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法律視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13414
- 條形碼:9787520313414 ; 978-7-5203-134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律視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 本書特色
《法律視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的主題是隋唐法律與佛教管理,重在考察隋唐時期佛教的發展對當時法律產生的影響,以及佛教如何在世俗法律的規范下加速自身世俗化、倫理化的歷程。這就決定了《法律視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要從法律學的角度出發,運用法學原理、法學范疇和概念,對佛教戒律、佛教倫理、佛教哲學以及僧團組織、管理制度加以考察,從中找出與當時立法以及司法實踐相關的內容,并客觀地聯系史實對其作出評價。
法律視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 內容簡介
法律視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張徑真著的《法律視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以《唐律疏議》和《道僧格》為中心,通過對法律條文的輯錄、復原以及對當時立法背景、實施效果的考證,力圖對隋唐時期依法治理佛教的概況做一個全面和客觀的了解,希望能為當今馬克思主義的宗教管理和宗教立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法律視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 目錄
**節 選題的背景及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一 宏觀的歷史的研究
二 斷代的研究
三 微觀的專題研究
四 民族地域研究
五 古今借鑒的研究
第三節 研究視角和方法
一 法律學的研究視角
二 多種研究方法相結合
第四節 本書結構和主要內容
一 本書結構
二 創新之處
第五節 選題意義
一 理論上的借鑒意義
二 實踐上的指導意義
**章 隋唐的律、令、格、式與佛教管理
**節 唐律中和佛教有關的法條輯錄
一 直接規范僧尼道士的法律條文
二 唐律中間接和佛教相關的法律條文
第二節 唐令對佛教的規定
一 官品令
二 職員令
三 祠令
四 田令
五 獄官令
六 儀制令
七 衣服令
八 假寧令
九 雜令
第三節 唐式對佛教的規定
小結
一 僧尼作為獨立的法律主體在正律中出現始于隋代
二 完整的唐律法條的輯錄為研究唐代僧道法提供的信息
第二章 《道僧格》考證
**節 《道僧格》溯源
一 日本《僧尼令》與唐代《道僧格》的關系
二 《道僧格》與《祠部格》的關系
三 《道僧格》與《僧格》《道格》
第二節 《道僧格》的形成
一 兩漢初傳時期戒律傳譯的滯后和僧團規制的雜亂
二 魏晉時期的僧團高度自治和僧制、戒律的二元并行
三 南北朝時期“俗施僧制”和內律僧制“不許俗看”
四 隋開皇十五年的《眾經法式》與南北朝僧制的區別
五 唐《道僧格》的制定以及“權依俗法”“宜依條制”的過渡
第三節 《眾經法式》考證
一 “式”的歷史淵源
二 “法式”“眾經”“有司”
三 《眾經法式》的性質
四 《道僧格》與《眾經法式》的聯系
第三章 《道僧格》復原
**節 復原的依據
一 日本《養老令·僧尼令》條文及其注書《令集解》
二 戒律、僧制及唐代律、令、式中的相關條文
三 前人的復原成果
第二節 復原條文
第三節 鄭顯文復原的《道僧格》新條文辨析
一 “禁毀謗條”
二 “和合婚姻條”
三 “度人條”
第四節 《道僧格》未復原條文可能涉及的內容
一 關于“還俗”的刑罰執行
二 關于僧道的喪葬
三 關于僧道免囚禁、刑訊的規定
四 關于外籍僧人管理
五 關于僧尼違反殺人以外殺戒的處罰
第四章 《道僧格》內容剖析
**節 《道僧格》的內容和法源
一 《道僧格》的內容
二 《道僧格》的法源
三 《道僧格》復原條文列表
第二節 《道僧格》的法律原則
一 皇權高于教權
二 等級特權制度
三 封建宗法原則
四 嚴懲左道厭蠱原則
第三節 《道僧格》的特點
一 諸法合體,以政統教
二 僧道地位平等,維護宗教和諧
三 逐漸適用于其他宗教
四 理想法典之色彩
第五章 隋唐佛教與法律的關系
**節 佛教對隋唐立法的影響
一 帝王奉佛影響立法思想
二 佛教戒律向法律形態轉化
三 佛教習俗被設定為刑罰特例
四 佛教用語入律
第二節 佛教對唐代司法的影響
一 寺院對審判權的分割
二 對行刑制度的影響
三 御史臺精舍和唐代監獄制度
第三節 隋唐法律對佛教的影響
一 僧尼社會身份之法律定位
二 僧團社會身份之法律定位
三 寺院社會身份之法律定位
第四節 “刑事從嚴、民事從俗”等觀點辨析
一 “對司法影響大,對立法影響小”辨析
二 “刑事從嚴、民事從俗”辨析
結論
**節 古代宗教法的發展與封建法制的發展同步
一 中國封建法制發展的早期
二 中國封建法制的發展演變期
三 中國封建法制的成熟鼎盛期
四 中國封建法制的發展后期
第二節 隋唐時期僧尼作為獨立的法律主體在正律中的定位
一 僧尼的社會地位高于普通民眾,享有一定的法律特權
二 僧尼作為法律主體,其法律義務是嚴守佛教戒律
三 僧團在法律上被比附為世俗家族,以適應唐律的親等制度
四 寺院成員的尊卑等級被強化,以適應唐律同罪異罰的等級制度
第三節 隋唐時期出現專門適用于僧尼的宗教法
一 《眾經法式》是中國歷史上**部宗教法典
二 貞觀十年頒布的《道僧格》是約束佛道二教的唐代宗教法
三 《道僧格》復原研究和內容剖析
第四節 佛教和隋唐時期法律制度間的相互影響
一 佛教對隋唐時期法律的影響與滲透
二 隋唐法律對佛教發展的影響
第五節 本課題還可以進一步挖掘的地方
一 唐前期《道僧格》和中后期《道僧格》的演變
二 獨立于國家立法之外的習慣法、民間法對僧尼的定位與規約
三 少數民族地區的僧道法和唐中央政府僧道法的聯系和區別
四 宋元明清諸朝代僧尼法律地位的變化與歷史原因
五 唐之后各朝代的宗教法和《道僧格》的聯系與區別
參考文獻
法律視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 作者簡介
張徑真,女,1975年12月生,河南洛陽人。2005-2008年于陜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中心就讀宗教學碩士研究生,獲哲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佛教;2009-2012年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就讀宗教學博士研究生,獲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佛教史。現任內蒙吉師范大學佛學文化研究院秘書長、漢傳佛教研究所副所長、社會學民俗學學院講師;兼任中國宗教學會會員、人民大學法學院宗教與法律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宗教法、漢傳佛教史等領域的研究。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