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宋史演義-全批全評全繡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093956
- 條形碼:9787508093956 ; 978-7-5080-939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史演義-全批全評全繡像版 本書特色
《宋史演義》是《歷朝通俗演義》中的一部,共有一百回。本書以章回體結構,通俗的文章,機智的點評,真實再現了中華文明歷史演進波瀾壯闊的進程,敘述了宋代的興亡。經過五代十國漫漫長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聰明一世的他,杯酒釋兵權也自廢了武功。塞北強鄰外患不斷,一場靖康之難而失去了半壁江山。靖康后,高宗趙構在天堂之下的蘇杭重建了帝國,也失去回歸中土的幻想了。
宋史演義-全批全評全繡像版 內容簡介
蔡東藩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叢書,全批全評全繡像版!
《蔡東藩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是中國*完整的歷史小說,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歷朝通俗演義》是*的枕邊書。1937年1月31日,*專門致電黨中央派駐在西安工作的聯絡局局長李克農:“請購整個中國歷史演義兩部(包括各朝史的演義)。”他說的“整個中國歷史演義”,指的就是蔡東藩所著的《歷朝通俗演義》。*把這套通俗演義從延安帶到北京,并置于臥室床頭,以便隨時翻閱。
此次出版,編者選擇了目前國內*權威、*流行的版本作底本,并根據正史進行考證,務求延續蔡東藩嚴謹的作風,將繁體改為簡體,并消滅其中的字詞及標點的錯誤。而對原書中蔡東藩自批自評的特色,則毫無遺漏地保存下來了。
《宋史演義》是本套叢書之一。
宋史演義-全批全評全繡像版 目錄
宋史演義-全批全評全繡像版 相關資料
總序 楊天石 歷史是既往的人類生活。人們渴望了解歷史,了解本身所屬國家、民族、社會的過去,總結成敗經驗,汲取智慧,于是,歷史著作應運而生。歷史著作以真實地記錄歷史過程、歷史人物為目的,一般比較枯燥,趣味性差。為了克服這一毛病,于是,就有了創作歷史文藝的需要。歷史文藝雖以歷史上發生過的某些情節為依據,但可以虛構、想象,作者有不同程度的自由揮灑的空間,自然,作品就遠較歷史著作生動、有趣。人們熟知《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故事。前者至今仍是人們認識那段時期的權威著作,但它大抵只是少數歷史學家的案頭讀物;后者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長期流傳不衰,但它并不是三國時期的真實歷史。魯迅曾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近年來,影視界流行“戲說”,有幾位皇帝、后妃及若干臣僚的形象在屏幕上活靈活現,收視率很高,說明老百姓愛看,但是,由于大異于歷史記載,更大異于歷史真相,不滿者似乎也很不少。可見,真實性和趣味性歷來是歷史著作和歷史文藝的兩難問題。要嚴格忠實于歷史,作品就很難生動;要提高生動性、趣味性,就必須虛構,從而在不同程度上損害歷史的真實。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總結前人經驗,試圖解決這一矛盾,努力使自己的著作既有真實性,又有趣味性,在中國豐富繁多的演義作品中,是很具特色的一部。 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1890年(光緒十六年)考中秀才。 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發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于1911年稱病歸里。其后長期以寫作和在小學教書為生。抗日戰爭爆發,他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輾轉避難,顛沛流離,逝世于抗戰勝利前夕。 清朝末年,嚴復、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說的巨大社會教化作用,企圖借小說宣傳變法維新思想;戊戌政變后,梁啟超流亡海外,創辦《新小說》雜志,提倡“小說界革命”。自此,小說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包括“歷史演義”在內的各種小說風起云涌。民國時期,此風相沿,小說創作日趨繁榮。蔡東藩是個愛國者。他為武昌起義、共和初建興奮過,歡呼過,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凱竊國。蔡東藩幽憤時事,立志“借說部體裁,演歷史故事”,以歷史小說作為救國工具。自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他夜以繼日,筆耕不輟,陸續寫成中國歷代通俗演義11部,1040回,以小說形式再現了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的2166年間的中國歷史,加上另撰的《西太后演義》和他增補改寫的《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總計約七百余萬字,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的歷史演義作家。出版以后,迅速風行,多次再版。 蔡東藩的作品用章回體,取其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用白話,取其淺顯易懂。這些,他和明清以來的“演義”作家并無區別。蔡東藩作品的*特色在于他對歷史真實的嚴格追求。蔡東藩自幼愛好歷史,熟讀傳統的經、史、子集各類書籍,對中國歷史作過深入的研究,甚至養成了“考據癬”。他寫歷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均有歷史記載作為根據;對于文獻中的歧說和模糊不清之處,他常常博覽群書,多方鉤稽,力求找出客觀真相;一時難以做出結論的,他就諸說并存;對他認定的史籍中的錯誤說法,就直接加以批駁。可以說,他是在用研究歷史的精神和方法在寫“演義”。對于前人所寫同類作品,蔡東藩頗多批評,或認為荒誕不經,或認為乖離史實,子虛烏有。他自稱所編歷史演義,“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自然,作為“演義”,他也有虛構,特別是人物對話,史無記載,他不能不動用自己的想象力,但是,他很謹慎,力求符合特定歷史環境和特定歷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編造。因此,他的書,可以當作歷史讀。倘若讀者要大體,而不是精確地了解中國歷朝歷代的大事經緯與主要人物,蔡東藩的書是值得一讀的。1937年1月,*為了解決延安干部學習中國歷史的需要,曾致電李克農,要他購買“中國歷史演義”兩部。這里所說的“中國歷史演義”,就是蔡東藩所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臥室床側,就放有蔡氏此書。由此不難看出,*對蔡著的喜愛。 中國歷史學家有史德、史識、史才之說。所謂史德,指的是忠于歷史,忠于史實,能在任何狀況下“秉筆直書”;所謂史識,指的是對歷史判斷方面的真知灼見;所謂史才,指的是掌握、剪裁史料以及敘事、表達能力。在這三方面,蔡東藩都頗多可取之處。據記載,當他寫《民國通俗演義》時,曾有軍人以請他吃“紅丸子”(子彈)相威脅,書局因此要他“隱惡揚善”,他斷然拒絕,聲稱:“孔子作《春秋》,為懲罰亂臣賊子。我寫的都有材料根據,要我捏造,我干不來!”自此憤然輟筆,以致書局不得不另請許廑父,將該書的后四十回續完。蔡東藩不屈于強權,寧可不寫,決不偽造歷史,表現出歷史家的可貴操守。他的書,努力尋求歷代興亡“關鍵”,勸善懲惡,褒是斥非,洋溢著鮮明的歷史正義感和愛國主義、民主主義精神。讀蔡著,既可輕松愉快地獲得歷史知識,又可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啟迪。當然,蔡著中也有一些陳腐觀念,這是那個時代的烙印,在所難免。這一點,相信讀者當能了解并鑒別。
宋史演義-全批全評全繡像版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年7月23日-1945年3月5日),浙江省山陰縣臨浦(今屬杭州市蕭山區)人。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14歲中秀才,后又進京朝考,名列優貢,分發福建候補知縣,因不滿官場惡習,數月即稱病回鄉,辛亥革命之后,曾先后在杭州及紹興等地教書。 1916年開始蔡東藩用十年時間完成了《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蔡東藩這套演義重史輕文,盡管略輸文采,但卻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