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追溯.回顧與探研-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與現狀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014269
- 條形碼:9787566014269 ; 978-7-5660-1426-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追溯.回顧與探研-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與現狀研究 內容簡介
在這大約20年的時間里,可以說是中國民族民間舞系培養了我。換了一個部門總覺得有些事還沒做完,需要對自己這20年的所思所為進行個總結。盡管2003-2014年這十余年我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系留校任教期間,經歷了北京舞蹈學院50周年校慶、中國民族民間舞系教學改革、北京舞蹈學院教學評估、北京舞蹈學院60周年校慶等一系列活動;也參與撰寫了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發展規劃,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團隊申報,以及3本論文集的編輯、十多部教材以及十余篇學術文章的撰寫。但我總認為少了一些什么,現在反思一下,感覺自己一直在做具體的事情,一件件積累下來似乎也取得了些成績,但對這個學科的總體認識,以及當時為什么那樣做,其實是很模糊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此之多的事情,似乎也靜不下來思考,只能是完成一件是一件。現在離開了,沒有諸多瑣事纏身,可以靜下來思考一下過去所做的一切,歸納梳理一下當時為什么那么做,總結出一些認識,也是對這20年學習實踐的一個回顧。
追溯.回顧與探研-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與現狀研究 目錄
**節 民俗舞、民間舞、民族舞概念解釋
一、民俗舞概念分析
二、民間舞概念解釋
三、民族舞概念闡述
第二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概念分析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概念的源起與借用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概念引發的爭議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概念實質解讀
第二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發生源起
**節 民族舞蹈重塑的訴求
一、文藝“民族形式”論爭的歷史回顧
二、戴愛蓮“民族舞蹈”建構的源起
第二節 中國革命發展的促成
一、中國革命發展的形勢驅使
二、延安文藝路線
三、新秧歌運動
第三節 中國舞劇建設的催生
一、舞劇藝術特性分析
二、中國舞劇性格舞蹈建設的帶入
第三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特征確認
**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專業追求
一、蘇聯舞蹈發展模式的學習
二、專業舞蹈發展規律的探索
三、舞蹈人藝術個性的訴求
第二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性質分析
一、民族形式的追求從非主流到大傳統
二、政治因素的影響導致文化屬性的更改
三、社會文化風尚影響導致審美追求的偏移
四、職業化舞者的演繹導致雅化的發生
第四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分析
**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表演概念及特征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概念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特征
第二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類型
一、“體驗式”表演類型
一、“表現式”表演范式
三、“程式化”表演模式
第三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訓練方式
一、課堂教學訓練
二、舞臺劇目排練
……
第五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透視
第六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解讀
第七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研究剖析
參考文獻
后記
追溯.回顧與探研-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與現狀研究 節選
《追溯·回顧與探研: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與現狀研究》: 中國共產黨開始對民間文藝的重視,如同早期的中國革命從教條地學習馬列主義和蘇維埃革命斗爭經驗,轉變為將馬列主義和中國實情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也是有一個階段性轉變的過程,而這個轉折點與國統區文藝走向一樣,就是全面抗戰的爆發。民族的危亡與戰爭的殘酷讓許多藝術家被迫離開了他們習慣了的城市,無論自愿與否,去農村去鄉鎮去不繁華的大后方成為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參加到全國的反侵略運動中,為忠勇的士兵們提供精神食糧,以及*大限度地動員民眾參與抗戰成為那個時代藝術家的**責任,為此就迫切需要這些愛國藝術家對文藝創作進行自我調整,用一種平民化、大眾化、民族形式的口吻進行抗戰文藝的創作和宣傳活動。《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新秧歌運動的發起就是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孕育的。 當時的舞蹈藝術也是如此。由于很多蘇區以及后來抗戰根據地的舞蹈人大多受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加之他們從蘇聯學習的經驗,便革命的現實主義加蘇聯的國際主義的舞蹈成為當時的主體。諸如當時流行一時的《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擁護蘇維埃》《慰勞紅軍歌》《國際歌舞》,以及《俄羅斯舞》《海軍舞》《馬刀舞》《烏克蘭舞》《紅軍舞》《高加索舞》等作品。當時的革命舞人在舞蹈創作中,一方面結合當時的革命斗爭的現實需要,創編著一個又一個現實題材的歌舞節目,另一方面與共產國際藝術保持一致,一遍又一遍地復演著從蘇維埃學習來的“先進舞蹈”,加上投奔中共抗戰根據地進步青年帶來的“歐化”的新文藝,可見他們并沒有考慮到具體的“中國化”“民族化”的問題。然而,抗戰的緊迫需求必然要求延安的文藝做出新的改變和調整,以此更好地完成具體的政治任務、有效承擔起發動民眾的偉大使命。由此,適宜于“中國土壤”的新文藝的發生勢在必行。 二、延安文藝路線 如果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后來的新秧歌運動,奠定了新中國的文藝路線走向,促使了中國民族民間舞從民間走向劇場,從非主流轉變為大傳統,那么延安的文藝路線就是這場變革發生的理論原點。而這個富有創造性、主導性文藝理論的發生,與毛澤東早期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文藝觀直接關聯。前文說到早期革命蘇區的文藝路線,是以革命的“現實主義”和西學東漸的“國際主義”為主,特別是1931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六屆四中全會上,王明取得了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作為不結合中國革命現實,從馬列原著出發的‘詳派”教條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是不可能強調文藝“大眾化”和“民族形式”的。1935年遵義會議后,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隨著其在黨內權利的加強,以及相應的理論話語權和闡釋權的獲得,毛澤東批判“洋教條”、闡述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張,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 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擴大會議上作名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其中有對后期的延安文藝路線形成影響深遠的一段話:“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需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替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 ……
追溯.回顧與探研-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與現狀研究 作者簡介
王昕,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法學博士,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系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北方民族舞蹈及舞蹈人類學。除了日常教學外,在學術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文明碰撞”下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的困境》《職業化中國民族民間舞本質的反思》《第十屆“桃李杯”中國民族民間舞組合比賽的思考》等10余篇;合作著作有《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示例研究與方法——課堂教授錄》(副主編)(201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潘志濤的舞言視界》(主編)(2015·上海音樂出版社)等多部;學術專著《功修、祭儀、節慶中旋跳的舞蹈——新疆維吾爾族薩瑪舞研究》(2010年·世界圖書出版社)、《綜合與反恩——舞蹈人類學理論與研究方法探研》(2014年·世界圖書出版社)。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