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區鉛鋅多金屬礦床特征與成礦規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539377
- 條形碼:9787562539377 ; 978-7-5625-393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區鉛鋅多金屬礦床特征與成礦規律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地層層序分析、構造解析, 及現代巖石學、礦床地球化學和成礦年代學等多種方法, 系統分析了念青唐古拉成礦區自古生代以來的構造體制演化、鉛鋅多金屬礦床特征、控礦要素、成因類型等。
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區鉛鋅多金屬礦床特征與成礦規律 目錄
1 緒論
1.1 選題依據與研究意義
1.2 研究現狀與問題
1.2.1 研究現狀
1.2.2 存在問題
1.3 擬解決的科學問題和研究內容
1.3.1 擬解決的科學問題
1.3.2 研究內容
1.4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創新點
2 區域成礦地質背景
2.1 區域地層及沉積建造特征
2.2 區域構造及其演化特征
2.2.1 區域構造特征
2.2.2 區域構造演化
2.3 巖漿活動及巖漿巖建造
2.3.1 侵入巖
2.3.2 火山巖
2.4 區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區域重力場特征
2.4.2 區域航磁場特征
2.4.3 區域重力場、磁場反映的殼幔結構特征
2.5 區域地球化學場特征
2.6 構造體制演化與區域成礦作用
2.6.1 晚古生代裂谷構造演化及其成礦作用
2.6.2 中生代弧-盆演化及成礦作用
2.6.3 新生代弧-陸碰撞及成礦作用
3 典型礦床地質特征
3.1 亞貴拉鉛鋅多金屬礦床
3.1.1 礦區地質特征
3.1.2 礦體特征
3.1.3 礦石特征
3.1.4 成礦階段劃分
3.2 拉屋銅鉛鋅多金屬礦床
3.2.1 礦區地質概況
3.2.2 礦體特征
3.2.3 礦石特征
3.2.4 成礦階段劃分
3.3 蒙亞啊鉛鋅礦床
3.3.1 礦區地質概況
3.3.2 礦體特征
3.3.3 礦石特征
3.3.4 成礦階段劃分
3.4 新嘎果鉛鋅多金屬礦床
3.4.1 礦區地質概況
3.4.2 礦體特征
3.4.3 礦石特征
3.4.4 成礦階段劃分
3.5 昂張鉛鋅礦床
3.5.1 礦區地質概況
3.5.2 礦體特征
3.5.3 礦石特征
3.5.4 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4 礦床地球化學
4.1 礦石的元素地球化學
4.1.1 成礦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4.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4.1.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4.1.4 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
4.2 圍巖的元素地球化學
4.2.1 熱水沉積巖的常量元素特征
4.2.2 熱水沉積巖的微量元素特征
4.2.3 熱水沉積巖的稀土元素特征
4.3 巖漿巖地球化學特征
4.3.1 亞貴拉巖漿巖地球化學
4.3.2 新嘎果巖漿巖地球化學
4.3.3 拉屋巖漿巖地球化學
4.4 流體包裹體特征
4.4.1 亞貴拉礦床流體包裹體
4.4.2 蒙亞啊礦床流體包裹體
4.4.3 新嘎果礦床流體包裹體
4.4.4 拉屋礦床流體包裹體
5 礦床成因類型及成礦模式
5.1 區域控礦地質條件
5.1.1 地層因素對成礦的控制
5.1.2 構造因素對成礦的控制
5.1.3 巖漿巖因素對成礦的控制
5.2 礦床成因類型及成礦模式
5.2.1 成礦時期劃分
5.2.2 礦床成因及成礦模式
5.3 找礦準則確定及找礦模型建立
5.3.1 找礦預測準則
5.3.2 找礦模型的建立
6 區域成礦規律及找礦預測
6.1 礦床空間分布規律
6.1.1 礦床叢聚性分布規律
6.1.2 礦床帶狀分布規律
6.2 礦床時間分布規律
6.2.1 石炭紀-二疊紀成礦
6.2.2 中生代成礦
6.2.3 新生代成礦
6.3 礦床成礦系列
6.3.1 海西期噴流-沉積銅-鉛-鋅-重晶石-石膏礦床成礦系列
6.3.2 與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有關的鐵-銅-鉛-鋅礦床成礦系列
6.3.3 與早喜馬拉雅期中酸性侵入巖有關的鎢-鉬-鐵-鉛-鋅-銀-金礦床成礦亞系列
6.3.4 與晚喜馬拉雅期中酸性侵入巖有關的銅-鉬-鐵-鉛-鋅-銀-金礦床成礦亞系列
6.4 成礦遠景區劃分
6.5 主要成礦遠景區評價
6.5.1 拉屋銅鉛鋅成礦遠景區(A1)
6.5.2 昂張鉛鋅多金屬找礦遠景區(A2)
6.5.3 勒青拉-新嘎果鉛鋅銀鐵成礦遠景區(A3)
6.5.4 扎雪鉛鋅銀成礦遠景區(A4)
6.5.5 亞貴拉鉬鉛鋅多金屬找礦遠景區(A5)
6.5.6 野達松多銅鉛鋅多金屬成礦遠景區(A6)
6.6 找礦方向
7 結束語
7.1 取得主要成果
7.2 存在問題與不足
參考文獻
1.1 選題依據與研究意義
1.2 研究現狀與問題
1.2.1 研究現狀
1.2.2 存在問題
1.3 擬解決的科學問題和研究內容
1.3.1 擬解決的科學問題
1.3.2 研究內容
1.4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創新點
2 區域成礦地質背景
2.1 區域地層及沉積建造特征
2.2 區域構造及其演化特征
2.2.1 區域構造特征
2.2.2 區域構造演化
2.3 巖漿活動及巖漿巖建造
2.3.1 侵入巖
2.3.2 火山巖
2.4 區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區域重力場特征
2.4.2 區域航磁場特征
2.4.3 區域重力場、磁場反映的殼幔結構特征
2.5 區域地球化學場特征
2.6 構造體制演化與區域成礦作用
2.6.1 晚古生代裂谷構造演化及其成礦作用
2.6.2 中生代弧-盆演化及成礦作用
2.6.3 新生代弧-陸碰撞及成礦作用
3 典型礦床地質特征
3.1 亞貴拉鉛鋅多金屬礦床
3.1.1 礦區地質特征
3.1.2 礦體特征
3.1.3 礦石特征
3.1.4 成礦階段劃分
3.2 拉屋銅鉛鋅多金屬礦床
3.2.1 礦區地質概況
3.2.2 礦體特征
3.2.3 礦石特征
3.2.4 成礦階段劃分
3.3 蒙亞啊鉛鋅礦床
3.3.1 礦區地質概況
3.3.2 礦體特征
3.3.3 礦石特征
3.3.4 成礦階段劃分
3.4 新嘎果鉛鋅多金屬礦床
3.4.1 礦區地質概況
3.4.2 礦體特征
3.4.3 礦石特征
3.4.4 成礦階段劃分
3.5 昂張鉛鋅礦床
3.5.1 礦區地質概況
3.5.2 礦體特征
3.5.3 礦石特征
3.5.4 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4 礦床地球化學
4.1 礦石的元素地球化學
4.1.1 成礦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4.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4.1.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4.1.4 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
4.2 圍巖的元素地球化學
4.2.1 熱水沉積巖的常量元素特征
4.2.2 熱水沉積巖的微量元素特征
4.2.3 熱水沉積巖的稀土元素特征
4.3 巖漿巖地球化學特征
4.3.1 亞貴拉巖漿巖地球化學
4.3.2 新嘎果巖漿巖地球化學
4.3.3 拉屋巖漿巖地球化學
4.4 流體包裹體特征
4.4.1 亞貴拉礦床流體包裹體
4.4.2 蒙亞啊礦床流體包裹體
4.4.3 新嘎果礦床流體包裹體
4.4.4 拉屋礦床流體包裹體
5 礦床成因類型及成礦模式
5.1 區域控礦地質條件
5.1.1 地層因素對成礦的控制
5.1.2 構造因素對成礦的控制
5.1.3 巖漿巖因素對成礦的控制
5.2 礦床成因類型及成礦模式
5.2.1 成礦時期劃分
5.2.2 礦床成因及成礦模式
5.3 找礦準則確定及找礦模型建立
5.3.1 找礦預測準則
5.3.2 找礦模型的建立
6 區域成礦規律及找礦預測
6.1 礦床空間分布規律
6.1.1 礦床叢聚性分布規律
6.1.2 礦床帶狀分布規律
6.2 礦床時間分布規律
6.2.1 石炭紀-二疊紀成礦
6.2.2 中生代成礦
6.2.3 新生代成礦
6.3 礦床成礦系列
6.3.1 海西期噴流-沉積銅-鉛-鋅-重晶石-石膏礦床成礦系列
6.3.2 與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有關的鐵-銅-鉛-鋅礦床成礦系列
6.3.3 與早喜馬拉雅期中酸性侵入巖有關的鎢-鉬-鐵-鉛-鋅-銀-金礦床成礦亞系列
6.3.4 與晚喜馬拉雅期中酸性侵入巖有關的銅-鉬-鐵-鉛-鋅-銀-金礦床成礦亞系列
6.4 成礦遠景區劃分
6.5 主要成礦遠景區評價
6.5.1 拉屋銅鉛鋅成礦遠景區(A1)
6.5.2 昂張鉛鋅多金屬找礦遠景區(A2)
6.5.3 勒青拉-新嘎果鉛鋅銀鐵成礦遠景區(A3)
6.5.4 扎雪鉛鋅銀成礦遠景區(A4)
6.5.5 亞貴拉鉬鉛鋅多金屬找礦遠景區(A5)
6.5.6 野達松多銅鉛鋅多金屬成礦遠景區(A6)
6.6 找礦方向
7 結束語
7.1 取得主要成果
7.2 存在問題與不足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