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丹漢江流域水土流失非點源污染過程與調控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33470
- 條形碼:9787030533470 ; 978-7-03-053347-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丹漢江流域水土流失非點源污染過程與調控研究 本書特色
《丹漢江流域水土流失非點源污染過程與調控研究》依據丹漢江流域自然條件、社會經濟、侵蝕環境特征和水沙變化特點,結合丹漢江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及景觀格局變化特征,確定丹漢江水源區非點源污染物的空間分布和負荷。通過模擬實驗和定位觀測,闡明坡面尺度上徑流-泥沙-污染物的遷移過程,建立徑流-泥沙-污染物的流失關系,揭示梯田建設對坡面養分的調控作用;闡明小流域尺度上氮磷流失遷移規律和自凈能力,并從景觀格局演變的角度分析土地利用變化與水質之間的動態響應關系。據此評價丹漢江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對未來不同治理情景下水土流失與非點源排放量進行預測,為丹漢江水源區水土保持治理與水源保護提供有力支持。
丹漢江流域水土流失非點源污染過程與調控研究 內容簡介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土壤侵蝕、非點源污染、水土保持、生態水文以及環境經濟、環境保護等研究方向的廣大科研人員和師生
丹漢江流域水土流失非點源污染過程與調控研究 目錄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坡面產流產沙與養分流失 2
1.1.1 坡面覆蓋對產流產沙的影響 2
1.1.2 植被覆蓋對氮磷流失的影響 3
1.1.3 耕作方式對氮磷流失的影響 4
1.1.4 水土保持措施對氮磷流失的影響 4
1.2 流域非點源污染過程與控制 5
1.2.1 非點源污染的發生機理 5
1.2.2 土地利用變化對非點源污染的影響 8
1.3 非點源污染的研究方法與模型研究進展 9
參考文獻 11
第2章 丹漢江流域概況 21
2.1 自然條件 21
2.1.1 地形地貌 22
2.1.2 土壤 22
2.1.3 水文地質 23
2.1.4 植被與土地利用 23
2.1.5 水資源及利用狀況 25
2.1.6 水土流失現狀 25
2.1.7 水土保持發展歷史 26
2.2 農村社會經濟條件 27
2.2.1 人口及組成 27
2.2.2 農村社會經濟 28
2.3 水土流失與非點源污染狀況 30
2.3.1 水土流失類型 30
2.3.2 水土流失的危害 30
2.3.3 水土流失的原因 31
2.3.4 非點源污染狀況 32
參考文獻 33
第3章 丹漢江流域侵蝕環境特征 34
3.1 典型小流域侵蝕環境特征 34
3.1.1 降雨與侵蝕 34
3.1.2 土壤理化性質變化特征 42
3.1.3 土壤可蝕性空間變化特征 50
3.2 典型縣域土壤侵蝕和土地利用的地貌分布特征 60
3.2.1 土壤侵蝕空間分布的地貌特征 60
3.2.2 土地利用空間分布的地貌特征 66
3.3 區域土壤侵蝕與水沙演變 70
3.3.1 丹江土壤侵蝕量模擬 70
3.3.2 丹漢江土壤侵蝕量分析 74
3.3.3 水土流失類型分布與分區 76
3.3.4 水土流失的年際變化規律 77
3.3.5 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分區 78
參考文獻 81
第4章 丹漢江流域生態安全評價 83
4.1 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83
4.1.1 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理論與方法 83
4.1.2 區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85
4.2 陜南地區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92
4.2.1 區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 92
4.2.2 丹漢江水源區生態安全評價 92
4.2.3 生態安全評價研究進展 94
4.3 區域水生態安全制約因素分析 99
4.3.1 水源區自然條件 99
4.3.2 水源區經濟條件 100
4.3.3 水源區環境條件 100
4.4 南水北調水源區(陜西片)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102
4.4.1 水源區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選擇的原則 102
4.4.2 水源區生態安全評價指標構建 103
4.4.3 水源區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框架 103
4.5 區域水環境安全特征演變——以商洛市為例 104
4.5.1 TOPSIS法 104
4.5.2 綜合指數法 106
4.5.3 投影尋蹤分類法 107
參考文獻 110
第5章 流域土地利用變化與景觀格局演變 112
5.1 丹漢江流域土地利用變化 112
5.1.1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112
5.1.2 土地利用轉移分析 122
5.1.3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驅動力分析 137
5.2 丹漢江流域景觀格局演變 147
5.2.1 評價區景觀類型與指數 147
5.2.2 丹江流域景觀格局演變 150
5.2.3 主要站點控制流域景觀格局演變 153
參考文獻 164
第6章 丹漢江水源區非點源污染源分布與負荷 165
6.1 水源區的污染物種類及危害 165
6.1.1 非點源污染發生的特征 165
6.1.2 非點源污染的危害 166
6.2 水源區各市(縣)污染物分布 169
6.2.1 污染源的總體分布情況 169
6.2.2 污染物類型與來源的縣域分布特征 172
6.3 非點源污染負荷與農村生產的關系 178
6.3.1 非點源污染與種植業的關系 178
6.3.2 非點源污染與畜禽養殖的關系 178
6.4 非點源污染與農村生活的關系 179
6.4.1 生活污水量及人糞尿排放 179
6.4.2 固體廢棄物量 179
6.4.3 化肥施用及流失 180
6.4.4 農村生活對區域非點源污染的貢獻 180
6.4.5 陜南地區縣域水土流失非點源分布與負荷特征 181
參考文獻 182
第7章 丹江鸚鵡溝流域坡面氮磷流失遷移規律 184
7.1 鸚鵡溝流域天然降雨條件下坡面氮磷流失特征 184
7.1.1 坡面氮素流失特征 184
7.1.2 坡面磷素流失特征 185
7.1.3 不同土地利用條件下養分流失特征 187
7.2 模擬降雨條件下鸚鵡溝流域坡面氮磷流失特征 188
7.2.1 模擬降雨試驗設計 188
7.2.2 徑流過程 189
7.2.3 模擬降雨條件下氮素遷移過程 190
7.2.4 模擬降雨條件下坡面磷素遷移特征 193
7.3 野外模擬降雨條件下水土流失與非點源污染過程 196
7.3.1 模擬降雨條件下水土流失過程 196
7.3.2 模擬降雨條件下養分流失過程 212
參考文獻 237
第8章 漢江后溝小流域坡面水土-養分流失過程 240
8.1 坡面徑流過程與模擬研究 240
8.1.1 坡面地表徑流變化過程 240
8.1.2 坡面壤中流變化過程與特征 243
8.1.3 徑流曲線數法(SCS法)估算小區產流量 247
8.2 流域侵蝕輸沙過程研究 252
8.2.1 不同徑流小區土壤侵蝕量變化 252
8.2.2 小流域出口徑流-泥沙變化過程 254
8.2.3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估算土壤侵蝕量 260
8.2.4 小流域土壤侵蝕輸沙特征 261
8.3 不同土地利用下小區氮磷流失變化過程 264
8.3.1 坡面徑流中氮磷流失特征 264
8.3.2 壤中流硝氮流失變化特征 268
8.3.3 產流量與總氮流失關系 271
8.3.4 泥沙與總磷流失關系 272
參考文獻 272
第9章 梯田的水土-養分保持作用 275
9.1 材料和方法 275
9.1.1 研究區概況 275
9.1.2 樣地特征及土樣采集 275
9.1.3 土壤樣品測定 276
9.1.4 數據處理方法 277
9.1.5 土壤養分儲量計算 277
9.1.6 土壤可蝕性K值計算公式 277
9.1.7 半方差函數的理論模型 277
9.2 梯田土壤養分時空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78
9.2.1 梯田土壤養分的總體含量特征 278
9.2.2 梯田土壤養分的水平分布特征 280
9.2.3 梯田土壤養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282
9.2.4 梯田臺階的土壤養分分布特征 283
9.2.5 梯田規格對土壤養分含量的影響 287
9.3 坡改梯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及有效性對比研究 288
9.3.1 土壤養分的總體含量特征 289
9.3.2 土壤養分的空間結構分析 290
9.3.3 空間插值分析 291
9.3.4 土壤養分有效性對比 294
9.4 不同治理年限坡改梯的土壤理化性質演變 296
9.4.1 不同治理年限坡改梯的土壤理化性質演變 296
9.4.2 坡改梯對土壤可蝕性的影響 302
參考文獻 304
第10章 丹漢江小流域氮磷流失遷移規律 307
10.1 鸚鵡溝小流域水土-養分流失過程 307
10.1.1 鸚鵡溝小流域斷面氮素流失特征 307
10.1.2 鸚鵡溝小流域斷面養分水平遷移特征 309
10.2 石泉饒峰河流域水土-養分流失過程 313
10.2.1 坡面土壤機械組成變化 313
10.2.2 流域水沙過程 313
10.2.3 流域把口站水質變化規律 317
10.2.4 石泉后溝小流域水土-養分流失關系模擬 319
10.3 漢濱余姐河流域水土-養分流失過程 321
10.3.1 漢濱余姐河流域泥沙過程 321
10.3.2 漢濱余姐河流域把口站水質變化規律 322
10.4 小流域自凈能力分析 324
10.4.1 后溝小流域自凈能力分析 324
10.4.2 鸚鵡溝小流域自凈能力分析 325
參考文獻 326
第11章 丹江流域景觀格局演變與水質動態響應關系 327
11.1 土壤侵蝕及其與景觀格局響應關系 327
11.2 流域土壤與全磷 330
11.2.1 流域土壤粒徑分布特征 330
11.2.2 流域不同土壤粒徑全磷特征 331
11.3 丹江水沙與磷素 332
11.3.1 丹江水體總磷 333
11.3.2 丹江泥沙粒徑分布特征 334
11.3.3 不同粒徑泥沙的全磷分布特征 335
11.3.4 丹江泥沙沿程全磷變化特征 335
11.3.5 丹江水沙磷素轉換過程 336
11.4 流域磷素流失模數 337
參考文獻 338
第12章 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及評價 342
12.1 陜南地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的規劃與實施 342
12.1.1 陜西省水土保持項目規劃 342
12.1.2 項目實施情況 342
12.1.3 “丹治”工程的效益 343
12.2 重點水土保持工程完成情況和適宜性評價 348
12.2.1 水土保持工程的動態特征 348
12.2.2 評價指標的選擇及指標體系的建立 348
12.2.3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水土保持工程適宜性評價 350
12.2.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水土保持工程適宜性評價 353
12.3 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態安全評價 358
12.3.1 指標體系的建立 358
12.3.2 權重的確定 361
12.3.3 指標現狀值與標準值 364
12.3.4 評價方法 365
12.3.5 評價結果 370
參考文獻 370
第13章 氮磷流失預測及其不同治理格局優化配置 372
13.1 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演變模型 372
13.1.1 坡面演變模型 372
13.1.2 流域演變模型 373
13.2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各因子確定 373
13.3 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下的土壤侵蝕和養分流失預測 375
13.3.1 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侵蝕動態理論分析 375
13.3.2 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侵蝕動態實例分析 378
13.3.3 水土保持措施下丹江流域泥沙氮素流失分析 380
13.3.4 水土保持措施下丹江流域徑流氮素流失分析 381
13.4 水土保持治理下的土壤侵蝕和全磷流失 382
13.4.1 丹漢江
丹漢江流域水土流失非點源污染過程與調控研究 作者簡介
李占斌,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院長中科院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5年7月31日任西安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