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奇妙的銀河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771124
- 條形碼:9787542771124 ; 978-7-5427-711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奇妙的銀河系 本書特色
人類為什么要致力于探究銀河系的秘密呢?這不僅是出于人們要想弄清銀河系中種種奧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且還因為銀河系是我們目前所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是無窮盡的,觀察手段的進步幫助我們了解了銀河系里的許多秘密,同時又進一步發現許多使我們困惑的新的“難解之謎”。 曾才友改編的《奇妙的銀河系》較為詳盡地介紹了銀河系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釋疑了銀河系的種種不解之謎。對天文感興趣、熱愛天文的青少年一定會從中獲益。
奇妙的銀河系 內容簡介
有史以來, 人類就從未間斷過對銀河系的探究, 特別是對地球、月球、太陽以及太陽系其他成員所進行的科學觀測和研究, 解釋了銀河系里的一個又一個秘密, 使得銀河系越來越清楚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把人類從迷信和愚昧中解放出來。本書較為詳盡地介紹了銀河系的知識, 在一定程度上釋疑了銀河系的種種不解之謎。本書內容豐富, 語言流暢, 淺顯易懂, 圖文并茂, 適合對天文感興趣、熱愛天文的青少年學習掌握天文知識。
奇妙的銀河系 目錄
宇宙起源
宇宙的樣子
宇宙的中心
形形色色的宇宙學說
天圓地方的“蓋天說”
“地球中心論”的“渾天說”
宇宙無限的“宣夜說”
行星體系的“地心說”
“太陽中心論”的“日心說”
宇宙的命運
銀河系概況
銀河系的結構
銀河系的形成和演化
星系的分類
星系集團
星系的大小、質量、光度
星系核活動
恒星世界
運動的恒星
恒星的距離
恒星的質量
恒星的大小和密度
恒星的光度
恒星的顏色和光譜型
變星
白矮星
脈沖星和中子星
恒星的運動
恒星的磁場
恒星的化學組成
恒星集團
星云
紅外源、x源、吖源
星族
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
太陽系的構成
太陽系的起源
星云盤的形成和演化
行星的形成
衛星的形成
小行星的形成
彗星的形成
行星和衛星的質量、半徑和密度
太陽系的演化
太陽系的運動
太陽系天體的自轉
行星自轉的起源
行星和衛星的軌道運動
行星和衛星的距離分布
太陽
太陽的結構
太陽的質量
太陽的運動
陽光的奧秘
豐富的太陽活動
奇妙的太陽震蕩
太陽中微子
水星
水星的外貌
水星的運行
水星的核心
金星
金星的外貌
金星的大氣層
金星的運行
火星
火星的外貌
火星的運行
衛星之謎
火星塵暴
地球
地球的形狀
地球核心
地球的運動
地球的大氣層
地球衛星——月球
月球概貌
月亮的盈虧圓缺
月球的運動
日食和月食
月地距離
木星
木星的外貌
木星的大氣層
特有的大紅斑
木星的光環
眾多的衛星
土星
土星的外貌
土星的大氣層
美麗的光環
為數眾多的衛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躺著轉的行星——天王星
計算出來的行星——海王星
被降級的“行星”——冥王星
彗星
彗星的外貌
彗星的運行軌道
彗星的物質成分和壽命
哈雷彗星
小行星
小行星的概況
小行星的命名
幾類特殊的小行星
流星和隕星
流星的種類
幾個著名的流星雨
隕星分類
對隕星母體的研究
隕星事件
探索之路
登月旅行
探測火星
探測金星
探測土星
探索木星
探測彗星
彗星撞擊木星
奇妙的銀河系 節選
《奇妙的銀河系》: 災變說 由于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說對太陽系的一些問題不能完全解釋清楚,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這幾十年當中,各種有關太陽系起源的災變說非常盛行。它們的共同點是,都認為太陽系這樣一個天體系統是宇宙間某一罕有的巨大變動的產物。**個災變說,出現在康德發表星云說之前,它的提出者既不是天文工作者,也不是數學工作者、物理工作者,而是一個動物學工作者,即法國人布封。他從牛頓的著作里了解到1680年出現的一個大彗星的軌道偏心率大到0.999985.經過太陽時離日面只有23萬千米。他認為,既然有彗星走到離太陽這樣近的地方,從日冕穿過去,那么,一定會有彗星碰到過太陽。于是,布封在1745年提出來一個假說。他認為,太陽比行星先形成,太陽形成后,曾經有一個彗星“掠碰”(擦邊而過)到它,這一方面使太陽自轉起來,另一方面碰出了不少物質。這些物質一部分落回太陽,一部分脫離太陽的吸引力飛走了,還有一部分則繞太陽旋轉起來,后來形成了行星。在當時的歐洲,宗教反動勢力還很強大,任何和上帝創造天地萬物的宗教教條相違背的天體演化學說都會遭到宗教的反對,所以布封的學說發表后,他就受到宗教反動勢力的恐嚇、迫害,他被迫于1751年宣告放棄其看法。到18世紀末,拉普拉斯和其他人都相繼指出,彗星的質量比地球小很多,即使彗星碰到太陽,也不會碰出足夠多的物質來形成行星。1878年,新西蘭天文學工作者畢克頓又提出,曾經有兩個恒星相碰,產生了類似新星的爆發,爆發時拋出的物質形成了行星,兩個恒星則合成太陽。 在這些學說中,大多數都認為太陽先形成,在某個時候有另外一個恒星走到太陽附近,引起太陽的大量拋射物質,這些物質后來就形成行星、衛星。*著名的災變說是英國天文工作者金斯于1916年提出的潮汐學說。它認為,當另一恒星接近太陽時,在太陽上面產生了很大的潮。反面的潮比正面的小得多,很快衰落。正面的潮很大,物質被經過的恒星拉出來,形成一個長條。在另一恒星離開太陽的時候,它對長條的吸引使得長條朝恒星離去的方向彎曲,使長條獲得了角動量,以后這些物質就一直繞太陽轉動,并在長條內形成了所有的行星。長條的中部較粗,兩頭較細,所以,由中部物質形成的木星、土星較大。太陽原來就已經在自轉著,今天太陽系的不變平面,是經過的恒星對太陽而言的軌道面,所以不變平面和太陽的赤道面不一定重合。事實上,兩者之間有一個60的交角。 在潮汐學說提出以前,美國地質工作者章伯倫和天文工作者摩爾頓還提出過星子學說。他們認為,接近太陽的恒星在太陽的正面和反面都產生了很大的潮,正面拋出的物質沿恒星離去的方向偏轉,反面拋出的物質則朝相反的方向偏轉,這樣就形成了螺旋狀的兩股氣流,它們逐漸匯合為一個環繞太陽轉的星云盤。開始是氣體凝聚為液體,然后又凝固為固體質點,固體質點再集聚成星子,*后才形成行星。開始時.行星軌道偏心率很大,行星過近日點時太陽對行星的潮汐作用就導致衛星的形成。行星后來由于經常和殘余的星子碰撞,偏心率才逐漸變小,軌道變圓。星子學說的前半部分是災變說,后半部分實質上是星云說。 金斯以后,又有好幾個英國人提出了新的災變說,其中每一個都增加了更多的偶然因素。1929年,捷弗里斯認為,另一個恒星不僅接近太陽,而且碰到了太陽。這使太陽自轉起來。而碰出的物質成一長條,后來形成了行星。干恩則認為,另一個恒星接近太陽時,太陽正處于自轉不穩定狀態,這一恒星的接近,引起太陽大量拋射物質。印度人巴納奇在1943年提出,太陽的前身是一個造父變星,當另一恒星接近它時,使它的脈動成為不穩定的,從而拋出大量物質,形成了太陽和行星。到1963年,巴納奇又補充假定,太陽的前身是一個磁場特強的造父變星,當時的質量為今天太陽質量的9倍,在另一恒星接近它時,使它的脈動振幅變大,不穩定,從而拋出大量物質,形成了太陽和行星。 ……
奇妙的銀河系 作者簡介
曾才友,資深編輯,專長寫作,曾參與編寫《愛上地理課:埃及的首都——開羅》《愛上地理課:德國城市——慕尼黑》《地球之肺:森林群落》《地球最早的“居民”:微生物》《不得不知的人類文明:博物館見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