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中國散文典藏:第九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1607858
- 條形碼:9787551607858 ; 978-7-5516-078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中國散文典藏:第九卷 本書特色
在眾多文學體裁中,散文有其獨特優勢及魅力。這主要表現在:一、它更為真實、質樸和內在地反映民族國家與人民生活的變遷,是一本不可代替的日志和備忘錄;二、它是作家與讀者的投影,因為散文往往*好地反映了作家“這個人”,也是與喜愛它的讀者進行促膝談心、心靈對語的*佳方式;三、它更多、更直接、更好地承載了人生的智慧,令讀者從中受益匪淺;四、它豐富多彩、自由瀟灑、平淡高遠的格調令人愛不釋手,讀者可隨意選取、盡情而讀、敗興而棄,完全不受時間、地點、場合限制。王景科主編的這本《新中國散文典藏》(第9卷)主要選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至新世紀2013年之間31位著名作家的散文,包括蘇葉的《告別老屋》、張抗抗的《窗前的樹》、舒婷的《梅在那山》等,以饗廣大散文愛好者。
新中國散文典藏:第九卷 內容簡介
《新中國散文典藏》共12卷,叢書收錄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有作家、學者的散文代表作,這是目前規模大,涉及建國后到現在的全部作家、學者的文學大系,全面展現中國作家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散文創作的實績。 《新中國散文典藏(第9卷)》是《新中國散文典藏》(第9卷),由王景科主編,收入蘇葉、張抗抗、史小溪、劉上洋、周佩紅等31位名作家的幾十篇經典散文作品。
新中國散文典藏:第九卷 目錄
黃梅天
告別老屋
夢斷瀟湘——故鄉行之一
張抗抗
埃菲爾鐵塔沉思
窗前的樹
故鄉在遠方
史小溪
黃河萬古奔流
劉上洋
楓樹的色彩
周佩紅
像大地一樣承受
優雅之必要條件
史鐵生
我與地壇
想念地壇
消逝的鐘聲
李木生
泰山賦
微山湖上靜悄悄
趙麗宏
歷史的表情
舒婷
梅在那山
仁山智水
賈平凹
丑石
從棣花到西安
土彩罐
寫給母親
月跡
畢淑敏
精神的三間小屋
我很重要
行使拒絕權
韓少功
空院殘月
光榮的孤獨者
夜行者夢語
熊召政
問花笑誰
斯好
回想外婆彌留之際
小窗日記
趙玫
被溫暖照亮
誰說不是完美的告別
她的訴說終止了
于堅
原聲
重復
吳克敬
梅娘的手影
高建群
做人宜粗
我有鎧甲十二副
劉燁園
他鄉的細節
天賦獨立
曹文軒
靈龜
柿子樹
一根燃燒盡了的繩子
王重旭
可憐天下老父心
千秋垂釣圖
劉元舉
秋天的莫扎特
悟沙
張天福
嫩月亮
云臺幽韻
范小青
遠山近水
趙翼如
石頭的生命
重慶印象
方方
賽珍珠在山上的老屋
筱敏
成年禮
捕蝶者
王小妮
派什么人去受難
傾聽與訴說
思想獨行的年代
胡東林
*美的樹林
陳長吟
漢江船歌
心系云南
張存金
紡車
母親的吻
老宅上那兩株石榴樹
新中國散文典藏:第九卷 節選
《新中國散文典藏(第9卷)》: 黃梅天五月黃梅天的時候,我病了。牙疼,喉嚨痛,低燒,眼角眥裂發干。做百事而無心,這也罷了,主要是捺不住地動輒就與人惡語相向,使大家認我是顆炸彈,我也覺得這不大好,是有點病兮兮的樣子,何不看看呢?就看看吧。 看的是中醫。號脈、觀舌苔。老先生閱世極深而又絕不動容。搖著一枝粗鋼筆,七拐八彎地寫下一個外人認不得的方子,說:“一煩生百病,千萬要看開。藥療為下,食療為上。你神要清,氣要補。弄點東西吃吃吧。”——好像是請巫師占了一回卜,他念給我這么一道符咒,將方子推過來,聽得我把自己得的什么病反而搞忘了。 撐起傘,走在雨地里,想起琳前幾天寄來的書,怪了,重重的一包,盡是談吃講營養的,她簡直就和先知差不多嘛!既如此,我人又正燒著,疼著,“炸彈”著,莫如就做一個消閑的人,聽聽雨聲,讀讀菜譜吧。 于是就把右手枕在腦后,左手伸在眼前,手執一卷《中國烹飪》,躺在靠椅里,一本一本地慢慢看將起來。開始還想找幾款可以清神補氣的菜點仿制一二。哪曉得看下去不一會兒就目迷五色了。那些饌肴,描龍繡鳳似的,比緞子上織花還講究。光是顏色的搭配就考究得叫你縮了手。至于“白扒裙邊”啊,“三套鴨”啊,“氽西施舌”,還有“雪花蟹斗”啊,清是清,補也是補的,然那原料、配料、刀工、火候……無一不是皇帝佬兒親戚家的擺設,不是尋常人家想依著樣兒就可以畫得出葫蘆瓢兒來的。只有一個“苦瓜排骨湯”,名與實都還大眾化。“瀉六經實火,除邪熱勞乏,清心明目”,是正對了我的路子了。只要在買菜時注意些,苦瓜揀那個子大,皮色淺白,身上的棗骨突兒崩崩暴起的就行,想來是不難的。 難的是王熙鳳說的“茄鲞”之類,我想。難的還有那些菜的名字,我又想。好像世上的好東西都濃縮到那菜名兒里去了。中國人是雅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吃,不僅僅圖個飽和好,必要吃得高級,吃得漂亮,吃得巧妙,人才風雅。菜名就是由此而復雜和重要起來的。 比如“菜心炒牛肉”,望文知義,名字很一般。 “汽鍋雞”和“竹節鴿盅”,是指炊具不可更易,開門見山,直白了一些,也一般。 “松鼠鱖魚”、“琵琶蝦”,以形取名,有了一點意思了。 用人名命之的“東坡肉”、“宮保肉丁”,雖有古意,但平常人絕不考據它的出典,糊糊涂涂地跟著叫,糊糊涂涂地跟著吃,意思也就沒了。 真有意思的是那些晴天過海的菜名。像“花拳繡腿”,實際上是油泡雞翅膀加青蛙腿。“掌上名花”則是清蝦膠釀鵝掌。“鳳帔羅裙”誰能想到它是雞翅膀加田螺片呢?心思真是妙極了。吃客們操筷時,怕是以為自己在吟詩作畫吧?還有更雅的,“推紗望月”、“萬紫千紅”等等,也不知是指著什么取名的,反正不是詩情畫意便是一團喜氣,也不必知道原來面目是什么了。至于“佛跳墻”之類取名更絕,干脆杜撰出故事來,以證實吃它是多么的值當!忽然地我也記起了幾個菜名,那是以前聽別人說的。一個叫“龍胎藏鳳”,好像是說在豬肚子里塞雞。一個叫“金錢圈”,是指燉豬大腸。在這里,富貴而輝煌的名字,大約主要不是為了助興,而是為了避諱,遮俗,藏丑,免得貽笑大方吧?人類真的了不起,有名的可以裝飾,名不雅的可以偷換,沒有名兒的可以弄它一個名兒出來。只要是想吃,我們這個詩禮大邦總是有辦法的。而且吃得越殘忍越以為高級——“氽西施舌”,吃美人。吃得越粗鄙越以為得計——“大串金錢圈”,發旺財。葷菜素名,素菜葷名,虛虛實實,搞也搞不清。這些學問怕只有老吃客才知道內情。自從吃字甲天下,滿眼里人間宴席便沒有斷過,什么“滿漢全席”、“全奶席”、“中華龍肴”、“東方大魚筵”……千里長棚,轟轟烈烈,沒有饜足的時候。驀然間,我記起那年的“大串聯”,我們幾個女生偷偷摸摸地下了廣東,進了飯館。吃什么呢?吃這個吧!大家都點著一個菜名——“萬綠叢中一點紅”。不一會兒,侍者在肩上放了個托盤走過來,遠遠看去,一盆青翠環抱著一團嬌紅,美極了。待他走近,放下盆子,我的天!是一只才剝了皮的血淋淋的小老鼠放在生菜上!嚇得我們“嗚哇”一聲,四散奔逃開去。好一個“一點紅”啊!……我想,琳一定是搞錯了,怎么寄了這樣一包書給我?是勸我保養嗎?還是給我介紹種種吃的巧局呢?它實在不能給我添壽,也不能慰我安康,原有的一點點食欲,也幾乎退光了。添加的倒是栗栗的惶悚和揮之不去的疑懼。不曉得人到底要吃干什么?要這個樣子吃是干什么?而雨聲漸漸地又密集起來,關上窗子,合上眼睛,竟然看見紅亮的蔥烤大蟹鋪天蓋地而來。憤怒的它們舞動著兩鉗八腳,披盔戴甲,排成羅馬方陣,踩著隆隆的鼓點向我躺著的靠椅逼近!我一掙,就醒了,書都掉到地上去,汗出了一層。雨聲這時和操兵練戈差不多了,疾憤的水在窗玻璃上急淌。屋角滲漏的地方,水跡更深了,櫥柜邊一只畚箕大的七彩大蝴蝶風箏已被滴濕了大半個了,躁得我恨不能拿塊抹布把天擦干了才好。但是到哪里去找這么大的抹布呢?自己想想都要笑。母親這時推門進來問:“退燒了嗎?”我說:“退了吧。”“想吃點什么呢?你。”“吃……”我嘎嘎著干喉嚨,什么也說不出來了。 ……
新中國散文典藏:第九卷 作者簡介
王景科,女,山東滕州人,筆名璟珂。于1973年大學畢業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寫作教研室主任,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教育碩士導師,中文系寫作教研室主任,并兼任教工支部書記。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