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山石磊落自成巖-王德滋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675323
- 條形碼:9787504675323 ; 978-7-5046-7532-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石磊落自成巖-王德滋傳 本書特色
王運來、李運慶著的《山石磊落自成巖:王德滋傳》共分十一章,包括王德滋的家世背景、求學經歷、學術研究、教育理念、服務社會以及家庭生活等內容,基本上概括了王德滋人生的主要方面。該書由王運來、李運慶執筆撰寫。王德滋先生今年雖然已屆九秩高齡,但依然精神飽滿,思維活躍,手不釋卷,筆耕不輟。他一生堅守教育崗位,潛心學術研究,晚年熱心科普教育,以知識回報社會。其治學格言是:“堅毅自強,誠樸求真”,常以此自勉,并教育學生。王德滋具有很強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展現了一位當代知識分子堅毅、率真與質樸的形象。
山石磊落自成巖-王德滋傳 內容簡介
王德滋畢生從事教育工作,十分重視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問題,提出了研究型大學必須兼顧“四個平衡”的辦學理念。他認為,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在新形勢下研究型大學特別要圍繞“人才培養”這個中心工作處理好“教學與科研”“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一“本科生與研究生培養”和“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四個平衡。他認為,在當前的“雙一流”建設中,亦需注意處理好這四個關系。 綜觀王德滋的學術成長和人生經歷,可以看到王德滋一生雖歷經坎坷,但始終心存希望和感恩之情,他對地質科學、對南京大學、對南京和家鄉泰興以及對自己的夫人始終保持終生不渝的感情。他愛國敬業、尊師愛生、夫妻和睦、師德高尚,正如他的名字“王德滋”所寓意韻那樣,他用他的品德、學養和實際行動,春風化雨般滋潤著他的同事、學生、朋友和親人,為后輩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山石磊落自成巖(王德滋傳)/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叢書》對王德滋一生的學術成長、學術成就、學術貢獻進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史的研究、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國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戰略均有較大的參考研究價值。
山石磊落自成巖-王德滋傳 目錄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序
導言
**章 家世背景
書香門第
坎坷身世
第二章 求學經歷
襟江小學
中學時期
考入江蘇教育學院的苦與樂
立志獻身地質科學
中央大學的學習生活
受業名師
吳有訓校長軼事
第三章 投身愛國學生運動
“五二〇”學生運動
應變護校斗爭
“四一”學生運動
第四章 留校任教
院系調整前后
站穩講壇
科研起步
反右斗爭前后
親歷“教育革命”
艱難歲月
第五章 花崗巖與火山巖并行研究
華南花崗巖研究的傳承者
開辟火山巖研究新領域
第六章 花崗巖與火山巖貫通研究
一次關鍵性突破
在中國首次發現s型火山巖
第七章 力推多學科協同攻關。
搭建“巖漿”與“構造”之橋
譜寫研究新華章
創辦《高校地質學報》
第八章 雙肩挑擔未歇肩
“重擔”與“輕擔”
伯樂·教練·參謀
關愛校友
主編《南京大學百年史》
第九章 尊師重教薪火傳
銘記三位恩師
為吳有訓立像奔波
立德樹人師德為先
對學生關懷備至
同事們的良師益友
提出“四個平衡”的辦學理念
第十章 以知識回報社會
參加沿江考察
“浦口”生態考察
保護地質遺跡
結對培養人才
熱心科普教育
家鄉行
第十一章 巖石學家的鉆石婚
邂逅姻緣
戰勝病魔
組建家庭
同甘共苦
赴澳探親
守護病妻
結語
附錄一 王德滋年表
附錄二 王德滋主要著作表
參考文獻
后記
山石磊落自成巖-王德滋傳 節選
《山石磊落自成巖(王德滋傳)/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叢書》: “五二〇”學生運動 “五二〇”學生運動雖然發生在5月20日,但其醞釀時間卻是從5月10日開始的。此時正值解放戰爭時期。當時學生的伙食都是由學生自己管理,伙食團的團長、會計、出納、采購員均由學生擔任,另有一些工人負責食堂具體工作。王德滋曾擔任過伙食團的會計。5月10日,伙食團的布告欄里面貼出了一張漫畫,漫畫上畫了一口大炮,一些學生向炮口伸出手,標題是“向炮口要飯吃”。因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物價飛漲,學生伙食的副食費遠遠趕不上物價的漲幅。如果不增加副食費,伙食將無法繼續維持。伙食團為此專門召開了桌長會議,一桌八個人,每一桌推選一位桌長。桌長會議認為,這個情況十分嚴重,伙食辦不下去了,要向“學生自治會”反映。隨后,“學生自治會”召開系科代表大會,決定向教育部請愿。當時教育部辦公地點在南京市成賢街上,中央大學也在此街,從中央大學步行至教育部不到十分鐘。因此,學生自治會決定以后,學生馬上就集中起來,把教育部團團圍住,教育部所有的辦公廳都被學生占領。部長朱家驊出來接待學生,學生提出要求,朱家驊打官腔,他說現在國家經費困難,希望學生能夠體諒國家的難處。*后沒有結果,學生便在教育部的墻壁上寫了一副對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間畫了一頭肥豬,豬面前有一只破碗,以此對教育部和朱家驊進行諷刺。因為到教育部請愿沒有結果,第二天,學生便把隊伍開到了挹江門附近的行政院,學生隊伍開到行政院里面,在那里整整守了一天,中午伙食團把饅頭挑到行政院,請愿的學生便在行政院里面的空地上開飯。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王云五出來接待學生,同樣也是官腔十足。王云五本是社會賢達,他既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或民主黨派,屬于無黨無派,所以學生對他稍微客氣一些。因王云五長得比較胖,學生便問他:“你王云五這么胖乎乎的,我們這么瘦,這是為什么?”弄得王云五非常尷尬。但是因為他也做不了主,*后也是無果而終。反復幾次請愿,學生的副食費問題終究還是沒有解決,為此,學生自治會決定5月20日舉行示威游行,同時聯合了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共計十六所高校的學生代表參加,當時在南京地區主要是中央大學(約三千人)和金陵大學的學生計有四千余人參加了游行示威。此次運動的口號是“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之所以以此作為這次運動的口號,是因為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而內戰是導致饑餓的直接原因,同時,因為國民黨政府經常在學校逮捕進步學生,所以,也要“反迫害”。那時王德滋還是一年級學生,運動爆發的時候,王德滋還住在丁家橋校區。 1947年5月20日清晨,天空有些陰沉,一清早丁家橋校區的同學們便集合起來,準備參加游行請愿,此時國民黨的軍警如臨大敵,早早地便把丁家橋的校門封住了。學生們群情激奮,沖出了他們的包圍,然后前往四牌樓的大操場欲與老同學們匯合后一起出發。王德滋參加了此次運動。隊伍從丁家橋向四牌樓前進,隊伍的兩邊都是軍警,他們出動的人數幾乎與學生一樣多。四牌樓有四個門,西門是一個側門,隊伍從西門進去到了大操場,那時高年級同學已經開始整隊,每人手拿一面小旗子,上面寫有口號。此時,國民黨的軍警已經把幾個主要的校門都封鎖起來,阻止學生外出。經過幾輪偵察,中大的游行總指揮帶領隊伍從軍警把守比較薄弱的西門沖了出去。游行隊伍到了鼓樓,與金陵大學的學生匯合后便由鼓樓向珠江路前進。游行隊伍的*前面,兩位同學一左一右高高地舉起一個長長的橫幅,上面寫著“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等內容,幾位同學神情肅穆地抬著一尊孫中山的巨幅畫像走在橫幅的下面。大家一面呼喊口號,一面高唱“團結就是力量”,精神非常飽滿。當游行隊伍走到珠江路口時,只見國民黨的憲兵、警察早已守候在那里。隊伍通過了一半時,他們開始動手了,用高壓的水龍頭猛沖學生隊伍,隊伍被沖垮后,軍警便用鐵棍毆打學生,當場就有100多個學生受傷倒地,還有20幾個同學被逮捕,隊伍就這樣被沖散了。因為王德滋等是一年級學生,排在隊伍的尾部,眼看過不去了,大家就分散開來,化整為零,從小巷子繞過去和大隊匯合。游行的路線從珠江路到國府路(現為長江路),然后沿著國府路前進,逐步逼近國民大會堂(現為人民大會堂)。當時里面正在召開國民參政會。國民黨的軍警布了五道防線,其中,**、二、三道防線都是騎兵,擋得嚴嚴實實。面對騎兵,游行學生只得席地而坐。此時,騎兵發出威脅:“趕快解散你們的隊伍,不然我們的馬隊就沖過來了,踏死就活該啦!”面對馬隊,同學們絲毫沒有退縮。此時,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每個學生都淋得像落湯雞一樣,但仍坐在地上,巋然不動。國府路兩邊的老百姓看到學生淋雨,非常關心,紛紛拿了雨具幫學生擋雨,還有熱心的老百姓給學生送來了開水,學生宣傳隊也來回地鼓動,所以大家情緒高昂,餓著肚子堅持了六個多小時。這時候,國民參政會的秘書長邵力子出來了,學生知道他比較傾向進步,就決定派代表和他談判。后來雙方都做出了讓步,讓騎兵散開,學生隊伍繼續往前走,但不去國民政府門前請愿,而是經過國民大會堂的前面,從碑亭巷經成賢街回校。游行隊伍在國民大會堂前面高呼口號,情緒非常激動。王德滋等從校本部回到丁家橋時天已經漆黑了,經歷了整整一天。這次運動在國內影響很大,意義不亞于“五四”運動,當時上海、北京(時稱北平),也在同一天舉行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游行,南京、北京、上海三個大城市同步進行。這次運動還帶動了全國六十幾個大中城市在此后的一兩天內也沖破國民黨政府的禁令,舉行了相應的游行、示威,由此演變為全國性的學生運動。與此同時,反抗國民黨的工人、市民運動也掀起了高潮。“五二〇”運動,標志著“第二條戰線”的形成。5月30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為新華社所寫的《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中》的評論中指出:“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爭,這是**條戰線。現在又出現了第二條戰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反動政府之間的尖銳斗爭。”第二條戰線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軍事戰場的斗爭,對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次學生運動的主體就是中央大學,中央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以后,就以每年的5月20日作為南京大學的校慶。 2007年5月,為紀念“五二〇”學生運動發生六十周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在長江路與洪武北路交匯處(即當年學生與馬隊對峙的地方)開辟一個廣場,命名為“五二〇”廣場。廣場中豎立了三十六尊青年學生的塑像,形象地展現了當年青年學生的斗爭風貌。”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