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雷水之陽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一部散文集, 收錄了作者近年來發表在《新華月報》《青年月刊》《散文》《安徽日報》等報刊上的散文, 分為“雷水·雷陽”“親歷·親情”“感觸·感悟”“寫生·寫實”四章, 通過寫山水、寫村落、寫親情、寫生活, 彰顯古雷池文化, 描摹人間真情, 給人以正能量的啟迪。
雷水之陽 目錄
雷水·雷陽
日照興孝亭
市井中的麴公墓
鮑參軍的精神血脈
水鄉澤國
雷水之陽
楊林度假村游記
魅力武昌湖
急水,吉水
泊湖漁家
游香茗山散記
秋到連塘城
玄靜朝旸庵
太陽山麓的龍園
我與雷陽書院
“三孝”的黃梅緣
陶寓樂園
不愿消失的村落
古樹蔭翳中的銀杏村
挑花袈裟:“非遺”傳承的一次探索
親歷·親情
祖母
懷想母親(二題)
父親的堅毅
漂泊的祖父
勞作,叔叔的主旋律
今夏,她做了母親
病房里的老人
1983,履歷中深刻的烙印……
雪,總會停的……
二十不悔
花壇
不惑之年
知天命
水草茂盛的地方
書緣
投稿的樂趣
珍藏于心靈的經歷
感觸·感悟
一棵在城市縫隙里掙扎的樹
回味孤獨
旅行
秋月侶
桃紅
藍色風衣
纖夫之履
升華
一種感受
閑話煤油爐
冰窗花
乘涼
看電影
口琴
擁有
海邊偶得
家中有蘭
借景抒情、乘物游心
真情容若
童心(三題)
黃昏情緒(二題)
雄健的鷹
寓言一組
寫生·寫實
*后的貨郎客
車站
鄉村女子(四題)
又見柳葉青
霜晨
被攪亂的腳印
萌芽
暮秋之夜
忠誠
*后的漁佬兒
“走耕”的老農
防汛札記
鄉間文藝人
真誠地表達
雷水之陽 節選
《雷水之陽》: 日照興孝亭 日照之中,興孝亭孑然佇立于雷陽城南的縣步河畔,猶如一位孤獨的長者獨立河湄,默默注視著這條悄然流淌的孤寂的河流以及隨著這河流一同流逝的雷池人的生活。 看上去,那不過是個普通的亭子,不宏偉也欠別致。傳統的尖頂飛檐造型,規矩的正六邊形底基,修長對稱的紅色立柱,等等,一切外在特征都沒有超出人們對一個中國亭閣的想象。而它周邊的景致,也樸素得如同這里普通的路人。看不到像樣一點的建筑,也看不到像樣一點的可作為襯托的景點,只有一條寬闊的大堤和一條狹窄的碎石公路從它的兩側順著小河蜿蜒東去。然而,因它畢竟站立在一個不同尋常、傳頌久遠的故事之上,它的身姿卻每每吸引著行人的腳步和目光。興孝亭所立之處,名日“臥冰池”,傳說是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臥冰求魚之處! 王祥臥冰——一個古代孝子的動人故事!縣志是這樣記載的:晉代山東I臨沂人王祥,因避戰亂來雷陽城南一村莊隱居。王祥早年喪母,繼母雖不慈但他仍盡心侍奉。一個數九寒天,繼母患病,想吃鮮魚,王祥四處購而不得,遂不顧天寒地凍于村莊附近之池塘上解衣臥冰。此舉感動了上蒼,當厚冰化開一個窟窿之時,一雙鯉魚躍出水面。自此,王祥孝名益著,人們稱他臥冰處為“臥冰池”,所居村莊為“王祥村”,并為其吟詩撰文、立碑建亭。明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知縣楊廷薦曾立“王祥臥冰碑”,碑上刻有“真念格天,萬古王祥”八個大字及贊文。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郡同知王經方建臥冰池興孝亭,相傳亭邊還配有廟宇、小橋等古建筑,后成為一處游覽憑吊的景點。至于文人游客的詩詞名句亦多有留存,如清代詩人李正藻在過臥冰池時曾題詩日:“孤芳零落不須愁,獨有清芬伴素秋。爭似大梁梁孝苑,萬年臺榭付東流。”清代望江知縣劉天維題詩日:“誰爭躍鯉在臨沂,皖上猶傳避地時。總是人情思孝子,不妨多記臥冰池。”遺憾的是,亭、廟等古建筑后均被毀。 興孝亭的重新立起,是在1997年。王祥村人在歷經數百年苦苦追求之后,終于通過集資等方法,重新建起了這座他們心目中引以為豪的亭子。他們雖沒有賦予這座新建之亭以恢宏的氣勢和獨特的色彩,卻也有其獨到的安排——將兩塊厚重的石碑埋在了亭子基座的中央,并在其周邊勻稱地安排了四排固定的鐵椅。他們似乎知道,你只要來到了亭子里,自然就會坐上鐵椅;而坐上椅子,便能清晰地看到近在咫尺的古今兩塊石碑上所刻內容。那確乎是兩塊吸引人的石碑,就像古今的兩位滄桑老人穿過漫長的時間隧道來到這里靠背而坐。朝西靠東的那塊就是明萬歷十四年所立的“王祥臥冰碑”,此碑雖歷經四百年風雨,但字跡均清晰可辨,深沉的顏色亦顯出其歷史的厚重感;朝東靠西那塊系王祥村人所立,碑上刻有懷古詩一首,日:“臥冰遺跡早無存,孝子芳名幸有村。四百年前碑碣在,行人來往可重溫。”樸素的語句反映出村人樸素、真摯的心態和情感。 雷池這塊土地上,似乎從來就不缺乏孝道的故事:王祥臥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的典故不僅為雷池人所熟知,且是中華二十四孝中之三孝。或許因這里是“不敢越雷池一步”這一成語的產生地吧,人們的思想觀念似乎更容易更自覺地受著傳統道德精神的燭照,對傳統美德的堅持和弘揚業已形成一種群體的自覺的意識——這種意識深深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在漫長的潛移默化中漸漸融人人們的血脈。 誠然,時代已經不同了,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里,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處在變革時代的人們自然不可避免要面對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相互激蕩的現實。人們在大量接收的同時,也在大膽地放棄;而這種時候,我們似乎更應冷靜地對待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揚棄中尋找到我們民族精神的立足點。我想,不管什么時候,民族的傳統美德始終應當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雷水之陽 作者簡介
何立杰,安徽省績溪縣人,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安徽省望江縣文聯主席。現供職于中共望江縣委宣傳部。 20世紀8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先后在《短篇小說》《小小說月刊》《新華月報》《東北文學》《安徽日報》等報刊發表作品300余篇,曾獲“中國微型文學作品大展”三等獎、《短篇小說》《東北文學》年度優秀作品獎等。作品被選入《全國中青年精短散文征文選萃》等文集,已出版散文集《遠逝的歌》。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