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黃河中游近期水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響應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39331
- 條形碼:9787030339331 ; 978-7-03-033933-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河中游近期水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響應 本書特色
本書以1996年以前黃河中游水沙變化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系統分析黃河中游近期(1997~2006年)水沙變化特點,剖析了人類活動對黃河中游近期水沙變化的影響程度,分析計算了黃河中游近期水利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人類活動的減水減沙作用。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黃河中游環境特征及近期水沙變化特點、黃河中游水沙變化水文分析、黃河中游水沙變化成因分析、淤地壩攔沙的泥沙級配組成分析、減水減沙計算結果的合理性論證等。同時,對黃河中游近期水沙變化若干重要問題進行了探索研究,包括河龍區間近期水保措施攔減粗泥沙的不同作用、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的攔沙減淤效果、基于大減沙效益的水保措施配置比例、生態修復對北洛河流域近期水沙變化的影響、近期治理對典型支流水沙關系的影響、涇河流域淤地壩攔沙對降雨的響應和基于暴雨的水保措施減洪減沙作用、流域減沙效益的尺度效應、晉陜蒙接壤地區生產建設項目對水土流失和水資源的影響評價等。 本書緊密結合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可供水土保持、河流泥沙、流域生態環境等研究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黃河中游近期水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響應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黃河中游近期水土保持概況
1.3 黃土高原近期生態變遷
1.4 研究目的與意義
1.5 研究內容、目標和范圍
1.5.1 研究內容
1.5.2 研究目標
1.5.3 研究范圍
1.6 技術路線
1.7 黃河中游水沙變化以往研究綜述
1.7.1 研究項目綜述
1.7.2 取得的主要認識
1.7.3 研究成果差異簡析
1.7.4 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2章 黃河中游環境特征及近期水沙變化特點
2.1 河龍區間特征及近期水沙變化特點
2.1.1 河龍區間環境特征
2.1.2 近期水沙變化特點
2.1.3 小結
2.2 涇河流域特征及近期水沙變化特點
2.2.1 涇河流域環境特征
2.2.2 近期水沙變化特點
2.2.3 “2003.8.25”暴雨概況
2.3 北洛河流域特征及近期水沙變化特點
2.3.1 北洛河流域環境特征
2.3.2 近期水沙變化特點
2.4 渭河流域特征及近期水沙變化特點
2.4.1 渭河流域環境特征
2.4.2 近期水沙變化特點
2.4.3 2003年渭河“華西秋雨”簡述
2.5 汾河流域特征及近期水沙變化特點
2.5.1 汾河流域環境特征
2.5.2 水利水土保持概況
2.5.3 近期水沙變化特點
第3章 黃河中游近期水沙變化“水文法”分析
3.1 基本概念
3.2 計算方法
3.2.1 降雨強度對產流產沙的影響機理
3.2.2 降雨產流產沙經驗模型法
3.2.3 降雨影響減水減沙量的計算方法
3.2.4 河龍區間未控區減水減沙量的計算方法
3.3 河龍區間近期“水文法”計算成果分析
3.3.1 有控支流近期減水減沙量計算
3.3.2 未控區近期減水減沙量計算
3.3.3 河龍區間近期水沙變化水文分析匯總
3.4 涇洛渭汾河近期“水文法”計算成果分析
3.4.1 涇河
3.4.2 北洛河
3.4.3 渭河
3.4.4 汾河
3.5 減水減沙效益的空間分布特點
3.5.1 河龍區間西部支流
3.5.2 河龍區間東部支流
3.5.3 涇洛渭汾河
3.6 小結
第4章 黃河中游近期水沙變化“水保法”分析
4.1 水利水保措施數量核實
4.1.1 河龍區間水利水保措施數量核實
4.1.2 涇洛渭汾河水利水保措施數量核實
4.2 以洪算沙法
4.2.1 坡面措施減洪量計算方法
4.2.2 “以洪算沙”模型
4.3 指標法
4.4 淤地壩減洪減沙量計算
4.4.1 河龍區間淤地壩減洪減沙量計算方法
4.4.2 涇洛渭汾河淤地壩減洪減沙量計算方法
4.5 水利措施減水減沙量計算
4.5.1 水庫減水減沙量計算
4.5.2 灌溉減水減沙量計算
4.6 河道沖淤量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量
4.6.1 影響河道輸沙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4.6.2 河道沖淤量計算方法
4.6.3 工業、城鎮生活用水量
4.7 人類活動增洪增沙量
4.7.1 陡坡開荒
4.7.2 開礦
4.7.3 修路
4.8 未控區減水減沙量的計算
4.9 計算結果分析
4.9.1 河龍區間
4.9.2 涇洛渭汾河
第5章 淤地壩攔沙的泥沙級配組成分析
5.1 已有研究綜述
5.1.1 準格爾旗水利電力局等研究成果
5.1.2 劉純明研究成果
5.1.3 徐建華等研究成果
5.1.4 畢慈芬等研究成果
5.1.5 左仲國等研究成果
5.2 取樣地點遴選和取樣方法
5.2.1 皇甫川流域
5.2.2 窟野河流域
5.2.3 鉆孔取樣點布設與取樣方法
5.3 淤地壩攔沙的泥沙級配組成分析
5.3.1 鉆孔取樣基本情況
5.3.2 淤地壩攔截粗泥沙百分數排序
5.3.3 淤地壩中粗泥沙百分數沿縱向分布規律
5.3.4 淤地壩中粗泥沙百分數沿垂線分布規律
5.3.5 原生態d50原與淤地壩d50淤的關系
5.3.6 影響原生態泥沙級配組成的主要因素
5.3.7 四種原生態土壤粒徑級配組成大小排序
5.3.8 各種顏色砒砂巖顆粒級配組成排序
5.4 淤地壩“攔粗排細”可行性分析
5.4.1 砒砂巖地區土壤侵蝕機理
5.4.2 砒砂巖地區暴雨洪水
5.4.3 砒砂巖地區營造溝道人工濕地的潛力
5.4.4 淤地壩建設對水環境的調節作用
5.4.5 相關研究與監測建議
5.5 小結
第6章 黃河中游近期水沙變化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6.1 河龍區間近期水保措施攔減粗泥沙不同作用分析
6.1.1 近期水利水保措施攔減粗泥沙量分析
6.1.2 近期水保措施攔減粗泥沙不同作用分析
6.2 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的攔沙減淤效果
6.2.1 不同來源區洪水分組泥沙沖淤特性
6.2.2 黃河中游近期攔沙減淤效果
6.2.3 《多沙粗沙區攔沙工程規劃》攔沙減淤效果
6.2.4 小結
6.3 基于大減沙效益的水保措施配置比例分析
6.3.1 近期水保措施減洪減沙比例及其變化
6.3.2 河龍區間水保措施配置比與減沙比關系分析
6.3.3 河龍區間壩地配置比與減沙比分析
6.3.4 大減沙效益對應的水保措施配置比例
6.3.5 小結
6.4 生態修復對北洛河流域水沙變化的影響分析
6.4.1 林率與產流產沙關系
6.4.2 小流域生態修復的減水減沙作用分析
6.5 近期治理對典型支流水沙關系的影響分析
6.5.1 對降雨徑流關系及降雨產沙關系的影響
6.5.2 對徑流泥沙關系的影響
6.5.3 小結
6.6 涇河流域淤地壩攔沙對降雨的響應分析
6.6.1 淤地壩的攔沙減蝕機理
6.6.2 淤地壩攔沙量與降雨量關系分析
6.6.3 淤地壩攔沙量與洪水量關系分析
6.6.4 小結
6.7 基于暴雨的水保措施減洪減沙作用分析
6.8 減水減沙尺度問題簡析
6.8.1 淤地壩攔沙量與減蝕量的尺度關系
6.8.2 河龍區間減水減沙尺度問題簡析
6.8.3 涇河流域減沙效益尺度問題簡析
6.8.4 近期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文水資源效應
6.9 晉陜蒙接壤地區生產建設項目影響評價
6.9.1 晉陜蒙接壤地區生產建設項目概況
6.9.2 生產建設項目新增水土流失典型調查
6.9.3 生產建設項目對水土流失和水資源影響評價
第7章 減水減沙計算結果的合理性論證
7.1 近期減水減沙總體計算結果
7.1.1 “水文法”計算結果
7.1.2 “水保法”計算結果
7.1.3 河龍區間
7.1.4 涇洛渭汾河
7.2 降雨影響與綜合治理影響
7.2.1 河龍區間
7.2.2 涇洛渭汾河
7.3 近期減水減沙成因
7.3.1 水保措施
7.3.2 水利措施
7.3.3 水利水保措施
7.3.4 封禁治理
7.3.5 河道沖淤
7.3.6 人為新增水土流失
7.4 計算結果的合理性論證
7.4.1 與“水沙基金”2的對比
7.4.2 其他旁證
7.4.3 成果合理性分析
7.5 研究小結
7.5.1 黃河中游地區近期減水減沙結果
7.5.2 河龍區間近期減水減沙結果
7.5.3 涇洛渭汾河近期減水減沙結果
7.5.4 人類活動與降雨變化對近期減水減沙的影響
7.5.5 近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的減水減沙作用
第8章 結論與展望
8.1 取得的研究成果
8.2 主要研究進展
8.3 研究建議與展望
參考文獻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