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面向當代的藝術理論與批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33941
- 條形碼:9787519033941 ; 978-7-5190-339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面向當代的藝術理論與批評 內容簡介
《面向當代的藝術理論與批評》從藝術學、美學、文化研究等多個視角全面探討了視覺藝術研究所面臨的當下問題、發展方向及潛在的學科增長點。技術與媒介的更新,以變革、轉向或重構的名義給中國當下的藝術生產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嶄新的驅動力,不斷制造著全新的藝術現象與藝術問題。如何面對這些現實,如何理解、闡釋和回應這些話題,已經成為知識界緊迫的任務,這其中既包含了與西方類似的、可作交換與比較的普遍智慧,又包含了本土化與地方性的獨特經驗。 在該背景下,《面向當代的藝術理論與批評》致力于探討如下問題:一方面,跨媒介和全媒體實質上正在以整合性的力量借用著藝術之名,投射著“超級全球化”的夢想,那么,全新的“感官體驗”如何沖擊著消費市場和日常生活領域?另一方面,以“觀看”為基礎的意義表述途徑、以“視覺語言”為核心的媒介范式,在當下藝術(特別是嚴肅藝術)場域的處于何種位置?
面向當代的藝術理論與批評 目錄
**編 藝術的媒介更新與語言變革
黃鳴奮電影創意:科幻敘事中的網絡化生存
楊宏鵬論微傳播語境下影像的元媒介地位
陳細義影視藝術的美學特征及網游化探析
陳端端藝術傳播的媒介與效能研究
施旭升論當代中國藝術體制諸問題——以中國的戲曲與電影為例
張婷婷論藝術學學科建立對戲曲研究的影響
鐘錦作為“大眾藝術”的中國戲劇——現代電影藝術可能汲取的古典資源
王之涵傳統戲劇劇場的欄桿及其電影化應用
第二編 圖像理論與藝術批評
吳瓊“發明”他者
周憲換種方式說“藝術邊界”
梁玖中國當代的視覺藝術理論姓啥?
李榮有中國音樂圖像學古今方法考述
趙箋凝固的海與時間——由杉本博司的《海景》論當代藝術語境下的藝術質量
鄔建“一畫”任天然——從石濤《山水冊10開》說起
匡妥從“水”意象分析電影《紅顏》的女陸意識及其意義空間
張建偉寫實水墨人物畫對筆墨傳統的揚棄與延展
第三編 影像藝術的理念與現實
陳建平參與式發展視域下的邕劇數字化開發與協同創新
廖衛民何明論當代電影動物影像藝術的修辭形態與價值取向
彭偉電影中的當代人類數字化生存思考
翁敏華陳勁松猴兒為什么這樣紅?——兼論當下IP電影藝術的美學關照
徐晨論青春電影的青春性品格
張愉手塚治蟲漫畫作品中的電影化呈現
李防在藝術專業高等教育體系中構建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位的藝術學教育體系
第四編 當下藝術的美學與文化關照
陳濤數碼合成的美學特征
呂新雨紀錄的美學——從本雅明的“靈暈”說起
劉永孜符號互動論視域下的藝術生產與消費
劉劍重鑄面向當代的“藝術”內涵
劉三平回憶·空間·身體——關于《朗讀者》的敘事
金丹元張詠絮從“意象”及其藝術形態的演繹看傳統藝術論的現代性轉化——兼涉中西“意象”論之比較
面向當代的藝術理論與批評 作者簡介
侯克明,北京電影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會長、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兒童電影中心(CIFEJ)主席等。 吳冠平,電影史學博士、教授、策展人,曾任《電影藝術》雜志社長、主編,現任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系主任、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等職。 趙斌,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畢業,現為北京學院電影學系(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院,從事電影理論及視覺文化理論研究。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