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16138
- 條形碼:9787520116138 ; 978-7-5201-1613-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文集 本書特色
《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文集》為老年學者文庫項目成果,以論文集的形式出版。本書內容包括作者金寧芬所發表的近40篇論文,涵蓋戲曲理論研究、戲曲考證、劇曲鑒賞等方面的內容,如《評價中的幾個問題》、《羅貫中和高則誠不是同學》、《朕說戲文的流失》、《南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南戲形成時間辨》、《關于汪道昆的幾個問題》、《梁辰魚“中惡語”辨》、《動中觀景、栩栩欲活——許潮雜劇曲中描寫之景》等。
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文集 內容簡介
中國古典傳統戲曲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昆曲、京劇等劇種已先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本書為作者自1965年以來發表在書報、雜志上有關我國古典戲曲研究文章的結集。其中有對我國古典戲曲形成淵源、背景以及發展、流變的考辨與闡發,有對作家、作品的考釋與品評,大都是針對學術界存在的一些分歧意見和懸而未決的問題,經過潛心研究之后發表的一得之見。
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文集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文集 前言
前 言
中國趨于完整、成熟的傳統戲曲形式始于宋元南戲,經元代雜劇,明清傳奇、雜劇以及清乾隆以后各地方劇種——形成了我國古典戲曲發展的歷史。這種綜合了詩詞、歌舞、音樂、美術,由演員以代言體在劇場演出各類故事的戲曲,以其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寓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美學等內容于人們喜聞樂見的演出活動中,歷來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在我國社會歷史的發展中發揮了其獨特的反映、批判現實,參與社會斗爭,“寓教于樂”的作用。今日,中國古典傳統戲曲已成為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之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研究我國傳統戲曲產生、發展的歷史,探索其發展的規律和經驗、教訓;分析、品評歷代戲曲作家、作品的得失及其原委:對今日和未來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鑒戒與促進的作用。
本書所收,為筆者1965年以來發表在書報、雜志上有關我國古典戲曲發展史和作家、作品的評論與考證文章,分為元代雜劇,宋元至明初南戲,明代傳奇、雜劇三個欄目,另附劇曲鑒賞數篇。各欄目按發表時間先后排序。議及的話題,只是中國古典戲曲發展歷史中的數個瞬間,以及我曾關注較多的戲曲家和戲曲作品。
我接觸中國古代戲曲為時較晚。少年時我喜歡繪畫,在美術老師的鼓勵和父母的支持下,擬于初中畢業即報考杭州美專——這是我*初為自己設計的人生之路。由于時局和家庭經濟的變化,初中畢業時無力赴杭而進入普通高中。1950年1月,在進駐學校的解放軍同志的指引下,我滿懷激情地參加了“革命”工作。做了幾年文書、干事等工作后,1956年響應國家“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以同等學力考入北京俄語學院學習,期以文學翻譯作為終身職業。豈料翌年,俄語學院的培養目標隨著中蘇關系惡化而發生變化,乃轉入南京大學中文系。我的小學和中學主要就讀于教會學校,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不多,進入南大,才開始與中國古典文學、古典戲曲結緣。當時,胡小石、羅根澤、陳中凡、陳瘦竹、方光燾、洪誠等著名教授都給我們上過課;陳中凡、錢南揚、吳新雷則是教授古典戲曲的老師,還經常組織學生觀看昆劇院的演出,使我獲得了概略的、比較系統的戲曲史知識,從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是五年在學期間,政治運動不斷,以致沒能潛心讀書。大學畢業正值國家經濟困難之時,各單位緊縮編制,大學畢業生的統一分配遇到困難。當年全國各高校分到北京的學生,住滿前門各旅社,半年左右才陸續得到安排。我被分配在市中心的重點中學——北京女十二中當語文教師。教學之余,我曾利用假期寫過一篇有關元雜劇的評論文章,居然被《光明日報》“文學遺產”欄目采用——這極大地鼓舞了我,決心作為業余愛好繼續這方面的學習與研究。但接踵而來的十年“文革”,磨滅了我的計劃,不過在逍遙的日子里,倒是認真地讀了點書。粉碎“四人幫”后,國家百廢待舉、百業待興,為了恢復發展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擴大編制、引進人員。聞此消息,我以曾經在報刊上發表過的一些文章(主要是散文)提出申請,有幸于1978年2月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室工作,從此開始了我專門從事學習和研究的職業生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可說是1949年后思想解放的*好時代。文學所領導雄心勃勃,組織北京、南京、中山等多所高校老師和本所研究人員集體編寫大型叢書十四卷本《中國文學通史系列》。我分工承擔了撰寫元代卷“南戲”和明代“戲曲卷”的任務。文學所在老一輩所長和學者鄭振鐸、何其芳、錢鐘書等先生身體力行的影響和指導下,在研究工作中早已形成了優良的傳統,即必須在掌握大量原始資料和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細致的梳理、比較、去粗取精、辨偽存真的分析研究,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寫出具有新見(沒有新見,也要有自己的見解)或新材料能夠言之成理的撰著。身處當時政治空氣比較寬松、對撰稿者沒有條條框框限制的新單位,工作雖有壓力,心情卻很舒暢。我深知,自己學力淺薄,只有老老實實遵循文學所的傳統要求進行學習和研究,才能不負所任。從此,我夜以繼日、心無旁騖地將全部精力集中在對古典傳統戲曲的學習與研究上。在完成集體項目的同時,也將某些研究所得寫成單篇文章。例如,有關南戲形成、流變等的幾篇文章是在大量查閱、辨析了宋代前后江浙一帶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情況和存在的各種文學藝術形式的有關記載后寫成的。又如在撰寫《琵琶記》作者高明的章節時,我連續讀到三篇說“羅貫中高則誠兩位大文學家是同學”的文章,為了證實其說,我查閱了該文引證的原始資料,產生懷疑,于是做進一步探討,寫出了《高則誠與羅貫中不是同學》的短文(探討過程詳見該文),文章發表后,未再見有論高、羅二人是同學的撰著。再如,在研讀能夠搜羅到的有關明代曲家汪道昆的全部作品、記載與評論時,我發現被明末陳弘緒盛贊為可與屈原之《騷》、杜甫之詩爭勝的一部作家佚名的雜劇作品原來是汪道昆所作,而有些對汪氏的不實記載也影響了對他的正確評價,為還他在歷史上應有的地位,我撰寫了《關于汪道昆的幾個問題》一文,也得到了專家們的肯定并引起更多學者對汪道昆的關注與研究。以上例子說明文學所傳統的科學研究方法和作風對研究工作的指導性和重要性。我的文章都是在嚴格遵循傳統要求的學習研究中有所感、有所得,或發生疑問后窮追不舍,直到得出自己的結論后完成的。當然,各文所論皆個人一得之見,是否都能成立,還待批評。
本書中考證性的文字較多。史實考證,除需求得豐富、可靠的史料外,還必須有正確的邏輯推理,才能得出真確的結論。這是一項為進一步研究、解決問題提供資料的基礎性工作,卻是不可或缺的。我喜歡這項工作,從中也獲得了樂趣。
回顧往昔,我深切地感到,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政局、時勢、經濟、政策等的變化,都會影響個人的走向。遇到挫折,決不頹唐,永遠樂觀向前,則無論何種工作,只要努力去做、去鉆研,就會產生興趣,帶來收獲和欣慰。
時代在前進,觀念在變化,青年才俊大批涌現,富有理論高度和前瞻性的研究文章和專著層見迭出。筆者不揣淺陋,將以往發表的這些零星篇章結集出版,作為中國古典戲曲研究發展歷程中的某些見證,也作為逝去歲月的紀念。
為了客觀真實地反映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社會思潮的變化以及個人經歷的增長和視野的拓寬,折射在我思想觀念上的變化發展,本書對以往發表的這些文章原封不動,除刊印之誤外不作一字修改,以保存它真實的歷史面貌。若有讀者尚愿翻閱,誠望予以批評指正。
金寧芬
于2017年5月
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文集 目錄
試論王實甫《西廂記》的流傳及影響
未曾衰絕,何來復興?——關于“南戲復興”的質疑
略談《荊釵記》的主題思想及藝術成就
羅貫中和高則誠不是同學
南戲形成時間辨
高明卒年考辨
“南曲之宗”——《琵琶記》
試論南戲的興起及其社會歷史根源
膚說戲文的流失
《張協狀元》曲名考
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劉念茲《南戲新證》有感
南戲《牧羊記》及其演變
南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琵琶記》對后世戲曲的影響
《紫釵記》中的風塵三俠
《紫釵記》中的李益形象
略談明清水滸戲的思想特點——兼與小說《水滸傳》比較
關于汪道昆的幾個問題
何良俊《曲論》發義
桀驁不馴的奇人——徐渭和他的《四聲猿》
我國戲曲史上的“吳江派”和“臨川派”
懲惡揚善尚樸求真——略論明代無名氏傳奇的審美特征
徐渭《四聲猿》人物、思想辨
汪道昆評傳
散曲家王田非山陰知縣王田
顧大典生平補正
別具一格的明代傳奇《博笑記》
梁辰魚“中惡語”辨
我國古典戲曲中西施形象演變初探
《大雅堂雜劇·序》的作者究竟是誰?
試析康海被誣為“瑾黨”的原委
明代戲曲史·前言
曲家張鍊生平四考
附:劇曲鑒賞
兼具本色自然和富麗典雅之美的《琵琶記》曲詞
搖曳多姿的楊訥《西游記》雜劇
俏皮、風趣的《卓文君私奔相如》雜劇第二折
動中觀景、栩栩欲活——許潮《武陵春》雜劇曲中描寫之景
后記
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文集 作者簡介
金寧芬,浙江義烏人,1933年生于南京。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已退休。著有《南戲研究變遷》、《康海研究》、《明代戲曲史》、《明代中葉北曲家年譜》、《對山集校點、考釋》等專著。另為《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元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宋代卷》撰稿人之一;《歷代名曲千首》、《古典劇曲鑒賞辭典》主編及撰稿人之一;花城出版社1992年出版《三國演義》的注釋者;《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文學大辭典》、《中國文學通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戲曲卷》等書部分辭條釋文的作者。此外尚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