準等老一輩高級文藝干部比鄰而居;八十年代后期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親炙鐘敬文、許嘉璐、王富仁等名師;九十年代在作家出版社做圖書編輯,十幾年編輯生涯中與冰心、阿城、王安憶等數百名作者打過交道。豐富的個人經歷讓楊葵的寫作不乏素材,但他謙虛節制,不作宣泄式寫作,亦不為打工式寫作,只追求文字之美、之力量、之我手寫我心;選擇記錄的故事既非其人名聲大小,亦非與之私交深淺,只看故事有沒有意思。
【作者自述】
回憶于我,是回得去的,回去的途徑就是文字。“回得去”念著不順耳,所以改成“過得去”。其實這還是借個方便說話,哪有什么過去可以回,所謂過去,都是現在心里的過去,無不都是現在一筆一畫寫出來的,而每寫完一個筆畫,它又成了過去。如此,當然也就沒什么回得去、過得去。
——楊葵
過得去 內容簡介
1、“文筆洗練”的寫作標本,楊葵《過得去》增訂出版——時隔八年修訂全書文字,新增《蘇北筆記》《新街口外大街十九號》兩篇文章,回憶童年與青年時光。編輯出身的楊葵對文字抱有敬畏心,認為自己只是老老實實寫點回憶,“于自己,有三省乎己的企圖;于他人,許是個借鑒”。資深出版人張立憲稱其為“文筆洗練”的寫作標本。 2、作協宿舍與文聯大樓里的逸聞軼事:前者住的都是老一輩高級文藝干部,經歷過延安時代及之后的風風雨雨;后者留下了楊葵的視力和整個青春,一群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知識分子在這座大樓里揮灑才華、意氣風發。兩個空間里是兩個時代的文采風流,他們的故事或令人擊節,或令人唏噓。 3、冰心、阿城、王安憶、賈平凹的出版往事:作者從事出版十余年,打過交道的作家不可計數——冰心、阿城、王安憶、賈平凹、石康、海巖、孟京輝、安妮寶貝、張立憲、戴錦華……作者記錄下其中印象深刻的幾段過往,選擇的標準既非對方名聲大小,亦非與之私交深淺,只看故事有沒有意思。 4、蘇北與北京,半個世紀的的雪泥鴻爪:作者生在蘇北一座小縣城,七十年代度過簡樸快樂的童年時光;十一歲遷居北京,其后近四十年光怪陸離的記憶與一串地名關聯,虎坊路甲十五號、新街口外大街十九號、農展館南里十號,以及四九城的二十三座老城門,記錄了作者生活、讀書、工作的人生軌跡,也記錄了時代的風氣流轉。
過得去 目錄
過得去 作者簡介
楊葵,1968年出生。長期從事文字編輯工作,業余寫作。作品有《坐久落花多》《百家姓》《不經意》等。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