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清代宮廷演劇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64022
- 條形碼:9787503964022 ; 978-7-5039-640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代宮廷演劇史 內容簡介
《清代宮廷演劇史》,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全書共分12章,配圖200余幅,以清代宮廷戲曲演出為主線,著重通過對南府及昇平署的日記檔、恩賞檔、花名檔的考證,以及清內閣的奏批、精忠廟事務衙門帶戲檔的梳理,將清代宮廷演劇之全貌呈獻于讀者。作者在研究與寫作的過程中特別注重相關史料的完整呈現,書中所收錄相關文獻大多為原件影印,依據史實,考證清晰,論證充分,脈絡清晰,不僅填補了該領域研究的諸多空白,且拓展了宮廷戲曲的研究空間。
清代宮廷演劇史 目錄
一、清初之宮廷戲劇
二、以忠孝思想融入戲曲
三、宮廷戲曲文化的繁榮
(一)劇本創作與改編
(二)龐大的演出機構
(三)御制曲與看客
(四)空前規模的演戲場面
(五)域外的眼神與驚嘆
(六)從查飭曲本看朝廷對民間戲曲控制
四、宮廷戲劇的衰落與危機
(一)衰落中歌場興濃
(二)從花、雅并存看“侉戲”
(三)外緊內松的戲曲政策
第二章 南府與南府景山
一、南府的形成
二、內府演戲機構的編制
(一)南府
(二)中和樂
(三)十番學
(四)錢糧處
(五)檔案房
(六)大差處
三、南府景山
(一)景山機構之設
(二)景山規制
四、南府、景山的管理機構
第三章 南府與舁平署
一、道光朝縮南府合并景山
二、昇平署的建立與南府之裁撤
三、昇平署之承差
第四章 精忠廟與蘇州織造
一、精忠廟與伶人社團
(一)精忠廟
(二)梨園公會
二、精忠廟事務衙門
(一)傳差辦事
(二)報廟發照
三、蘇州織造衙門
(一)蘇州織造
(二)從碑記看蘇州昆班
第五章 外學伶人與內學太監
一、退而又返的外學
二、內廷供奉
三、天威與優渥無定
四、賞銀與藝人卑微的地位
五、宮廷內侍伶人
(一)內侍演戲
(二)等級賞賜與板子
(三)懲罰外逃太監檔案
六、“普天同慶”班的產生
第六章 萬壽慶典與九九大慶
一、從慶壽到萬壽慶典
二、萬壽慶典之筵宴之禮
三、與民同樂之萬壽慶典
四、盛世之萬壽承應
(一)崇慶太后之圣壽慶典
(二)乾隆帝八旬萬壽慶典
(三)中西合璧之慶典圖卷
第七章 大戲臺與宮廷大戲
一、宮廷大戲
二、大戲臺
三、連臺本戲
四、大戲之機關砌末
五、臺衣、帳幔的運用
第八章 法宮雅奏與月令承應
一、法官雅奏
二、月令承應
三、朔望承應
第九章 近代宮廷演戲
一、咸豐帝的聲色之欲
二、慈禧太后與宮廷戲
三、王公大臣賞看戲
四、戊戌變法與《昭代簫韶》
五、慈禧太后與光緒的戲劇情結
第十章 宮廷戲曲聲腔的流變
一、亂彈劇目的凸顯
二、民間戲班承差演出
三、王府的戲曲活動
四、戲曲活動對孔府的影響
五、戲曲藝術的規范與提高
(一)御制劇本的規范
(二)藝術形式的雅化
(三)演出條件的優越
第十一章 清內府戲臺與舞美
一、內廷演戲之所
二、內府戲箱
(一)內府戲衣
(二)服飾與裝扮
(三)制作精良的砌末
三、內廷戲之燈彩
第十二章 宮廷演戲曲與戲畫
一、清內府如意館
二、民間畫師與宮廷戲畫
三、清早期臉譜的畫像
四、內府戲畫《性理精義》
五、《昇平署扮相譜》
(一)《昇平署扮相譜》的產生
(二)《昇平署扮相譜》行蹤
(三)《昇平署扮相譜》劇目探微
結束語
后記
清代宮廷演劇史 節選
《清代宮廷演劇史》: 據檔案顯示,優伶進呈始于順治朝。當時,官內上演的如《讀離騷》等劇目,單靠內侍演戲勢必影響演出的質量。因此,尤侗于順治十六年(1659)在《看云草堂集·詠史》詩中即已寫明,宮廷派人到江南選優之事,其詩寫道:“天子瑤池奏玉笙,只教阿母喚雙成。閑來海上探仙籍,又問飛瓊小玉名。”尤侗曾被順治帝、康熙帝分別譽為“真才子”和“老名士”,其所記應屬實情。 從目前見到的史料來看,在康熙年間,名伶進宮者多任教習。《李煦奏折》內提到的弋腔教習葉國楨,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七月的滿文檔案中被稱為“教學藝諸太監之教習”,同時獲此稱者還有王明臣等七人。同一本內還提到“昆腔之教習”“景山授藝教習”等二十余人。康熙帝南巡之前,蘇州伶人陳明智“為村優凈色,獨冠其部中。居常演劇村里,無由至士大夫前,以故城中人罕知之”①。一次,他在為城內名戲班寒香部“救場”時,因出演《千金記》的項羽,唱做俱佳,轟動全場。“嗟嘆以為絕技不可得!”“自此,陳遂為寒香班凈,復冠其部中,聲稱士大夫間。……圣祖南巡,江蘇織造臣以寒香、妙觀諸部承應行宮,甚見嘉獎。每部中各選二三人,供奉內廷。命其教習上林法部,陳特充首選。”康熙末年,尋取民間優秀芝人供奉內廷仍在進行,所謂“江南營造轄百戲,搜春摘艷供天家”②,即指此舉。這種挑選活動,使得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家走進宮廷,并培訓出諸多學戲太監及諸名伶的子弟,從而迅速地提高了官內的演出水平,滿足了皇室成員們愛戲的需求,促進了順、康年間宮廷和民間戲劇文化的發展。 綜上所述,可知:清朝自入關以后直至康熙末年,昆曲等戲劇一直在不斷發展,并為乾隆年間的繁盛局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間,康熙帝開創了有清一代以昆曲為主的盛大慶典。于昆曲,他不僅僅是喜好而已,而是頗有研究。他重視吸收和培養藝術人才,提高原有劇本的水平,他從昆曲、弋腔的理論與實踐出發,發表了有關戲曲的至理名言。作為滿人皇帝,他的行動感染了文武群臣和廣大漢族士紳,促成了《長生殿》《桃花扇》等佳作的上演,又推動著昆曲在北京和全國的蓬勃發展。昆曲等劇種在其形成、發展和進入高峰的過程中,無不浸透著當時士紳與統治者文化意識的參與。到了乾隆年間,滿族民眾自入關以來就表現出的這種參與意識則更為全面亦更加強烈了。 康熙對弋陽腔給予應有的重視,是在他愛昆曲、研究昆曲之時,這已為以上史實所證明。康熙朝成立南府、景山,從南方召來伶人演戲和教授太監習藝,并成為定制,這是內廷演戲規模逐漸擴大的需要。綜上,康熙皇帝并不僅僅把演戲當作聲色之娛,而是將其作為宮廷正式性的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固定下來,使中國戲劇劇目中所蘊含的揚善懲惡、宣揚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規范的功能更加彰顯。康熙注重其寓教于樂的功能,這當是康熙朝設置管理演戲的衙署并大量召進伶人的原因。 文化藝術的發展有賴于富足的經濟環境及寬松的政治環境與社會環境。康熙朝后期,朝廷采取了眾多安民、撫民以及發展經濟的措施,使地方經濟得以恢復與發展。這給民間的藝術活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農村中的戲曲活動也得到了推廣,由江南與東南沿海地區陸續擴大到了西南和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董含《莼鄉贅筆》記載:“楓涇鎮為江浙連界,商賈叢積。每上巳賽神*盛,筑高臺,邀梨園數部,歌舞達旦。”焦循在《劇說》中引《新齊諧》云:“廣東三水縣前搭臺演戲。”又王士禎《香祖筆記》說:“兗州陽谷縣……一日社會,登臺演戲。”這樣的記載應當很多,從中可以想見當時各地鄉村、城鎮在逢年過節、迎神賽會時鬧社火、演戲的情形。這時人們觀看“村戲”的活動,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以“亂彈”諸腔*為人們所喜愛。焦循在《花部農譚》序言中曾說:“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間,遞相演唱,農叟漁父聚以為歡,由來久矣。”“天既炎暑,田事余閑,群坐柳陰豆棚之下,侈譚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可見“亂彈”諸腔*受“農叟漁父”的喜愛,這正是“亂彈”諸腔興盛的群眾基礎。農村演戲能夠如此繁盛,也正是由于自康熙朝以來農業經濟、商品經濟都得到較大發展的緣故。 ……
清代宮廷演劇史 作者簡介
楊連啟,字永義,1959年12月生,北京市人,1990年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現從事近代戲曲及宮廷戲劇史研究,參與了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國家重點課題《中國近代戲曲史》的撰寫;出版專著有“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清萬壽慶典戲曲檔案考》《精忠廟帶戲檔考略》《清末宮廷承應戲》《清異平署戲曲人物扮相譜》(編著)以及個人專著《南府與異平署》。參與國家重點出版項目《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第三版)的編撰,編著有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資助的《清宮戲曲檔案萃編》,參與高校藝術教材《戲曲鑒賞》的撰寫,編著的《清宮戲出人物畫》獲首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發表論文三十余篇,總計撰文二百余萬字。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