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柏格森書信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822839
- 條形碼:9787515822839 ; 978-7-5158-228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柏格森書信選 本書特色
《直覺與推論的關系》、《關于實在(現實)與真實的區別》、《在精神生活中的無意識現象》、《戰爭的非必然性和反常的思維》、《創造的進化與“生命沖動”》、《關于心理玄學的著作》、《詹姆斯的心理學就是哲學》、《理性行為與唯理主義不同》……《柏格森書信選(精)》是柏格森的書信作品集。
柏格森書信選 內容簡介
柏格森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很多法國人常將自己各方面的成就首先歸功于他的啟發。他科學地論證出人生的本質是不斷的創造,而創造的“沖動”和智慧則基于個人意志的專注和社會正義感。他還獨創形象、通俗的哲學表現形式。這里選擇的書信等可稱他哲學的縮影,提供了人文、自然科學基礎教育的原則,是法國中學生的必讀書目。
柏格森書信選 目錄
良知的由來與經典作品的學習
關于自我的感覺和感知
普羅提諾《九章集》和時間觀念的分析
智力論
哲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和特性
關于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及其他
專注是精神生活的*大特點
關于道德的自由觀念
一切事物都自成統一體
關于“時延”的研究
普魯斯特所譯并序的《阿米安圣經》
關于無意識的領域和實證的形而上學
關于奧西普一盧里耶《幸福與智慧》
柏格森與瓦德和詹姆斯兩人的關系
純經驗不分主客觀(可用形象來表示)
評講專論曼.德·比蘭的哲學的兩篇論文
推薦阿爾弗雷德·賓內的著作《靈魂與肉體》
關于巴爾杜的著作《論當代英國的—種凹里學:好戰的危機》
關于呂格的《心理學一般概念》
關于戈爾蒂耶的《藝術意義》
關于進取精神的心理分析
《意志理論》和《心理學原理》的講評
真理處于變易之中
對評論《創造的進化》一文的回答
關于思想觀念的表述方式
簡介個人哲學觀點的轉變
“上帝”存在于何處?
關于內拉克的著作《拉·封丹》
關于杜厄蕭韋斯的《意識的組成》
對哲學術語“現量”和“不可知之物”的討論
感謝美國著名學者對自己的研究
關于宗教感情
關于精神的本質和精神與大腦活動的關系
關于“地靈”的假想
推薦埃米爾·梅爾森的《同一性和實在性》
神秘主義的歷史和心理機制
答謝《柏格森的哲學》一文
關于《多元的宇宙》一書
推薦喬治·波恩的《智力的誕生》
關于博埃克斯一博雷爾的《多元論》
直覺與推論的關系
關于實在(現實)與真實的區別
在精神生活中的無意識現象
戰爭的非必然性和反常的思維
簡介多里亞克的《詩人音樂家葡f名納:音樂心理學的研究》
推薦安德烈.朱尚的著作《道德的心理學基礎》
文德爾的著作《今日的法蘭西》
對哲學術語“自由”的討論
如何克服翻譯《創造的進化》的困難
關于博覽深思的精神(即學術上的“同情心”)
基于經驗的哲學方法與道德問題
在亨利·弗朗克墓地上的講話
關于青年問題答貝爾托
關于自己著作的引用者索雷爾
關于鮑德文的著作《道德科學中的達爾文主義》
在法美委員會上的講話
就刑事陪審工作而發的公開信
當選道德與政治科學院主席的就職講話
推薦費諾的著作《進步和幸福》
關于“時延”與“意識流”的關系
關于直覺、本能與理智等概念的商討
理智在哲學中的地位
別太看重“神秘經驗”
被接納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的講話
理智與直覺的區別
關于相對論的講話
評述和解釋也要有創造性
時延存在靜止狀態嗎?
紀念斯賓諾莎逝世二百五十周年
曼·德·比蘭之友協會的成立
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答辭
關于《柏格森》這一著作
紀念“環繞世界”中心成立二十五周年
在哲學與神學之間必有間距
有關《道德與宗教的兩個根源》的討論
與托馬斯哲學的比較
創造的進化與“生命沖動”
關于心理玄學的著作
詹姆斯的心理學就是哲學
理性行為與唯理主義不同
“我至少該算一名認真的研究者”
要恢復和重建靈肉的平衡
柏格森關于英國的證言
紀念貝居伊
柏格森書信選 節選
《柏格森書信選》: 榮譽總是崇高的,任務也總是艱巨的——這是我們聚集在這一大學講堂舉行這一莊嚴的頒獎儀式之際必須記取的一句話;我還覺得,我們的責任年復一年在加重,因為我們不大愿意經常回顧的教育問題,已經變得愈來愈嚴重,愈來愈迫切了。但愿能通過經典作品的學習來充實大家的精神生活,我們有責任促使公民們都意識到自己的義務并且都準備去完成這種義務;大家對此都表示同意:作為社會的教育方針而提出來的東西,社會就要使它得到明智的處置。不過,人們開始日益不安地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那些枯燥乏味的學習是否也有這種實際的效果?尤其是,作為自由國家中的一種公德的良知(1ebonsens),是否也要隨著文化知識的發展而變遷?此外,人們將以何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或許有人會加以肯定,有人會加以否定,但沒有人會滿足于無知的狀態;因為,假如良知不依賴于教導,社會就要宣告:在它所*需要的公德上,自己沒有主動權;又假如良知特別依賴于社會,而且聰明才智的增長離不開保持著特權地位的優越的精神文化,那么我們就會悲哀地看到有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要將權力交到*大多數人的手里。非常僥幸的是,我們毫無必要停留在這兩個極端中的任何一方。我要指出,良知有一部分存在于智慧的積極方面,但還有一部分存在于特別是智慧對于自己的某種不信任之中;教導可以給良知提供一種支撐物,然而良知生根到教導差不多無法再深入到地底去;經典作品的學習對于良知的培養有極大的好處,不過這種學習也要通過與其他各種門類學習相同的練習階段,而且這類練習可以無師自通。因此,在相似的物質條件下,教導者的任務就在于采用巧妙的方法來引導某些人走向大自然輕而易舉地為其他人安排好的路子。然而,確切地說,良知將以何等的力量和怎樣的總的心靈態勢與這種理智的態度重新結合在一起呢? 我們的感覺的作用,一般來說不是讓我們全面認知物質性的客體,而是告訴我們這些客體的用途。我們品嘗一些味道,吸聞一些氣味,區分冷暖和明暗。但是,科學告訴我們:這些物性中沒有一種屬于我們所感知到的那種形式的客體;這些物性僅僅以它們奇特的語言告訴我們:這些東西對于我們有哪些利弊,它們可以為我們做些什么,或者,它們會讓我們冒什么危險。因此,我們的感覺首先為我們指引空間的方向;我們所有的感官都不是指向科學的,而是指向生活。然而,我們不僅僅生活于物質世界中,我們還生活于社會環境中。假如我們的一切活動都發生于這個空間,并因此震動了一部分的物理世界,這仍然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的大部分行動,首先對于我們自己,然后對于圍繞我們的社會來說,還有它們未來的或長遠的好結果或者壞結果。預測這類結果,甚或呈現它們;在行為方面,分清主要的與次要的或無足輕重的;在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的事物中選擇不是想象的,而是實際上可以產生*大數量的好處的東西:這些似乎便是良知的職責。因此,良知也就是具有自己獨特方式的感覺;不過,其他的感覺都反映了我們與各種事物的關系,只有良知出現存人與人的關系之中。 ……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