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于暗夜中找尋微光-喬秋遠日記.家信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30983
- 條形碼:9787516630983 ; 978-7-5166-3098-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于暗夜中找尋微光-喬秋遠日記.家信集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了喬秋遠烈士遺留的日記、家信、詩文,以及部分懷念文章。通過這些文字,讀者可以看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一個思想植根鄉土、精神追求自由的青年,在暗夜中苦苦找尋人生之路;看到那時的青年既有勵志心態,又有傳統和家庭桎梏下的苦悶、彷徨,卻*終走上有人生價值、有時代意義的事業之路;也可以看到“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等歷史事件中的社會現狀和民心民意;可以看到一位八路軍戰地記者眼中的百姓、各界人士,以及魯藝、延安、抗日根據地的真實生活。
于暗夜中找尋微光-喬秋遠日記.家信集 內容簡介
那個叫做“歷史”的東西是由無數個體的命運組成的。如果某一個個體勤于思考,而且這個個體又在思考時勤于記錄,這歷史就有了新鮮的觸感。 ——楊浪 著名文化學者、海航集團藝術顧問、海航新傳媒副董事長 本書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個青年在暗夜中追求光明,追求正義的心路歷程。作者喬秋遠烈士是抗戰烽火中成立的中國青年記者協會會員,他的日記和家信,如實記載了中國一代戰地記者在抗戰中的表現,記載了八路軍抗戰,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情景。這本書既是可讀性很強的文學作品,也是珍貴翔實的歷史資料,特鄭重向文學愛好者,新聞工作者,新聞史研究者,抗戰史研究者推薦此書。 ——喻國明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執行院長 這些八十年前的日記和書信,展示了一位青年知識分子在風雨如磐的年代,執著求索,追尋正義和光明的曲折經歷;在民族危難的時刻,奮勇奔赴前線,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地記者,以筆為槍,報道了震驚世界的徐州會戰,也記載了延安和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風貌。作者喬秋遠烈士在戰斗中以身殉國,永遠安息在山西左權縣。他留下的日記和家書,使我們得以看到當年真實的社會場景。這部作品不僅是一份珍稀的歷史資料,值得每個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史、抗戰史研究者研究,同時又是一部穿越時空的文學作品,適合每一位文學愛好者和歷史愛好者品讀。 ——方兢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秋遠日記摘錄 一個人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應該忠實于自己的所信,不要人云亦云。人家信仰什么,好像我也得信仰什么,不然不算新近。這是現在新青年*的毛病。 ·· 以期每日的生活都有意義,每段的生活都有計劃,不鶩遠,不自卑,平凡而結實的往前走。 · 爛熟的谷粒可以充饑,但是,它要頂著太陽,冒著風雨,流著血汗,從艱苦中才能收獲得來。沒有根基,缺少食量的旅行者,*的辦法就是賣力氣。
于暗夜中找尋微光-喬秋遠日記.家信集 目錄
于暗夜中找尋微光-喬秋遠日記.家信集 作者簡介
喬秋遠,本名喬周冕,1909年生,祖籍河南省偃師縣夾溝鄉。 1937年之前,喬秋遠曾是一個教師,在開封小學任教,赴北平欲參加北大的入學考試。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喬秋遠從北平逃難回家。從此,他義無反顧走向民族解放的戰場。 1938年4月,喬秋遠以“河南民國日報”特派記者身份,參加徐州會戰。他以“冠生”為筆名,發出多篇戰地報道。 1938年10月,喬秋遠在黃泛區報道災情、災民,以及豫東抗日現狀。 1938年底,喬秋遠赴延安,先在魯藝,后以“國際新聞社特派員、華北通訊站主任”身份,在太行山、晉陜兩地報道八路軍抗戰和中共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情況。 1942年初,喬秋遠調到《新華日報》(華北版)、新華社華北分社工作,任編輯。 1942年5月,喬秋遠在山西遼縣(左權縣)日軍掃蕩中犧牲。 1951年,偃師縣人民政府授予喬秋遠“革命烈士”稱號。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