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1959-1960-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美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72235
- 條形碼:9787544772235 ; 978-7-5447-7223-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59-1960-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美國 本書特色
在大陸,王小波、蘇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實粉絲; 在臺灣,朱天文,唐諾是卡爾維諾不余遺力的傳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說他一直在準備談卡爾維諾,可是一直沒準備好; 他是寓言式奇幻文學大師卡爾維諾。 莫言評價“他的書值得反復的閱讀,他用他的創作實踐展示了小說形式的無限可能性”。 這本《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美國》,是國內首次介紹,是卡爾維諾根據自己在20世紀50年代去美國的親身經歷所寫。書中附有影印的作家手稿,細細品讀,其活潑隨意的語調仿佛是在與友人對談。那個憎惡談論“我”和作自傳的卡爾維諾終于說出了自己,袒露了自己的真實內心,是卡爾維諾初讀者和卡爾維諾迷的一本必讀書。
1959-1960-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美國 內容簡介
1959年11月初,36歲的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經由福特基金為歐洲年輕作家專設的贊助啟程前往美國。 正如長久以來的習慣,卡爾維諾總是力圖深入理解事物的內涵,從人類學家和控制論的角度去觀察,比如美國社會體系的運行;但在旅居過程他也同樣完成了埃依納烏迪出版社的任務,將J.D.塞林格、伯納德·馬拉默德、索爾·貝婁等美國作家的作品引入意大利。他將旅途見聞變作一封又一封長信寫往都靈,這些信件介于日記和報告文學之間,其中的部分也成為周刊刊載的系列文章。《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美國》便是由這些素材匯編而成。 跟隨卡爾維諾的腳步,我們發現了一個與想象中不同的、更加“樸素”的美國。他們不玩電動彈球游戲,不總穿牛仔褲,很少去電影院,可口可樂的牌子也不怎么常見……或者,像卡爾維諾的說的,“還得我們教美國人怎么做才是美國式的”。 他在美期間可謂四處游蕩,拜訪格林威治村的居民(在不同的單獨章節中),觀摩李·斯特拉斯伯格的演員工作室,進入電腦工廠,甚至看見賣汽艇的超市;他贊揚特別的稅收政策可以使文化基金持續得到富人的捐助;他研究汽車設計的各種形狀;他和舊金山港口裝卸工人工會的有力領導人們交談;溜進去看低俗的歌舞表演,打馬穿過中央公園……同時也沒有放過城市墮落的一面:流浪漢,酗酒者,還有他們“自我毀滅的黑暗宗教”。他還前往印第安人保留部落,感受了漫長的高速公路和一模一樣的小鎮的無聊。他趕到阿拉巴馬州親身體驗了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非暴力示威,以及種族主義的陰影仍然籠罩的南方其它地區……
1959-1960-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美國 目錄
1959-1960-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美國 節選
美國初印象 很后悔沒有乘飛機來美國。原本我應該被重要的商業談判或者高層的政治風云裹挾而來,或是淹沒在紐約滿大街長焦鏡頭下微笑擺拍的人群里:這才是接近今日美國的正確方式。可惜的是,我被說服上了一艘從法國勒阿弗爾(Le Havre)開出的跨大西洋的航船,他們說:“要不要來?這船太棒了!”就這樣,在駛往目的地的航程中,我已然被另一種灰暗的印象所籠罩:缺乏生氣的美國地區,到處是百無聊賴的老年夫婦,乏善可陳的福利制度和生活物資的來源匱乏。 乘船旅行大抵是有些與時代風氣不符了。船上擠滿了人,如同火車站那樣,老年旅客們整晚玩著抽彩游戲,或者為動畫片式的賽馬游戲下賭注。 航行第五天的黎明,我穿好大衣來到甲板上,伸長脖子在彌漫的白色霧氣中辨識紐約的輪廓。在不遠處的地平線上,隱約的燈光逐漸勾勒出海岸的形狀,如同一座山逐漸浮現出它的樣子。一瞬間好像這種旅行方式又被證明是對的。懷抱著不同的態度抵達,旅行本身也會變得不同,雖然剛剛我確實表現得有點不耐煩。 天空放亮,被摩天大樓堆砌成的怪獸般的紐約仿佛一座被遺棄了三千年的廢墟矗立在那里。不,或者說是一個有些透明的多孔的龐然大物,偶爾有幾縷光線投射出來。這一切都在告訴人們:白天來臨了。 各種色彩慢慢覆上人行道的大塊石板,所有這些顏色都與我們記憶中美國照片的顏色不同。我迷失在這幅圖景里,迷失在這千變萬化的迷宮一般的光線和形狀里。四處一片寂靜,空無一人。突然,我發現了汽車!它們像一群閃亮的螞蟻大軍穿行在怪獸腳下,不知道已經行駛了多久,我們對此毫無察覺。 圖騰與車燈 車輛在路上川流不息,我這個初到美國的歐洲人首先注意到的是這些車子都很寬很長,尺寸大得有些荒唐。但幾天之后這種訝異就消失了,大概這就是美國車的通行尺寸。在車流中行駛,我的注意力又被那些奇形怪狀的車尾燈吸引,仿佛每種不同的形狀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從*扎眼的(有著粗大的排氣管,讓人聯想到在電影里看到的警匪追車)到*低調的,幾乎每種都可以讓人做一番符號學的探究:有的車燈是魚鰭形,讓人想到莫比·?迪克的白鯨世界;有的是箭形,讓人想到荒野西部的印第安人;有的是摩天大樓的塔形,代表著美國時代的繁榮;更不乏導彈或火箭的形狀,意味著征服太空和不確定的未來。 自然的,在這個頗具精神分析色彩的國度,還有很多充滿其他象征意義的車燈:代表男性符號的形狀非常多見,代表女性的形狀也為數不少,似乎表示出對母系社會制度的和平接受。還有一些車在寬大車尾的上緣,轉向燈的形狀排成兩道細細長長的眉毛,底下的車燈仿佛好萊塢女明星那閃亮明媚的大眼睛。 帶著一種習慣了意大利小車而努力駕馭美國大車的窘迫,我試圖在擁擠的停車場里找到車位。而我的目光卻被那些圖騰博物館展品一般的車燈吸引了,它們各自象征的意識形態、風俗習慣和奇妙寓意幾乎要使我相信汽車其實是供奉用的神壇,或者它們本身就閃耀著水晶般的神圣光澤。于是我在宗教朝圣的敬畏和反對傳統的本能之間小心翼翼地倒車,終于難免錯誤計算距離而將某輛車的車燈撞碎一地—— “開花了”。 充滿電的城市 紐約的**定義應該是:一座充滿電流的城市。在這里幾乎每走一步都會被充電,手指所及之處都有被電的可能。我從汽車上下來,抓緊把手以關好車門:手被電了。在家你不能摸門把手,不能摸樓梯扶手,不能摸各種開關——那后面都有蓄勢待發的微小電擊在等著你。不論是乘出租車,還是從寒冷的街道回到過暖的家中,還是僅僅穿著拖鞋從地毯上走過,似乎每個瞬間都在充電,而你就是一塊蓄電池。 雖然我已經有了條件反射般的小心,但在觸摸那些看上去*無害的物件之前還是會有幾分猶豫。從害怕被電到現在已變成需要和期待,如果沒被電到我竟然還會有點失望。甚至與他人的手掌相握有時也會迸出溫暖的火星。電流從物品傳導到日常生活,到人際關系和感情。這是真實存在的人類之間的能量,還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枯竭反而會感受到物品放射出來的能量? 個人和集體的英雄主義冒險時代已經終結,在那些已達到或尚未達到的福利承諾下,努力追逐目標的美國情結正日漸萎縮。但經濟進程和制造熱潮,這些不由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工業活動仍然釋放出一些沖勁。物質的世界是清醒的,被一種含蓄的理智支配著;相較之下,反而人類世界處在睡眼惺忪的狀態,仿佛由行動呆板的機器人操控著。 我試圖找到這種有趣分歧背后的秘密,找到那些不知是否已經轉移和貯藏到物質中的人類能量,但沒有成功。只有悵然地撫摸著自己那常被曼哈頓的電流襲擊的指尖。 年輕女士的記事本 我很清楚美國已經不再是冒險家的國度,但是紐約人這種將所有意外的可能性都盡量撲滅的生活方式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料。生活被密密麻麻的“排程”所控制,幾個星期之前就要什么都安排好,比如二十天后的會議安排,和誰共進午餐,參加誰邀請的雞尾酒會,你邀請誰共進晚餐,你要去喝杯蘇格蘭威士忌的晚宴;要是打算看一場百老匯的演出,估計要提前三個月甚至四五個月才能訂到包廂。 紐約的女孩子們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忙于約會。如果你想約她們,恐怕要提前一兩個星期提出請求,然后你們各自看自己的記事本排程,約定日期,在本子上記下彼此的名字。 “是這樣的,*初我每晚跟不同的女孩出去,”喬萬尼·?B.,一個生活在美國的意大利花花公子說,“有一天,我遇到一個特別喜歡的女孩,渴望很快可以再次見到她。但是她兩個星期以內的晚上都排滿了,我也一樣。我們不得不隔十五天才有機會第二次約會,我覺得快要等死了。當終于再次見面,感覺卻不像上次那么好了,因為我腦海中始終揮之不去的是另外一個*近才約會過的女孩。接下來幾個月,每每愛上一個人,我卻不得不等到已經排好的日程都進行完之后才有可能再約那個人,而這時候心動的感覺已經沒有了。這讓我感到絕望。” “然后呢?” “穆麗爾的出現終于打破了這個魔咒。我們開始穩定的約會,就是每晚都一起出去,成為固定的戀愛對象。” “那你感覺幸福嗎?” “沒怎么覺得,反而更覺得手腳都被捆住了。每天晚上都是和她出去。告訴我,這就是生活嗎?” 美國不再美國 **次到紐約的人或許都有個印象,感覺美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仿佛我們這些旅行者反而更加美國化。當你發覺認識的紐約人都沒有自己的汽車時幾乎要感到憤慨了 (因為停車難,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出租車)。歐洲人期待在 (私人公司和公共機構的)辦公室里看到的那種嚴格高效的經理人,也只能說看到一種努力的近似,一種模仿的善意而已。 這里的年輕人著裝也不如我們更加美國化,也不知道我們所說的“flippers” (一種電動彈球游戲,在這里人們叫它 pin-ball-machine,也只有在時代廣場固定的小俱樂部里才找得到。)更有甚者,你會覺得這里竟然是全宇宙唯一沒有被可口可樂的觸角探及的地方。 其實也正是你看到的這些所構成的美國,比我們印象中的美國要更加美國化。我們口中的美國化只不過是更先進的科技生產分配水平和屹立不倒的傳統水平之間的對立,其中一部分人已經達到了前者,而另一部分人卻越來越難以從后者中走出來。事實上,新興潮流和老舊事物更像是一棵大樹上的兩根枝條:在持續生長的過程中,整棵大樹的有機體在不停累積和轉化著兩者之間的沖突。 騎馬過紐約 我*近知道了怎樣才能統治紐約:騎馬出行。當然*初幾天我并不知道。本來打算租或者買一輛車,只是為了擁有真正融入美國生活的感受;但所有人都不建議我這么做,他們說這是錯誤的方式,說在紐約擁有一輛車實在是個累贅——如果你能奇跡般地在家門口找到車位并停上一夜,那早上一定得早起將車子挪到馬路的另外一邊,因為停車時限肯定到了。真正的紐約人都是乘坐出租車的。好吧,可是這并未解決我的問題。 現在我終于明白一個外國人在紐約應該做什么了,那就是租一匹馬。這種復古的出行方式才是真正接近美國的開始,你可以感受到交通工具演進中的美國歷史,那就是從駿馬到凱迪拉克吧。 問題是這是我人生中**次跨上馬背。因為馬場非常遠,在上西區(這是這里幸存下來的少數馬場之一),為了到達中央公園,我不得不騎馬穿過兩個街區,經過交通*擁擠的路段。坐在馬鞍上,我一方面體會著對車流的統治,因為我的馬在瀝青路面上走得小心翼翼,所有車輛不得不跟隨馬兒放慢腳步,另一方面也體會著史詩感的幻滅,因為路邊幾個淘氣的小鬼正肆無忌憚地嘲笑著我。 中央公園的地面有些泥濘,草坪上松鼠跑來跑去。在這安靜柔和的氣氛中,附近的摩天大樓略顯突兀地豎立著。我在馬鞍上顛來顛去,徒勞地努力跟上馬兒小跑的節奏,陪伴我的女騎師大聲沖我吼著我完全聽不懂的騎術規則;而我的馬卻一直跟腳下的泥濘和矮處的樹葉糾纏不清;頭頂一架噴氣式飛機掠過摩天大樓,噴出的白煙正漸漸消散。而這座總是被后來者占領的城市,從今天開始,是我的了。 ……
1959-1960-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美國 作者簡介
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1985) (Italo Calvino) 意大利當代*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于198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提名,卻因于當年猝然去世而與該獎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學界乃至世界文學界產生巨大影響。 卡爾維諾從事文學創作40年,一直嘗試著用各種手法表現當代人的生活和心靈。他的作品融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于一身,以豐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構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濃厚童話意味的故事,深為當代作家推崇,并給他們帶來深刻影響。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