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第9版-供基礎.臨床.預防.口腔醫學類專業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264389
- 條形碼:9787117264389 ; 978-7-117-26438-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病理學-第9版-供基礎.臨床.預防.口腔醫學類專業用 本書特色
本套教材為全國高等學校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第九輪規劃教材,是我國醫學教育領域起步*早、歷史*悠久、修訂版次*多的權威、規范、科學、經典的*規劃教材。第八輪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經4年時間,修訂再版是學科知識及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本次修訂將根據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注重課程體系的優化改革和教材體系建設的創新,并繼續堅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編寫原則,更新內容,體現繼承與發展。
病理學-第9版-供基礎.臨床.預防.口腔醫學類專業用 內容簡介
本套教材為全國高等學校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第九輪規劃教材,是我國醫學教育領域起步早、歷史悠久、修訂版次多的規范、科學、經典的國家級規劃教材。第八輪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經4年時間,修訂再版是學科知識及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本次修訂將根據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注重課程體系的優化改革和教材體系建設的創新,并繼續堅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編寫原則,更新內容,體現繼承與發展。
病理學-第9版-供基礎.臨床.預防.口腔醫學類專業用 目錄
緒論 1 一、病理學的內容和任務 1 二、病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 1 三、病理學診斷和研究的方法 2 四、病理學的發展 3 **章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與損傷 5 **節 適應 5 一、萎縮 6 二、肥大 8 三、增生 9 四、化生 10 第二節 細胞和組織損傷的原因和機制 11 一、細胞和組織損傷的原因 11 二、細胞和組織損傷的機制 12 第三節 細胞可逆性損傷 15 一、細胞水腫 16 二、脂肪變 17 三、玻璃樣變 18 四、淀粉樣變 18 五、黏液樣變 19 六、病理性色素沉著 19 七、病理性鈣化 20 第四節 細胞死亡 21 一、壞死 21 二、凋亡 24 第五節 細胞老化 27 一、細胞老化的特征 27 二、細胞老化的形態學 27 三、細胞老化的機制 27 第二章 損傷的修復 29 **節 再生 29 一、細胞周期和不同類型細胞的再生潛能 29 二、干細胞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 30 三、組織再生的機制和過程 33 四、細胞再生的影響因素 34 第二節 纖維性修復 37 一、肉芽組織的形態及作用 37 二、瘢痕組織的形態及作用 39 三、肉芽組織和瘢痕組織的形成過程及機制 39 第三節 創傷愈合 41 一、皮膚創傷愈合 41 二、骨折愈合 43 三、影響創傷愈合的因素 43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45 **節 充血和淤血 45 一、充血 45 二、淤血 46 第二節 出血 48 一、出血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48 二、出血的病理變化 49 三、出血的后果 49 第三節 血栓形成 49 一、血栓形成的條件和機制 50 二、血栓形成的過程及血栓的形態 52 三、血栓的結局 54 四、血栓形成對機體的影響 54 第四節 栓塞 55 一、栓子的運行途徑 55 二、栓塞的類型和對機體的影響 56 第五節 梗死 58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條件 59 二、梗死的病變及類型 59 三、梗死對機體的影響和結局 61 第六節 水腫 62 一、水腫的發病機制 62 二、水腫的病理變化 63 三、水腫對機體的影響 64 第四章 炎癥 65 **節 炎癥的概述 65 一、炎癥的概念 65 二、炎癥的原因 65 三、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 66 四、炎癥的局部表現和全身反應 67 五、炎癥的分類 68 第二節 急性炎癥 68 一、急性炎癥過程中的血管反應 69 二、急性炎癥過程中的白細胞反應 70 三、炎癥介質在炎癥過程中的作用 73 四、急性炎癥反應的終止 76 五、急性炎癥的病理學類型 76 六、急性炎癥的結局 78 第三節 慢性炎癥 79 一、一般慢性炎癥的病理變化特點 80 二、肉芽腫性炎 80 第五章 免疫性疾病 82 **節 自身免疫病 82 一、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制 82 二、自身免疫病的類型 83 第二節 免疫缺陷病 87 一、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88 二、繼發性免疫缺陷病 88 第三節 器官和骨髓移植 92 一、移植排斥反應機制 92 二、實體器官移植排斥反應 93 三、骨髓移植排斥反應 94 第六章 腫瘤 95 **節 腫瘤的概念 96 第二節 腫瘤的形態 96 一、腫瘤的大體形態 96 二、腫瘤的組織形態 97 三、腫瘤的分化與異型性 98 第三節 腫瘤的命名與分類 99 一、命名原則 99 二、分類 100 第四節 腫瘤的生長和擴散 103 一、腫瘤的生長 103 二、腫瘤擴散 104 第五節 腫瘤的分級和分期 107 第六節 腫瘤對機體的影響 108 第七節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 109 第八節 常見腫瘤舉例 110 一、上皮組織腫瘤 110 二、間葉組織腫瘤 112 三、神經外胚葉腫瘤 117 第九節 癌前疾病(或病變)、異型增生和原位癌 118 一、癌前疾病(或病變) 118 二、異型增生和原位癌 119 第十節 腫瘤發生的分子基礎 119 一、細胞生長與增殖的調控 119 二、腫瘤發生與發展的分子機制 121 第十一節 環境致瘤因素 130 一、化學物質 131 二、物理致癌因素 131 三、生物致癌因素 131 第十二節 腫瘤與遺傳 132 第七章 環境和營養性疾病 134 **節 環境污染和職業暴露 134 一、空氣污染 134 二、職業及環境暴露性污染 135 第二節 個人暴露——成癮及其相關疾病 138 一、吸煙 138 二、酒精中毒 138 三、治療性藥物損傷 140 四、藥物濫用 140 第三節 營養性疾病 141 一、肥胖癥 141 二、營養不良 142 第八章 遺傳性疾病和兒童疾病 143 **節 遺傳性疾病 143 一、與遺傳性疾病相關的基因異常 143 二、遺傳性疾病的類型 144 三、遺傳性疾病舉例 145 第二節 兒童疾病 149 一、出生缺陷 150 二、早產和胎兒生長受限 151 三、圍產期感染 151 四、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151 五、兒童腫瘤和腫瘤樣病變 152 第九章 心血管系統疾病 153 **節 動脈粥樣硬化 153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154 二、病理變化 156 第二節 高血壓病 161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162 二、類型和病理變化 163 第三節 動脈瘤 166 第四節 風濕病 167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167 二、基本病理變化 167 三、風濕病的各器官病變 168 第五節 感染性心內膜炎 170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170 二、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系 171 第六節 心瓣膜病 171 一、二尖瓣狹窄 172 二、二尖瓣關閉不全 172 三、主動脈瓣狹窄 173 四、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173 第七節 心肌病 173 一、擴張型心肌病 173 二、肥厚型心肌病 174 三、限制型心肌病 174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174 五、特異性心肌病 175 第八節 心肌炎 176 一、病毒性心肌炎 176 二、細菌性心肌炎 177 三、孤立性心肌炎 177 四、免疫反應性心肌炎 177 第九節 心包炎 177 一、急性心包炎 177 二、慢性心包炎 178 第十節 先天性心臟病 178 一、房間隔缺損 179 二、室間隔缺損 179 三、法洛四聯癥 180 四、動脈導管未閉 180 五、主動脈縮窄 180 六、大動脈移位 180 第十章 呼吸系統疾病 182 **節 呼吸道和肺炎癥性疾病 183 一、鼻炎、鼻竇炎 183 二、咽炎、喉炎 184 三、急性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炎 184 四、肺炎 185 第二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90 一、慢性支氣管炎 190 二、支氣管哮喘 191 三、支氣管擴張癥 192 四、肺氣腫 193 第三節 肺塵埃沉著病 195 一、肺硅沉著病 195 二、肺石棉沉著病 197 第四節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198 第五節 呼吸窘迫綜合征 199 一、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 199 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199 第六節 呼吸系統常見腫瘤 200 一、鼻咽癌 200 二、喉癌 202 三、肺癌 202 第七節 胸膜疾病 206 一、胸膜炎 206 二、胸膜間皮瘤 206 第十一章 消化系統疾病 208 **節 食管的炎癥、狹窄與擴張 208 一、食管的炎癥 208 二、食管狹窄、擴張與賁門弛緩不能 209 第二節 胃炎 209 一、急性胃炎 210 二、慢性胃炎 210 三、特殊類型胃炎 211 第三節 消化性潰瘍病 211 第四節 闌尾炎 214 第五節 非特異性腸炎 215 一、炎癥性腸病 215 二、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216 三、菌群失調性腸炎 216 第六節 病毒性肝炎 217 第七節 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221 一、酒精性肝病 221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222 第八節 肝硬化 222 第九節 肝代謝性疾病與循環障礙 226 一、肝代謝性疾病 226 二、肝循環障礙 226 第十節 膽囊炎與膽石癥 226 一、膽囊炎 226 二、膽石癥 227 第十一節 胰腺炎 227 一、急性胰腺炎 227 二、慢性胰腺炎 228 第十二節 消化系統常見腫瘤 228 一、食管癌 228 二、胃癌 229 三、大腸癌 231 四、原發性肝癌 235 五、胰腺癌 236 六、膽道腫瘤 236 七、胃腸間質瘤 237 第十二章 淋巴造血系統疾病 238 **節 淋巴結的良性病變 238 一、反應性淋巴結炎 238 二、特異性淋巴結炎 239 第二節 淋巴組織腫瘤 240 一、概述 240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244 三、霍奇金淋巴瘤 251 第三節 髓系腫瘤 254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 255 二、骨髓增殖性腫瘤 257 附:類白血病反應 259 第四節 組織細胞和樹突狀細胞腫瘤 259 Langerhans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 259 第十三章 泌尿系統疾病 261 **節 腎小球疾病 261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262 二、基本病理變化 264 三、臨床與病理聯系 266 四、類型與病理特點 267 第二節 腎小管間質性腎炎 274 一、腎盂腎炎 274 二、藥物和中毒引起的腎小管間質性腎炎 276 第三節 腎和膀胱常見腫瘤 277 一、腎細胞癌 277 二、腎母細胞瘤 278 三、尿路與膀胱上皮腫瘤 279 第十四章 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 280 **節 子宮頸疾病 280 一、慢性子宮頸炎 280 二、子宮頸上皮內瘤變和子宮頸癌 280 第二節 子宮體疾病 283 一、子宮內膜異位癥 283 二、子宮內膜增生癥 284 三、子宮腫瘤 284 第三節 滋養層細胞疾病 286 一、葡萄胎 286 二、侵蝕性葡萄胎 287 三、絨毛膜癌 287 四、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 288 第四節 卵巢腫瘤 289 一、卵巢上皮性腫瘤 289 二、卵巢性索間質腫瘤 291 三、卵巢生殖細胞腫瘤 291 第五節 前列腺疾病 293 一、前列腺增生癥 293 二、前列腺癌 293 第六節 睪丸和陰莖腫瘤 294 一、睪丸腫瘤 294 二、陰莖腫瘤 294 第七節 乳腺疾病 294 一、乳腺增生性病變 294 二、乳腺纖維腺瘤 295 三、乳腺癌 295 四、男性乳腺發育 298 第十五章 內分泌系統疾病 299 **節 垂體疾病 299 一、下丘腦、垂體后葉疾病 299 二、垂體前葉功能亢進與低下 300 三、垂體腫瘤 301 第二節 甲狀腺疾病 302 一、彌漫性非毒性甲狀腺腫 302 二、彌漫性毒性甲狀腺腫 304 三、甲狀腺功能低下 304 四、甲狀腺炎 305 五、甲狀腺腫瘤 306 第三節 腎上腺疾病 308 一、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308 二、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 308 三、腎上腺腫瘤 309 第四節 胰島疾病 309 一、糖尿病 310 二、胰島細胞瘤 311 第五節 彌散性神經內分泌腫瘤 311 一、彌散性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概述 311 二、DNES腫瘤 312 第十六章 神經系統疾病 314 **節 神經系統疾病的基本病變 314 一、神經元及其神經纖維的基本病變 314 二、神經膠質細胞的基本病變 316 第二節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常見并發癥 317 一、顱內壓升高及腦疝形成 318 二、腦水腫 318 三、腦積水 318 第三節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 319 一、細菌性疾病 319 二、病毒性疾病 321 三、海綿狀腦病 323 第四節 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323 一、阿爾茨海默病 324 二、Parkinson病 325 第五節 缺氧與腦血管病 325 一、缺血性腦病 326 二、阻塞性腦血管病 326 三、腦出血 327 第六節 脫髓鞘疾病 327 一、多發性硬化癥 327 二、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328 三、急性壞死出血性白質腦炎 328 第七節 神經系統腫瘤 329 一、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329 二、外周神經腫瘤 333 三、轉移性腫瘤 334 第十七章 感染性疾病 335 **節 感染性疾病概述 335 一、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途徑及在體內的播散 335 二、宿主和病原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337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機制 338 四、感染性疾病的類型 339 第二節 結核病 339 一、概述 339 二、肺結核病 341 三、肺外結核病 345 第三節 傷寒 346 第四節 細菌性痢疾 348 第五節 鉤端螺旋體病 349 第六節 流行性出血熱 349 第七節 性傳播性疾病 350 一、淋病 350 二、尖銳濕疣 350 三、梅毒 351 第八節 深部真菌病 352 第九節 寄生蟲病 353 一、阿米巴病 353 二、血吸蟲病 356 三、棘球蚴病 358 第十八章 疾病的病理學診斷和研究方法 360 **節 大體、組織和細胞病理學技術 360 第二節 組織化學與免疫組織(細胞)化學技術 361 第三節 電子顯微鏡技術 362 第四節 顯微切割技術 363 第五節 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技術 364 第六節 核酸原位雜交技術 365 第七節 原位聚合酶鏈反應技術 366 第八節 流式細胞術 366 第九節 圖像采集和分析技術 367 第十節 比較基因組雜交技術 368 第十一節 生物芯片技術 369 第十二節 第二代測序技術 370 第十三節 生物信息學技術 371 第十四節 人工智能技術 371 推薦閱讀 372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373 本書測試卷
展開全部
病理學-第9版-供基礎.臨床.預防.口腔醫學類專業用 作者簡介
主 審 簡 介
男,本教材第6、7、8版主編,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從事病理學的教學、科研、臨床診斷及人才培養40余年,對我國病理學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李玉林教授所帶領的病理學系是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所講授的病理學課程先后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除本教材外,李玉林教授還是國家推薦的研究生用書《分子病理學》主編,國家規劃的數字教材《病理學》主編。其中《病理學》12年間38次印刷,累計發行逾250萬冊,覆蓋全國96%以上的高等醫藥類院校,相繼獲吉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6年被遴選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病理學》分支的主編。作為研究生導師,截至2018年已畢業博士研究生62名,碩士研究生54名。
李玉林教授所從事的研究領域為“腫瘤間質病理學”和“干細胞組織工程學”。他主持國家“863”“97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2項;發表系列論文342篇,其中在 Hepatology 、 PNAS 等國際著名雜志發表論文86篇,最高影響因子1165,累計他引已超過1300次;獲發明專利12項,1項為國際專利;作為負責人完成的“人毛囊間充質干細胞的獲取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成果,2009年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201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審 簡 介
李玉林
男,本教材第6、7、8版主編,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從事病理學的教學、科研、臨床診斷及人才培養40余年,對我國病理學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李玉林教授所帶領的病理學系是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所講授的病理學課程先后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除本教材外,李玉林教授還是國家推薦的研究生用書《分子病理學》主編,國家規劃的數字教材《病理學》主編。其中《病理學》12年間38次印刷,累計發行逾250萬冊,覆蓋全國96%以上的高等醫藥類院校,相繼獲吉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6年被遴選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病理學》分支的主編。作為研究生導師,截至2018年已畢業博士研究生62名,碩士研究生54名。
李玉林教授所從事的研究領域為“腫瘤間質病理學”和“干細胞組織工程學”。他主持國家“863”“97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2項;發表系列論文342篇,其中在 Hepatology 、 PNAS 等國際著名雜志發表論文86篇,最高影響因子1165,累計他引已超過1300次;獲發明專利12項,1項為國際專利;作為負責人完成的“人毛囊間充質干細胞的獲取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成果,2009年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201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 編 簡 介
步 宏
男,1958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病理科教授、病理研究室主任。曾任四川大學副校長,F兼任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原衛生部全國病理質控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衛生部全國腫瘤規范化診療專家委員會委員。擔任《美國外科病理學雜志中文版》《中華病理學雜志》《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診斷病理學雜志》等期刊的主編、副主編。
從事病理學臨床診斷、教學和科研工作36年,是國家級精品課程《病理學》的主講教師,曾擔任國家精品教材和“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主編。長于乳腺病理及分子病理學診斷和研究。作為負責人和主研人員,近年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等10余項資助,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已發表SCI收錄論文100余篇。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及二等獎多項。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等。
李一雷
男,1964年4月出生,病理學博士,吉林大學病理學系教授。
1987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從事醫學教育、病理學科研、教學工作31年。病理學國家級精品課程、慕課課程主要負責人之一。主要從事腫瘤間質病理生物學與干細胞組織工程學研究。為全國統編七年制病理學教材編委、全國統編五年制病理學教材(第6、7、8版)編委、全國統編研究生分子病理學教材副主編、全國統編成人教育病理學教材編委。因病理學系列教材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副主編簡介
來茂德
男,1960年6月生。醫學博士,德國科學院院士,浙江省特級專家,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藥科大學校長。曾任浙江醫科大學和浙江大學副校長、中華醫學會病理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病理醫師分會副會長等職,F任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
從事教育工作30余年,主編《病理學》本科、研究生和病理醫師晉升考試用書。獲全國優秀教師,國家教委霍英東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等榮譽稱號。主要從事大腸癌病理學研究,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和國家教育成果獎多項。2014—2017年連續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
王婭蘭
女,1962年6月生于四川省瀘州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專委會委員,中國女醫師協會病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病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消化疾病學組(籌)委員,《中華病理學雜志》編委,重慶醫科大學病理教研室(病理診斷中心)主任。
從事病理學教學、診斷及科研30余年。主要從事消化道腫瘤病理研究。負責主持了國家和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省部級等各級教改項目近10項的研究,獲重慶市教學成果獎1項。主編或參編教材、專著20余部!
王國平
男,1963年11月生于湖北鄂州市。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武漢同濟醫院病理研究所所長兼病理科主任,國家級重點學科(病理學)學科帶頭人,國家級臨床重點?疲ú±砜疲╉椖控撠熑耍袊芯啃歪t院學會病理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常委。
從事教學工作至今30年。主編了《臨床病理診斷指南》,主持了《外科病理學》的再版工作,主譯了《KOSS診斷細胞學及其組織病理學基礎》,作為副主編參加了八年制和五年制國家規劃教材《病理學》的編寫工作,近年來主持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
陶儀聲
女,1965年1月生于上海。教授、主任醫師。蚌埠醫學院院長,F任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委員,安徽省醫學會副會長,安徽省病理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擔任《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常務編委。
從事病理學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30余年。主要從事腫瘤的分子病理學研究,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項,發表論文100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主編、副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多部;主持承擔國家級、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10余項,獲得省部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多項,獲全國優秀教師、安徽省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