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無線光通信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8113945
- 條形碼:9787118113945 ; 978-7-118-1139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線光通信 本書特色
現代通信,至少在通信的末端(如電視接收器、計算機、錄音機、網絡游戲控制終端、電子書等)將被“無線化”和高速化:物理鏈路將不是銅線、光纖、硅或其他介質,而是位于一個發射接收器與另一個發射接收器之間的自由空間電磁波。
常用的無線鏈路是無線電頻譜范圍內的電磁波。這是一種很好的技術,但是它在速度(比特每秒)、頻率、功率、兼容性及電磁污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關于信息的傳送,我們知道,電磁波頻率越高,速率越高。因此,現在實驗室正在研究能夠傳輸吉赫茲、太赫茲甚至更高頻率的通信系統,太赫茲以上就接近光波了,位于紅外線或可見光附近(100~1000TH),可以實現太比特每秒的通信速率。
隨著激光器(發明于1960年)與石英光纖(石英光纖已經在1961年被證明具有應用于通信的潛力)的產生,并伴隨著激光器、光電子產品與石英光纖制作加工技術的巨大進步,已經確定性地開啟了光纖通信這一發展方向;诠馔ㄐ,人們已經可以實現洲際通信和寬帶互聯網。光通信作為基礎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社會價值。
無線光通信利用大氣作為傳輸介質,在組成成分、物質均勻性和信號的重現性方面,大氣環境要比硅系光導纖維復雜得多,無線光通信技術相比光纖通信技術能實現短距離寬帶傳輸,而且允許太比特每秒的通信,而現在(指2011年),限制環境中,使用的是吉比特的末端傳輸(GTTT)。 現代通信,至少在通信的末端(如電視接收器、計算機、錄音機、網絡游戲控制終端、電子書等)將被“無線化”和高速化:物理鏈路將不是銅線、光纖、硅或其他介質,而是位于一個發射接收器與另一個發射接收器之間的自由空間電磁波。
常用的無線鏈路是無線電頻譜范圍內的電磁波。這是一種很好的技術,但是它在速度(比特每秒)、頻率、功率、兼容性及電磁污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關于信息的傳送,我們知道,電磁波頻率越高,速率越高。因此,現在實驗室正在研究能夠傳輸吉赫茲、太赫茲甚至更高頻率的通信系統,太赫茲以上就接近光波了,位于紅外線或可見光附近(100~1000TH),可以實現太比特每秒的通信速率。
隨著激光器(發明于1960年)與石英光纖(石英光纖已經在1961年被證明具有應用于通信的潛力)的產生,并伴隨著激光器、光電子產品與石英光纖制作加工技術的巨大進步,已經確定性地開啟了光纖通信這一發展方向;诠馔ㄐ,人們已經可以實現洲際通信和寬帶互聯網。光通信作為基礎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社會價值。
無線光通信利用大氣作為傳輸介質,在組成成分、物質均勻性和信號的重現性方面,大氣環境要比硅系光導纖維復雜得多,無線光通信技術相比光纖通信技術能實現短距離寬帶傳輸,而且允許太比特每秒的通信,而現在(指2011年),限制環境中,使用的是吉比特的末端傳輸(GTTT)。
大氣光鏈路總會隨周圍環境因素(如灰塵、霧、雨等)的變化而變化,這些因素能引起通信系統性能的下降。在這樣的環境下,光束的傳輸特性必須能提供良好的服務質量,正如Al.Naboulsi等人基于大氣能見度建立的模型中描述的一樣。大氣能見度就是表征大氣透明性的術語,F在,利用LED、激光、光電探測器等設施獲得非離子化光子是成熟的技術,基于短距離的自由空間通信,尤其是室內通信,具有非常大的潛力!稛o線光通信/高新科技譯叢·通信技術系列》是《自由空間光傳播與通信》的繼續,《自由空間光傳播與通信》一書主要討論自由空間和有限空間遠距離通信的物理基礎。
《無線光通信/高新科技譯叢·通信技術系列》更進一步地討論關于實際通信系統的一體化信道、傳播模型、鏈路選擇以及數據處理與譯碼、調制、標準和安全性等。
無線光通信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包括信號傳播模型、室內光傳播模型、大氣傳播模型、系統抗擾、安全及規范、自由空間光系統工程和設備、遞進模式無線光通信系統、點到點的通信與點到多點通信模式、數據傳輸、光子與光電子、設備與系統工程等內容。
無線光通信 目錄
第1章 光
第2章 光通信歷史
2.1 基本定義
2.1.1 通信
2.1.2 電信
2.1.3 光通信
2.1.4 無線頻率或赫茲波
2.2 史前通信
2.3 光電報
2.4 編碼
2.5 光電話
2.5.1 日光通信
2.5.2 全天候光通信
2.6 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的光電話
第3章 現代與日常無線光通信
3.1 基本原理
3.1.1 工作原理
3.1.2 光的傳播
3.1.3 電磁學原理
3.1.4 數據交換模型
3.2 無線光通信
3.2.1 戶外無線光通信
3.2.2 室內無線光通信
3.2.3 學術與技術生態系統
第4章 傳播模型
4.1 引言
4.2 基帶等效模型
4.2.1 無線電傳輸模型
4.2.2 自由空間光傳輸模型
4.2.3 信噪比
4.3 封閉環境中的漫射傳播鏈路預算
4.3.1 符號間干擾
4.3.2 反射模型
4.3.3 建模
第5章 光在大氣中的傳輸
5.1 概述
5.2 大氣信道
5.2.1 大氣的氣體組成
5.2.2 氣溶膠
5.3 光在大氣中的傳播
5.3.1 分子吸收
5.3.2 分子散射
5.3.3 氣溶膠吸收
5.3.4 氣溶膠散射
5.4 光大氣傳輸模型
5.4.1 Kruse和Kim模型
5.4.2 Bataille模型
5.4.3 AINaboulsi模型
5.4.4 降雨衰減
5.4.5 降雪衰減
5.4.6 閃爍
5.5 實驗裝置
5.6 實驗結果
5.6.1 實驗結果與Kruse和Kim模型的對比(850nm)
5.6.2 與A1Naboulsi模型的對比
5.7 霧、霾和水汽
5.8 跑道可視范圍(RVR)
5.8.1 能見度
5.8.2 測量儀器
5.9 自由空間光鏈路參數計算
5.10 小結
……
第6章 室內光鏈路預算
第7章 輻射損傷、安全、能量和相關法規
第8章 光器件與光電器件
第9章 數據處理
第10章 數據傳輸
第11章 設備和系統工程
第12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無線光通信 作者簡介
韓仲祥,男,從事光通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領域是信息傳輸網絡。近5年主持及參與科研和各類基金項目10余項,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20余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