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世紀文學論稿之文學思潮-孟繁華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24596
- 條形碼:9787020124596 ; 978-7-02-012459-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世紀文學論稿之文學思潮-孟繁華文集 本書特色
我從事當代文學研究和批評三十多年,陸續發表了幾百萬字的文字。文集是從這些文字中編選出來的。我知道,紙質媒體雖然是全媒體的一部分,但它的弱勢地位和邊緣化趨勢已無可避免。紙質媒體加上文學批評這個行當,二者合在一起,其命運不難想象。當然我也知道,學術活動在任何時代都不可能大紅大紫,那也不是學者工作的目標。我們不必神圣化文學批評的重要性,同時也不必妄自菲薄。世事沉浮萬物消長,在一切未果的時候,我們不妨將眼光稍稍放遠一點,歷史自會顯示出事物應有的價值。 ——孟繁華
新世紀文學論稿之文學思潮-孟繁華文集 內容簡介
每一位研究當代文學的人,都應當讀一下孟繁華 一套全方位了解著名評論家孟繁華思想的文集 收錄了文學研究與文化批評學者孟繁華三十余年的經典文章 一條了解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捷徑
新世紀文學論稿之文學思潮-孟繁華文集 節選
這三卷本的《新世紀文學論稿》,是我研究、評論21世紀中國文學創作現狀的部分文章。作為一個文學批評家,多年來,我一直關注、追蹤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并盡可能比較快地寫出評論文章表達我的看法。21世紀的中國文學處在一個充滿悖論的文化背景上:一方面,百年來的現代白話文學為新世紀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使這個時段的文學一開始就處在相當高的水準上,復雜而豐富;一方面,由于來自多種文化、特別是大眾文化的沖擊,百年來成熟的現代白話文學也必然在絢麗的時刻開始凋零。這個凋零與文學創作真實的狀況沒有關系。與之相關的是,任何一種成熟的文學形式必然要為新的形式所取代。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對新世紀文學的評價毀譽參半。 這種情況,讓我想起了日本著名批評家柄谷行人在《日本現代文學起源》中文版序言中說的話:“我寫作此書是在1970年代后期,后來才注意到那個時候日本的‘現代文學’正在走向末路,換句話說,賦予文學以深刻意義的時代就要過去了。……因為人們幾乎不再對文學抱以特別的關切。這種情況并非日本所特有,我想中國也是一樣吧:文學似乎已經失去了昔日那種特權地位。不過,我們也不必為此而擔憂,我覺得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文學的存在根據將受到質疑,同時文學也會展示出其固有的力量。”也正因為如此,我認為文學在中國回到了它確切的位置。 關于“新世紀文學”的研究,與我現在所在的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和《文學爭鳴》雜志社有關。2005年我們在沈陽師范大學聯合召開了“新世紀文學與文學的新世紀”學術研討會,“新世紀文學”被正式命名,近年來這一研究已成“顯學”或熱點。當我們對一個時代的文學難以命名的時候,時間的概念也許是*好的選擇。此前,我曾陸續出版過《文化批評與知識左翼》《堅韌的敘事》《文學革命終結之后》等論文集。這次,我將自己多年研究、評論新世紀文學的文章系統地整理出來,使其分別集中在“文學現場”“文學思潮”和“作家作品”三個主題上。這樣會更便于讀者以及同行了解我對新世紀文學的基本看法。對新世紀文學的認識和心情,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說的那樣:“新世紀文學”在不同的議論中悠然走過了十多年的歷史,十多年的歷史發生了什么?會有不同的敘述。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新世紀文學”十多年的時間之光,照亮了我們此前未曾發現或意識到的許多問題,當然也逐漸地照亮了“新世紀文學”自身。從*初的對“新世紀文學”這個概念的質疑,逐漸轉化為對當下文學,也可以理解為對近些年來文學價值認知的討論,這是時間之光照亮的一部分問題。無論持有怎樣的觀點,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新世紀文學”需要做出價值認知的判斷。但目前討論因各種因素的制約,所達到的水準還不高,還僅僅限于情感態度和立場方面。但是,透過這些表面或感性的表達,其背后隱含的根本性問題,應該是我們對“回到確切位置”的文學現實如何認識、對文學的未來是否還懷有期待?我耐心地觀望考察這個時代文學的發展變化,作為一介書生,這大概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對當下文學的疑慮或焦慮,隱含了對文學“轟動”或“突變”還懷有期待,換句話說,就是對那種石破天驚式的文學革命的震撼性還懷有期待。每次文學革命都引發了審美地震,也一次次地將文學推向了社會歷史的前臺。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文學的“轟動效應”已被宣布失去,當后現代主義的“文學革命”業已完成之后,文學革命的道路基本終結。文學未來的路開始處于不明或徹底的開放,這種景況也從一個方面表達了“現代性是一項未竟的事業”的判斷。當然,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并沒有完成“*后的定型”,一切還處于“不確定性”之中。文學是這個時代和社會的表意形式,不同的文學觀念和聲音,一定會有助于或影響它的*后定型。 我感謝《文藝報》《文藝研究》《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小說評論》《當代文壇》以及其他專業學術刊物多年來對我的友情和支持,這些文章大多是通過這些刊物發表的;感謝陳曉明、程光煒、陳福民、賀紹俊、張清華等身處學院的朋友;感謝李敬澤、閻晶明、吳義勤、施戰軍、何向陽等批評界的朋友。多年的交流和友誼,使我在這個紅塵滾滾的時代倍感溫暖不再孤單。
新世紀文學論稿之文學思潮-孟繁華文集 作者簡介
孟繁華,祖籍山東,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市。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藝批評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作協副主席。出版有《眾神狂歡》《1978:激情歲月》《夢幻與宿命》《20世紀中國文藝學學術史》(第三卷)《游牧的文學時代》《堅韌的敘事》《文學革命終結之后》等20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發表論文、評論400余篇,部分著述被譯為英文、日文、韓文。曾獲魯迅文學獎、華語傳媒文學大獎年度批評家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理論成果獎、中國文聯優秀理論批評獎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