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57865
- 條形碼:9787030557865 ; 978-7-03-05578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研究 本書特色
城市綠色空間是城市極為重要而特殊的生態安全屏障、農林生產場所和游憩服務基地。在當前快速城鎮化進程中,面對城鄉不當建設行為的強烈干擾和城市居民對綠色空間復合功能的強烈需求,《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研究》基于大量規劃實證,對城市綠色空間規劃范式進行了探討。《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研究》融合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引入生態整體規劃思路,以土地空間資源配置為基礎,以“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結構、功能組織、用地布局、關鍵控制要素為核心內容,構建銜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綠色空間規劃框架體系、規劃管控技術、管理實施策略,力圖彌補現行城鄉規劃體系和規劃范式應對綠色空間的不足,并推動實現綠色空間的“生態優先、綠色生產、宜居生活”。
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研究 內容簡介
城市綠色空間是城市極為重要而特殊的生態安全屏障、農林生產場所和游憩服務基地。在當前快速城鎮化進程中,面對城鄉不當建設行為的強烈干擾和城市居民對綠色空間復合功能的強烈需求,本書基于大量規劃實證,對城市綠色空間規劃范式進行了探討。本書融合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引入生態整體規劃思路,以土地空間資源配置為基礎,以“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結構、功能組織、用地布局、關鍵控制要素為核心內容,構建銜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綠色空間規劃框架體系、規劃管控技術、管理實施策略,力圖彌補現行城鄉規劃體系和規劃范式應對綠色空間的不足,并推動實現綠色空間的“生態優先、綠色生產、宜居生活”。
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研究 目錄
目錄第1章 緒論 11.1 研究緣起 11.1.1 新型城鎮化必由之路 11.1.2 城市建設綠色化導向 11.1.3 綠色空間重要性凸顯 21.2 城市綠色空間 21.2.1 城市綠色空間的概念 21.2.2 城市綠色空間的基本特征 31.3 綠色空間建設問題及內因 61.3.1 建設存在的問題 61.3.2 問題內因引出 71.4 研究基本點 71.4.1 研究范圍——城市規劃區界與建成區界之間區域 71.4.2 環境特征——“山水林田湖”編織的生態基底 81.4.3 空間尺度——城市規劃區、中心城區和用地三個層次 91.4.4 土地類型——E類非建設用地和部分H類建設用地 91.4.5 功能構成——“生態-生產-生活”復合功能在物質空間的表征 91.4.6 研究基點——綠色空間與建設空間構成城市空間整體 91.5 研究目的與意義 101.5.1 研究目的 101.5.2 研究意義 101.6 研究框架 11第2章 綠色空間本體認知 132.1 內在多維屬性認知 132.1.1 綠色空間的自然屬性 132.1.2 綠色空間的社會屬性 152.1.3 綠色空間的經濟屬性 202.1.4 綠色空間的復合功能 212.2 外在復雜結構認知 212.2.1 自然系統的空間結構 222.2.2 社會系統的空間結構 262.2.3 經濟系統的空間結構 282.3 自然與非自然演進動力認知 332.3.1 自然力的作用 332.3.2 非自然力的作用 342.3.3 力的不均衡作用 372.4 綠色空間規劃的社會政策局限認知 382.5 本章小結 40第3章 綠色空間規劃范式導向與應對思路 423.1 綠色空間規劃范式導向 423.1.1 國內外規劃實證 423.1.2 需求導向的規劃范式 453.1.3 供給導向的規劃范式 473.1.4 復合導向的規劃范式 493.2 綠色空間發展趨勢分析 513.2.1 國外經驗借鑒 513.2.2 國內實踐思考 543.2.3 綠色空間發展趨勢 563.3 生態整體規劃應對思路 583.3.1 生態整體規劃的認識論基礎 583.3.2 生態整體規劃的方法論基礎 633.3.3 生態整體規劃思路的適應性 683.4 綠色空間規劃框架體例 703.4.1 規劃的三個空間層次 713.4.2 規劃的三個階段及核心技術 713.4.3 規劃的法理地位 733.4.4 規劃的總體目標 753.5 本章小結 76第4章 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戰略考量與結構規劃 774.1 戰略考量與結構規劃的任務 774.1.1 戰略制定與空間結構響應 774.1.2 結構規劃銜接相關專業規劃 784.1.3 結構規劃的焦點問題 804.1.4 結構規劃的主要內容 814.2 戰略與結構的紐帶:空間管制分區 814.2.1 國土與城市空間管制分區經驗 814.2.2 綠色空間管制分區政策指引 844.3 響應“生態優先”戰略:構筑區域綠色安全結構 864.3.1 維護綠色生態安全格局 864.3.2 編織城鄉綠色滲透網絡 864.3.3 合理確定生態用地總量 894.4 響應“綠色生產”戰略:提升城市綠色產業結構 904.4.1 建立綠色產業集群 904.4.2 都市農業納入規劃統籌安排 914.4.3 游憩服務業促進綠色增值 934.5 響應“宜居生活”戰略:優化城鄉建設空間結構 954.5.1 城鎮化轉型區精明拓展 954.5.2 近郊村莊精明收縮 964.6 本章小結 97第5章 中心城區綠色空間功能組織與用地布局 995.1 功能組織與用地布局的任務 995.1.1 復合功能導向與用地布局響應 995.1.2 用地布局銜接相關專項規劃 1005.1.3 用地布局的焦點問題 1015.1.4 用地布局規劃的主要內容 1015.2 保障生態功能:生態網絡與關鍵區規劃建設 1025.2.1 生態網絡分級分區管控 1025.2.2 劃設城市生態功能紅線 1045.2.3 關鍵生態廊道規劃建設 1045.2.4 關鍵生態斑塊規劃建設 1185.2.5 生態網絡結構修復 1245.3 引導生產功能:都市農業與游憩業規劃建設 1285.3.1 綠色產業空間復合布局 1285.3.2 都市農業用地規劃安排 1315.3.3 維護農田景觀多樣性 1345.3.4 組織環城綠道游憩體系 1375.4 控制生活功能:城鎮化轉型區和村莊規劃建設 1385.4.1 適應環境緊約束的建設用地管控 1385.4.2 城鎮化轉型區建設管控 1415.4.3 村莊建設用地整理 1445.4.4 道路生態化建設措施 1465.5 響應復合功能導向的用地布局規劃集成 1495.5.1 基本空間管制 1515.5.2 五大核心計劃 1515.5.3 實施行動計劃表 1525.6 本章小結 153第6章 用地單元綠色空間詳細控制 1546.1 用地單元詳細控制的任務 1546.1.1 用地單元詳細控制的目標 1546.1.2 用地單元詳細控制的焦點問題 1546.2 “單元引導+片區/場地控規”的分層控制體系 1566.3 單元引導的編制 1576.3.1 基于實施主體的單元劃分 1576.3.2 “一主三副”的單元發展導則 1586.4 片區/場地控規的編制 1636.4.1 探索適應環境特征的控制要素 1636.4.2 生態型片區/生活型場地劃分 1646.4.3 控規指標體系 1656.5 片區/場地控規的控制模式 1726.5.1 “項目圖則”控制模式 1726.5.2 “地塊圖則”控制模式 1756.6 本章小結 176第7章 綠色空間規劃實施與管理策略 1777.1 完善規劃編制途徑 1777.1.1 空間規劃走向空間政策 1777.1.2 開放型協作式規劃模式 1797.1.3 主動銜接法定規劃體系 1817.1.4 自下而上推動公眾參與 1817.2 優化管理工具 1837.2.1 借鑒資源管理區劃工具 1837.2.2 靈活運用土地管理工具 1867.2.3 合理釋放激勵救濟工具 1877.3 創新管理機制 1897.3.1 彈性選擇多元管理模式 1897.3.2 部門協作實現綜合管理 1917.3.3 配套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1937.4 本章小結 194第8章 結論與展望 1968.1 主要結論 1968.2 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199參考文獻 201后記 208彩色圖版 209
展開全部
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研究 作者簡介
葉林,重慶銅梁人,1977年2月生,現為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規劃系副教授。2001年、2004年、2016年先后獲重慶大學工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師從黃光宇教授、邢忠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山地城鎮規劃、城鄉生態規劃及城鄉綠色空間規劃,是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城鄉生態規劃與技術科學團隊成員。先后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持2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參與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科技部“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項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1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基金項目;參加城鄉規劃設計項目多次獲省部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