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鹽味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31495
- 條形碼:9787020131495 ; 978-7-02-01314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鹽味 本書特色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川巫溪鹽業,形成了幾條重要的巴山鹽道,陜西省鎮坪縣古鹽道就是其中*有影響的一條。李春平著的小說《鹽味(精)》就是作者致力于挖掘和保護陜西“鎮坪鹽道”文化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說集中描寫這個鮮為人知的古老行當的主角——“鹽背子”的艱辛命運和情感傳奇,語言平實、情節豐富、人物豐滿,具有一定的民俗價值和很強的可讀性。
鹽味 內容簡介
民國初年,陜西省鎮坪縣政府被強盜洗劫一空。政府增加了苛捐雜稅,農民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春荒時節,張迎風家既沒油吃,也沒鹽吃。張迎風二十五歲,媳婦任香悅十九歲。同村的朋友林萬春從十五歲開始就在巫溪背鹽掙錢,他已經背了十多年鹽了。見到張迎風家沒鹽吃,他時常把自家的鹽抓一把送去,以解燃眉之急。在林萬春的慫恿下,張迎風跟著他去四川(今重慶市)巫溪背鹽,不料卻在背鹽途中失蹤了。張母逼著向林萬春要人,林萬春便長途跋涉,費盡千辛萬苦從懸崖下找到了一具面目全非的尸體,背回去之后卻發現并非張迎風。林萬春便把自己“賠”給了張家,成了張迎風母親*一的兒子。他上要侍奉張迎風的百歲奶奶,下要照顧張迎風懷有身孕的妻子,事情變得越來越復雜。 三年后的一天凌晨,鎮坪縣政府遭到搶匪襲擊,發現廚房柜子里竟然躲藏著一個人,此人正是當年失蹤的張迎風。原來,他是被川匪掠到山上去了,趁此次偷襲縣政府之機逃出了匪窩。鑒于他深諳匪情,官方將其招募到剿匪大隊,成長為剿匪隊隊長。林萬春瞬間成了張家“多余”的兒子,于是重返鹽道,再度背鹽,并娶了鹽道客棧老板的女兒鄂鄂,當了上門女婿。從此,林萬春和張迎風這兩弟兄,在鎮坪鹽道上打土匪、辦女學……還冒死將迷路的八路軍秘密帶到四川。 鹽背子是巴山很古老的職業,鹽道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小說構思精妙而奇麗,以詭異的想象、詩化的語言書寫鹽道上的人事奇觀,意蘊豐厚,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主義。
鹽味 節選
沒鹽了。 這個問題是一百歲的老奶奶發現的。一百歲的奶奶在家里百事不干,卻對什么都了如指掌。灶屋里的壇壇罐罐,裝著什么或應該裝什么,是空的還是滿的,她都一清二楚,就像她清楚孫子的屁股蛋子上有兩顆并列的紅痣一樣。她閑了就抱著壇壇罐罐搖晃,看里面是什么東西或有多少東西。那些大大小小的壇壇罐罐是她的寶貝,也是家產構成的重要部分。家里沒有鹽了,就是她在搖晃一個瓷罐時發現的。這是一個裝鹽的青花瓷罐,雙耳,上面有龍鳳呈祥的圖案。奶奶說她嫁到張家時,這個瓷罐就有五六百年了。據說,當年那個叫不起名字的祖宗到巫溪背鹽,救了一個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這家人就用這個瓷罐裝了滿罐銀子送來,作為對救命之恩的報答。鎮坪縣的鹽背子都知道這件體面而又榮耀的事情,因此成了好人必有好報的經典案例。它的來歷決定了它的貴重。接下來的世世代代,都知道這是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也是唯一的古物。而奶奶就沒有罐子這樣值錢了。她是爺爺在25歲時,用兩斤鹽巴從奶奶父親手上換來的。換來的那一年奶奶20來歲,是一個大個子的四川姑娘;楹蟮念^幾年不懷娃,醫生說她孕脈不暢,懷孩子的那個地方堵住了。一劑藥下去,日復一日地調理了幾年,就一個接一個地生了。奶奶勞動了一輩子,年輕了一輩子,一共生了十胎,大多活得不長,她自己卻一個勁地活,五十歲還生了*后一個娃。有人問她怎么生了那么多?奶奶說藥吃多了。以前堵住的那個地方通大了,娃就源源不斷地來。奶奶有一對碩大無朋的乳房,大得讓奶奶害羞,即使穿著寬大的衣服也無處躲藏。由于太大又盛產奶水,每個娃娃都吃不完,奶奶就用來接濟其他沒奶吃的娃娃。附近吃過奶奶奶水的娃娃至少有三十個。他們甚至由娘抱著排隊來吃,有的娃娃吃上癮了,吃飽了也舍不得離開,要把頭埋在奶奶的乳溝里玩耍多時。奶奶的乳房成了母儀從生的糧倉。奶奶前不久才過一百歲大壽,吃過奶奶奶水的人全來了,提著一塊肉或幾斤米來為她祝壽。奶奶自豪地說,你們都是吃過我奶的。奶奶說這話時,渾身彌漫著母性的光輝與慈祥。只是吃鍋巴的時候奶奶遇到了困難,總也嚼不爛。她感慨萬端地說:“我真的不年輕了!眲e人就笑,好像她是謙虛似的。媳婦說:“我看你是不年輕了!睂O子也說:“一百歲以前你還是年輕的。”奶奶自從宣稱自己不再年輕之后,就不再下地干活了。然后就在家擺弄那些家什,把壇壇罐罐放整齊,給桌椅板凳擦擦灰塵什么的,這幾乎成了她的嗜好,更是她的生活。她會常常用那種焦慮的口氣提醒他們,家里米面不多了,或者說,油不多了。言外之意是,你們要想辦法了,日子還得過下去的。 家里的鹽沒了,這是奶奶昨天下午在擺弄壇壇罐罐時發現的。然后她緩緩地走到兒媳婦跟前,鄭重其事地說:“家里沒鹽了! 奶奶的兒媳婦就是這家的當家人張媽。張媽轉身對張迎風說:“你奶奶說,家里沒鹽了! 張迎風是張媽的兒子。張迎風重復著說:“曉得了!睆堄L有句話沒說出口,那意思是,生活很快就沒味道了。 張媽準備做飯,站在烏黑的并不平整的灶臺前收拾鍋碗。灶臺里面是一口鐵鍋,有光澤,邊沿上倒是有一些發毛的銹斑。柴火在灶爐里燃起來,火苗露出一片彈性十足的頂端,飄忽不定地閃爍著。鐵鍋慢慢燒紅,銹斑漸漸清晰。張媽在正要放油的時候想到了鹽。她走到墻角,把手伸進一個青花瓷罐里尋搜,抓出了一小撮鹽渣子,按照往常的使用量,這點鹽只夠炒一個菜。還有不少鹽末鉆進了指甲縫里,她便用手拍打瓷罐的邊沿,把指甲縫里藏匿的鹽末抖落下來。炒菜時,她把有限的鹽分散在三盤菜里使用,一個干鹽菜,一個洋芋絲,一個小白菜,她說,這些菜都很“吃鹽”,可能沒什么味道了。 菜炒好了,上桌了,一家人圍到桌邊了。他們一家人是:奶奶,奶奶的兒媳婦張媽,張媽的兒子張迎風,張迎風的媳婦任香悅。這是一家三代,四口人。 奶奶不說話。衰老產生的緩慢使她吃飯的模樣顯得文靜而矜持,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三思而行的深長意味!笆巢徽Z”是她堅持了一輩子的習慣,她一直奉信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她嘴里含著小白菜細嚼慢咽,喝著包谷糊糊,蒼老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如同往常一樣無關痛癢。其他人吃飯的熱情顯然不高,本來就是*差的粗茶淡飯了,油水淡薄,加上沒有放鹽,菜的味道很差,只是因為饑餓不得不吃罷了。張媽靈機一動,拿來辣椒豆瓣醬,在菜里多拌一些,把口味加重,這樣可以把淡味蓋住?墒,豆瓣醬也不多,小碗里就只有一點點了,只夠每人一筷子,拌在碗里,淡淡腥紅,總算把這頓飯湊合著吃完了。 離開桌子的時候,張媽對張迎風說:“這沒鹽的日子怎么過?你去林萬春家借幾斤鹽吧。家里的豬崽賣了就還他。” 張迎風說:“總是問別人借鹽吃,不如自己去背鹽。人家鹽背子就從來不缺鹽吃的! 張媽說:“你只管去借就是,又不是不還。背么呢鹽,不許。” 站在一邊的任香悅看了看張媽不悅的表情,給張迎風遞了一個眼神,示意他不要爭了,快去借鹽。張迎風心領神會,風一樣地跑出去了。張迎風跑去的方向就是林萬春家的方向。 張迎風和林萬春是同齡人,從小在一起玩泥巴長大的,無話不說,平時比兄弟還親。兩家人也把他們看成兄弟一樣,可以隨意在對方家里吃飯和過夜。張迎風讀過幾年私塾,每天從先生那里回來后,就把他學會的東西教給上不起學的林萬春,讓他也要知道。后來學得多了,深了,張迎風也教不了他了,兩人在一起就是純粹的玩耍。林萬春識得幾個字,全是張迎風教他的。
鹽味 作者簡介
李春平,男,漢族,1962年元月出生,陜西省紫陽縣人。2005年被安康學院作為高級人才引進入校。陜西省作協首批簽約作家,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安康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上海是個灘》《上海夜色秀》《我的多情玩伴》《奈何天》《步步高》《情人時代》《領導生活》《玫瑰花苑》《鹽道》,長篇報告文學《辭海紀事》等,發表中篇小說30余部,出版有《李春平長篇小說文集》(三卷本)、中篇小說集《享受權力》、《一路飆升》等。多篇作品被《新華文摘》《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作品與爭鳴》等刊物轉載。多部小說被改編拍攝成電影和電視劇。中篇小說《玻璃是透明的》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改編拍攝成電影,為2000年中宣部十大國慶獻禮片之一,曾獲得第八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多個獎項。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