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青春之歌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59404466
- 條形碼:9787559404466 ; 978-7-5594-0446-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青春之歌 本書特色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xué)史上**部描寫學(xué)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形象和成長命運的優(yōu)秀長篇小說。作者楊沫,出生于北京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縣等地教書,后又在北京做過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在此期間接觸了馬列主義思想,并加入了共產(chǎn)黨。這種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對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 本書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xué)生運動為主線,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三十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這年七月底,組織上決定楊沫到北戴河休養(yǎng)。楊沫非常興奮,她從小就喜歡海。她的住處緊靠海邊,是一座美麗的花園。她一個人睡在寬敞的房間里。夜半醒來,聽到大海安靜而有節(jié)奏的波濤聲,她不禁回想起20年前,也就是這個月,這樣的人氣,17歲的她,只身跑劍北戴河的南大寺找哥哥,住在放有棺材的破廟里。那時候,她是為了逃避母親包辦的婚姻,離家出走。因總找不到工作,生活無法自立,她感到走投無路,想到了死。而現(xiàn)在,雖然怏40歲了,舊地重游,卻一掃凄迷之感。她對人生充滿了希望。 ——馬波
青春之歌 內(nèi)容簡介
《青春之歌/紅色經(jīng)典叢書》寫了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為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的曲折過程。 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xué)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余敬唐卻陰謀地把她嫁給當?shù)氐臋?quán)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xué)生余永澤搭救。 “詩人兼騎士”的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余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yīng)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yǎng),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后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xué)生,思想上受到觸動。 當遇到共產(chǎn)黨人盧嘉川之后,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余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并導(dǎo)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
青春之歌 節(jié)選
《青春之歌/紅色經(jīng)典叢書》: **章 清晨,一列從北平向東開行的平沈通車,正馳行在廣闊、碧綠的原野上。茂密的莊稼,明亮的小河,黃色的泥屋,矗立的電桿……全閃電似的在憑倚車窗的乘客眼前閃了過去。乘客們吸足了新鮮空氣,看車外看得膩煩了,一個個都慢慢回過頭來,有的打著呵欠,有的搜尋著車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們的視線都集中到一個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著用漂亮的白綢子包起來的南胡、簫、笛,旁邊還放著整潔的琵琶、月琴、竹笙……這是販賣樂器的嗎,旅客們注意起這行李的主人來。不是商人,卻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學(xué)生,寂寞地守著這些幽雅的玩藝兒。這女學(xué)生穿著白洋布短旗袍、白線襪、白運動鞋,手里捏著一條素白的手絹——渾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沒有同伴,只一個人坐在車廂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動也不動地凝望著車廂外邊。她的臉略顯蒼白,兩只大眼睛又黑又亮。這個樸素、孤單的美麗少女,立刻引起了車上旅客們的注意,尤其男子們開始了交頭接耳的議論。可是女學(xué)生卻像什么人也沒看見,什么也不覺得,她長久地沉入在一種麻木狀態(tài)的冥想中。 她這異常的神態(tài),異常的俊美,以及守著一堆樂器的那種異常的行止,更加引起同車人的驚訝。慢慢的,她就成了人們閑談的資料。 “這小密斯失戀啦?”一個西服革履的洋學(xué)生對他的同伴悄悄地說。 “這堆吹吹拉拉的玩藝至少也得值個十塊二十塊洋錢。”一個胖商人湊近了那個洋學(xué)生,擠眉弄眼地瞟著樂器和女學(xué)生,“這小妞帶點子這個干么呀?賣唱的?……” 洋學(xué)生瞧不起商人,看了他一眼,沒有答理他;偷偷瞧瞧縞素的女學(xué)生又對同伴議論什么去了。 車到北戴河,女學(xué)生一個人提著她那堆樂器——實在的,她的行李,除了樂器,便沒有什么了——下了火車。留在車上的旅客們,還用著驚異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臺。 小小的北戴河車站是寂寥的。火車到站后那一霎間的騷鬧,隨著噴騰的火車頭上的白煙消失后,又復(fù)是寂寞和空曠了。 這女學(xué)生提著她的行李,在站臺外東張西望了一會,看不見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個腳夫背著行李,向她要去的楊莊走去。 走路的時候,她還是那么沉悶。她跟在腳夫后面低頭走著,不言也不語。后來轉(zhuǎn)了一個彎,走到個小崗上,當蔚藍的天空和碧綠的原野之間突然出現(xiàn)了一望無際的大海時,這女學(xué)生遲滯的腳步停下來了。她望著海,那么驚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歡喜的激動,“呵!呵!”她連著呵呵了兩聲,腳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動彈了。“**次看見——多么美呀!”她貪婪地望著微起漣波的平靜的大海,忘記了走路。 “先生,快走哇!怎么不走啦?”腳夫沒有理會女學(xué)生那一套情感的變化,徑直走到了山腳下,當他看不見雇主的蹤影時,這才仰頭向山上的女學(xué)生吆喊著。 女學(xué)生仍然癡癡地望著崖底下的海水,望著海上的白色孤帆,好像什么也沒有聽見。 “喂!我說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腳夫急了,又向山上大聲吆喝著,這才驚醒了女學(xué)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崗。 他們又一起走起來了。 腳夫是個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這舉止有點兒特別的女學(xué)生盤問起來:“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學(xué)生歪著頭,“你住在這兒多好,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魚來吃不上飯。我們可沒覺出來美不美……”腳夫笑笑又問道,“我說,您這是干么來啦?怎么一個人?避暑的?” 女學(xué)生溫厚地向腳夫笑笑,半晌才說:“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來的。” 腳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誰?警察局的嗎?” 女學(xué)生搖搖頭:“不是,我表哥是教書的——楊莊的小學(xué)教員。” “嘿!”腳夫急喊了一聲,“我們鄰村的先生啊,我都認識。不知是哪一位?” “張文清。”女學(xué)生的神色稍稍活躍一些,她天真地問,“你認識他嗎?他在村里嗎?怎么沒有上車站來接我……” 腳夫的嘴巴突然像封條封住了。他不做聲了。女學(xué)生凝望著他黝黑多皺的臉,等待著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聲,又走了好幾步遠,這腳夫卻轉(zhuǎn)了話題:“我說,您貴姓啊?是從京里下來的嗎?”女學(xué)生還帶著孩子氣,她認真地告訴腳夫:“我姓林,叫林道靜,是從北平來的。你不認識我表哥嗎?” 腳夫又不出聲了。半天,他呵呵了兩聲,不知說的什么,于是女學(xué)生也不再出聲。這樣他們一直走到了楊莊小學(xué)校的門前。腳夫拿了腳錢走了,林道靜也微微躊躇地走上了學(xué)校門外的石臺階。學(xué)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關(guān)帝廟里。林道靜把行李放在廟門口,就走進廟里去找人。她走上東殿、西殿、正殿、偏殿各個課堂里全看了一遍,一個人影也沒有。“莫非他們到海邊散步去啦?”她心里猜想著,只好站在廟門外的臺階上等待起來。 ……
青春之歌 作者簡介
楊沫(1914.08~1995.12),當代女作家。原名楊成業(yè),筆名楊君默、楊默。原籍湖南湘陰。 生于北京,1995年12月11日逝世。曾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lián)委員、全國作協(xié)理事、北京市文聯(lián)主席、《北京文學(xué)》主編等職務(wù)。其代表作是描寫一個知識女性成長為無產(chǎn)階級先鋒戰(zhàn)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其中鮮明、生動地刻畫了林道靜等一系列青年知識分子形象。小說于1958年出版后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學(xué)生的歡迎,并被改編為電影。另有演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xué)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xué)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xué)術(shù)叢書(紅燭學(xué)術(shù)叢書)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