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日本學術文庫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84116
- 條形碼:9787100084116 ; 978-7-100-08411-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本學術文庫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 本書特色
《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是在關于日本歷史的著述上也頗有特色,不僅有歷史的綜述(“日本遠古時代的狀態”),也有著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斷面,其思想基底是他的著名的日本政治力量的變遷論(從西到東的變化),同時也和文化結合起來進行論述,如“近畿地區的神社”等。
日本學術文庫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為論文及文章集成,全面詳盡地論述了日本歷史與文化的脈絡,見解獨到,有學術價值。
日本學術文庫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日本學術文庫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 前言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早在古代,日本尚未進入世界大多數國家人們的眼界,中國史書《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史籍就予以記載,不但留下了珍貴的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唯一的文字資料。其時,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國文明光耀世界,領袖東亞。古代日本舉國一致,傾力學習中國,引進中國的文字、宗教及典章制度等,曾幾何時,便為一文明國家,故謂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并非過言。中世紀時日本仍舊關注中國,繼續吸取中國文明,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卻很少學習、研究日本,及至江戶幕府,日本行閉關鎖國之策,中國和日本的交流幾至中斷。
千余年來,兩國的交流與相互研究的這種不均衡,固然與中國為東亞文明中心,而日本處于邊緣的位置有關,但也和兩國朝代更迭,對外政策變化頻繁不無關系,此可為前車之鑒。
19世紀以降,西力東漸,近代思想文化、科學技術傳到亞洲,日本得風氣之先,仿效西方,斷行明治維新,一舉成為東亞*初的近代化國家。同時吸收西方近代文明,參以本土文化,成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日本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帝國日本敗亡,日本的思想、學術擺脫了法西斯文化專制的桎梏,煥然一新,百花齊放,碩果累累,并涌現了不少世界一流的學者或思想家,為世界所矚目。
反觀清末以來的中國,列強肆虐,國將不國,仁人志士痛定思痛,欲效仿日本,實現近代化,救國于危亡之中,故大批中國學子赴日留學,攻讀近代法政、科學等課目,歸國后給中國帶來了改革圖變的新風。雖然他們學習的是西方近代科學,但也將日人的社會科學、文學作品大量翻譯、介紹到中國;而對日本的研究則出現了黃遵憲這樣的大家。但當時中國形勢動蕩,加之戰禍頻仍,故日本學術著作的翻譯既未能形成規模,也沒有構成體系。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與各國的文化交流方興未艾,尤其是學術著作的翻譯空前昌盛,蔚然大觀。但與譯介歐美著作相比,對東方各國,包括日本的學術著作的譯介相對薄弱,這是中國對日本整體情況缺乏系統了解,其研究遠不及歐美的原因之一。中國是*先知道日本的國家,而今卻落人之后,不能不使有識之士為之扼腕。
商務印書館自開館以來,以開啟民智為己任,百年來傾力移譯各國學術著作,積累豐厚。其中,所譯日本各類書籍不下百余種。但囿于時代與環境條件等,許多名著未能譯出,尤其是日本古代的思想學術著作少之又少。
有鑒于此,商務印書館和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欲翻譯出版日本古往今來之社會科學經典名著150種,盡其所能將日本學術精萃盡收網羅,差可彌補往日翻譯之不足。
日本學術文庫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 目錄
何謂日本文化(一)
何謂日本文化(二)
日本遠古時代的狀態
近畿地區的神社
圣德太子
弘法大師的文學藝術
平安時代的漢文學
日本的肖像畫與鐮倉時代
日本文化的獨立
關于應仁之亂
大阪的町人與學問
關于維新史的資料
關于飛鳥時代中國文化的傳人
唐代文化與天平文化
關于香料的原產地
日本國民的文化素質
日本文化的獨立與普通教育
日本風景觀
唐朝文化與天平文化
正倉院的書道
空海的書法
同智證大師相關的文牘及其書法
關于日本南畫的鑒賞
山崎闇齋的學問及其發展
大阪的町人學者富永仲基
談慈云高僧的學問
履軒學的影響
關于山片蟠桃
賀茂真淵翁與山梨稻川先生
山梨稻川的學問
日本學術文庫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 節選
《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
早在幾年前我就在想,大凡要探討國民的素質即一個國家國民是否具備應有的文化素質這樣的問題,首先必須認真考慮的是問題的思考方法。當今世界上有很多的國家,各自都擁有相應的文化,有的國民是在自己的國家創造了自己的文化,有的則不是。日本有時就會被當作后者,被誤解成沒有文化的國民。現在日本有很多中國的留學生,中國留學生紛紛來到日本進行研究,*終又往往帶著蔑視日本的想法。他們很多人認為,日本現在自認于已成為一個非常先進的國家,但日本這個國家原本直到明治維新之前還在吸收他們國家即中國的文化,明治維新以后又大量吸收歐洲的文化,尤其*近大量吸收德國的文化,日本的國民是絲毫沒有自己文化的國民,一點也不值得尊重。日本國勢即使非常強盛,但一旦消亡,不會留下任何痕跡。而他們自己的國家很了不起,有著自己的文化,他們的文化與今日的發達國家、古代以來的發達國家相比也絕不遜色,在這一點上他們自己是遠比日本優秀的國民。這種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了解日本真正的歷史即真正文化的根本來看待日本,確實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可我并不這樣認為,但不這樣認為必須要有可以佐證的確鑿事實。
如果一定要證明這一點,光是說我國已有兩千幾百年、悠久的可以引以為豪的歷史,是很難被持那種觀點的中國人認可的。因此,我覺得首先必須考慮世界上所謂擁有自己文化的國民究竟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從這一點來看,鄰近的國家中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中國。我所熟悉的國家并不是很多,在我所了解的國家中,中國是個國民擁有自己文化的國家。其次就是印度,印度仍然是一個易被誤解的國家。時至今日,還有人認為印度人尚未開化,而實際上其有著優秀的文化。再就是今天由多種國民構成的歐洲的文化。構成今日傳統的是希臘時期以后的文化,首先是希臘人所有的文化,再就是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但我對這些國家的情況沒有作過充分的研究。我首先考慮的是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圍內的國民,而且有必要對這些國家所具備的文化條件加以比較。然而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國家的國民都具有著相同之處。這也許并非偶然,所謂擁有文化的國民必定具備那些特征是有其必然性的。具體地講,譬如在中國,從現在算起正好是一千九百年前,有一部著作記載了當時所存書籍的目錄。其中記載的書大部分今天已經失傳,但中國文化的傳統卻延續至今。在中國的西漢后期,已經出現了非常優秀的目錄學家。所謂目錄,有人認為就是把自古以來的書名記錄在冊,但是中國當時所謂的目錄學是一門學問,其根據書的內容進行分類并加以評論。
日本學術文庫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 作者簡介
內藤湖南(1866-1934年),日本知名歷史學家和漢學家,日本近代中國學的重要學者。其學說多有創見且自成體系,故有“內藤史學”之稱。日本筑摩書房出版有《內藤湖南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