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汪懋華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9232617
- 條形碼:9787109232617 ; 978-7-109-23261-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汪懋華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 本書特色
《汪懋華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是在汪院士的口述學術生涯采訪稿基礎上寫成的,但凡認識汪院士的人都深有體會,汪院士思路清晰、聲音洪亮。他講述的歷史情景交融而又樸實無華,聽者似醍醐灌頂,心靈得到啟迪和升華。幾位執筆的作者都是近年活躍在新聞*線的資深人士,汪院士的經歷也同樣感染了他們,精彩的歷史和文筆的珠聯璧合,《汪懋華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不僅對農業工程和農業機械化從業人員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對于青年學生的勵志成長也大有裨益。從汪院士講述的經歷和成長史中,廣大讀者會得到人生的動力和發現努力方向。
汪懋華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興寧一家人、大學五載 理論實踐同豐、留學蘇聯前后、回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任教、身處逆境 不忘科研、進入學校領導層等。
汪懋華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 目錄
序言
**章 興寧一家人
1.粵東璀璨明珠——興寧
2.祖輩和父輩的故事
3.從手工制作帽子開始的童年
4.接受正規新式教育
5.興寧**中學往事
6.人生十字路口與“天降”考大學機遇
7.壯哉,興寧升學團
第二章 大學五載 理論實踐同豐
1.艱難的北上求學之旅
2.進入全國農業的*高學府
3.停而復辦的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
4.盧溝橋農場的農耕實習鍛煉
5.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成立
6.雙橋農場的過渡時期
7.海南島墾殖實習
8.重讀一遍大學二年級
9.熱心學生工作的團干部
第三章 留學蘇聯前后
1.入黨
2.留蘇預備部——出國前的準備
3.出國前回鄉探親
4.出國前的實踐活動
5.難忘的留學生活
6.副博士論文
7.與魯諾夫院士的友誼
第四章 回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任教
1.農業電氣化系的新教員
2.帶領學生上農業用電生產實習課
3.為養豬場安裝自來水
4.農村對電氣化需求多多
第五章 身處逆境 不忘科研
1.善對“文革”初期的“兩派”內斗
2.下放河南信陽“五七”干校和博愛縣農村鍛煉
3.“北農機”整體搬遷到重慶西南農學院
4.學習研究半導體技術
5.組織到重慶長壽縣電機廠蹲點
6.收獲深情厚誼
第六章 進入學校領導層
1.學校北遷河北省邢臺市
2.在通縣農機修造廠搞技術改革
3.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回遷北京
4.首建農業電氣自動化專業
5.堅持不轉“戶口”的學院副院長
6.國內**所農業工程大學誕生
第七章 搭建中國農業工程學科的框架
1.農業工程學科的源起
2.推動一級學科更名為工學門類——農業工程
3.重塑農業工程學科體系
4.助力農業工程教學改革
5.加強學科平臺建設
第八章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用智慧關心國計民生
2.憑綜合實力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3.擔任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
4.傾心扶持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專業分會
5.精心呵護《農業工程學報》
6.凝練學科發展方向
第九章 站在戰略的高度
1.主持“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重大咨詢項目研究
2.課題組成員集體考察山東省農業機械化
3.院士帶隊赴歐洲專題考察農業機械
4.在德國實地考察機收甜菜
5.廣州研討會聚合集體智慧
6.重大咨詢項目圓滿收官
7.創建“現代精細農業系統集成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8.申請農業部農業信息獲取技術重點實驗室
第十章 培育英才 桃李天下
1.**個碩士研究生的故事
2.**個博士研究生的故事
3.情系晚生
第十一章 大愛無疆 幫扶兄弟院校
1.出任浙江大學兼職院長
2.關心指導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學科建設
3.內蒙古農業大學的特聘院士
4.對江蘇大學的無私幫助
5.幫扶云南師范大學太陽能研究所
6.情灑“農工”都是愛
第十二章 影響力遍及四海
1.刻苦自學闖關英語
2.毛遂自薦出國任教
3.亞洲理工學院的中國教授
4.在國際組織中任職
5.執掌CIGR 2004國際農業工程大會
6.重訪俄羅斯
7.參與組建海外華人農業、生物與食品工程師協會
8.助力聯合國亞太農業工程與機械中心落戶中國
9.張開雙臂與世界相擁
第十三章 走在學科發展的*前沿
1.提出我國“精細農業”發展研究的**人
2.推動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發展戰略與應用研究
3.關注紫花苜蓿與奶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4.探索提高機械化擠奶效率的路徑
5.因地制宜推廣暗管改堿技術
6.推動精細農業向智慧農業演進發展
第十四章 坦蕩的人生 和睦的家庭
1.精力旺盛堪比青壯年
2.能力是通過刻苦和勤奮得來的
3.夫唱婦隨 琴瑟和諧
4.長女承繼父業
5.平淡而美滿的家庭生活
附錄
附錄1 汪懋華院士年表
附錄2 國內外重要學術性任職與貢獻
附錄3 汪懋華1986-2010年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題錄與2008年后主編出版的專著
附錄4 汪懋華2011年至2017年7月應邀作學術報告題錄
附錄5 采訪汪懋華院士的女兒汪寧教授
參考文獻
后記
作者簡介
汪懋華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 作者簡介
汪懋華院士是我國當代農業工程學科的開拓者之一,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我國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14年,為紀念中國工程院成立20周年,中國工程院啟動了出版院士傳記系列叢書工程,這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光輝事業,通過真實記錄院士的主要經歷,重點描繪院士們從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奮斗歷程,突出反映他們為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畢生奮斗的先進事跡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通過弘揚院士們的科學精神,提升社會的正能量。在此之前,2012年11月,為慶祝汪懋華院士80歲華誕,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為汪懋華院士八十華誕編印了系列出版物,包括《汪懋華文集》《汪懋華院士風采錄》《獻身農業工程 促進學科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口述學術生涯》和《情滿農工——恭賀汪懋華院士八十華誕隨筆集》,其中由宋毅、夏明、張桃英3位記者執筆寫作的《獻身農業工程 促進學科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口述學術生涯》一書中,汪院士滿懷深情地回顧了自己學習、工作、成長的經歷,包括對年已96歲母親的母子深情,對相濡以沫幾十年妻子的夫妻恩愛,對已經成家立業女兒的父女情深,莘莘學子的刻苦與學業有成的自豪,對工作的熱愛和對完美的追求,與學界同仁的友誼與交往等,讀起來無不使人為之動情。此書出版后,引起了中國工程院有關部門的關注,3位作者根據中國工程院的建議,在此基礎上繼續訪談汪院士及其周圍的人們,廣泛收集有關汪院士的資料,歷時近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這本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叢書《汪懋華傳》的寫作。 我雖然沒有直接上過汪院士講授的課程,不是汪院士直接培養的研究生,但幾十年來我一直在汪院士的指導下學習和工作,汪院士教育我做人,教育我做事。今天,我特以一個學生的身份,撰寫此文,代以為序。 積極推進學科平臺建設 汪院士強調,中國的農業工程學科發展,一定要集全國農業工程學者之力,發揮全國農業工程學者的智慧,共同為中國的農業工程學科發展出力,所以,一定要建設全國農業工程學科的大團隊、大平臺。1992年汪院士建議,每兩年召開一次全國農業工程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學術研討會,為加強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系,會議正式定名為“全國高等院校農業工程及相關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學術研討會”。自1994年在南京農業大學召開第一屆研討會以來,至今已經舉辦了12屆,20多年來,會議規模不斷擴大,參會人員不斷增加,會議質量不斷提高。特別是2002年建立了下屆研討會承辦單位申報制度,許多高校以能承辦研討會為榮,申報匯報成了每屆研討會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進一步擴大全國農業工程學者之間的交流,2004年,汪院士建議,我們要學習美國農業與生物工程師學會(ASABE)的經驗,采取學術年會的形式,以讓更多的農業工程學者,特別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參加會議,以擴大交流,拓寬視野。在汪院士的支持下,2005年在華南農業大學召開了第一屆中國農業工程學術年會,參會人數500多人,至今已經舉辦了6屆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學術年會。農業工程學術年會和全國高等院校農業工程及相關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學術研討會成了我國農業工程領域最重要的兩個學術研討交流平臺,不僅為推動我國農業工程學科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也促進了會議承辦單位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 努力促進學科方向凝練 汪院士指出,中國的農業工程學科發展,一定要立足于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一定要為中國的農業發展提供先進適用的農業工程技術與裝備。各個高校、各個單位一定要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需要,凝練學科方向,彰顯學科特色。為了指導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農業工程學科建設,汪院士帶領相關農業工程專家,先后在東北、西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等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召開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汪院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入21世紀以來。華中農業大學、西南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等一批高校的農業工程學科都辦出了自己的特色,為當地的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為了研究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2004年年底,中國工程院決定啟動“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研究”重大咨詢課題,由沈國舫前副院長和汪院士主持,由汪院士組織實施,從2005年起,組織了全國近300位有關行業院士和同行專家,在全國范圍內,就我國北方地區、南方地區、東北地區、草原牧區、農墾系統、丘陵地區、拓展領域的農業機械化、農業裝備工業發展戰略和發展保障體系等9個專題進行了調研,先后召開了幾十次調研會、研討會和座談會,最后向國務院遞交了5卷集共約190萬字的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直接向回良玉副總理和中央有關部委領導作了匯報,受到了回副總理的好評,為制定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期間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與技術路線圖做出了重要貢獻。 “精細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當前農業工程學科研究的熱點。從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起,世界上一些先進國家相繼開展了精細農業技術的研究。汪院士敏感地抓住這一發展方向,率先在中國農業大學成立了精細農業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礎上由教育部批準建立了“現代精細農業系統集成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在北京小湯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精準農業示范基地,為在我國開展精細農業研究和實踐提供了技術支撐,發揮了示范作用。 大力推進國際合作交流 汪院士強調,中國的農業工程學科發展要學習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農業工程發展的先進經驗,為此,他積極推行“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大力推進與世界農業工程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從1985年起,汪院士數十次出訪世界各地,特別是一些農業工程學科發展先進的國家,參加各種類型的農業工程學術會議,介紹中國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在汪院士的努力下,越來越多國家的農業工程組織和學者了解了中國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國農業工程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地加強與中國農業工程學者的合作,F在,在世界上大多數重要的農業工程會議上,都可以看到中國人的身影,聽到中國農業工程學者的聲音。一些中國農業工程學者還在國際農業工程學會組織(如CIGR)擔任了重要的職務。 邀請國際農業工程組織在中國舉行會議,是學習發達國家農業工程發展先進經驗的又一重要途徑。在汪院士的爭取和努力下,許多重要的農業工程國際會議先后在中國召開,如1989年第一次在我國北京舉行的大型綜合性農業工程國際學術大會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第九次農業機械化專家組會議;特別是國際農業工程學會(CIGR)2004年北京學術大會,被認為是CIGR召開的國際會議中最成功的大會之一,極大地擴大了中國農業工程在國際上的影響。十多年來,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及其下屬分會,許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如中國農業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先后召開了數十次各種類型的國際會議與學術研討會。 鑒于汪院士為中國農業工程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和在國際農業工程中的影響,許多重要的國際農業工程組織邀請和選舉汪院士在其中擔任重要職務,如FAO農業機械化/農業工程專家組、意大利博洛尼亞國際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研究俱樂部、國際農業工程協會(CIGR)農業電氣化與能源理事會等。早在1988年他就被認定為英國農業工程師協會會士。2006年國際農業工程協會(CIGR)第16屆世界大會上,汪院士被授予CIGR“會士”榮譽稱號,這是CIGR授予的最高學術榮譽,2010年第17屆CIGR世界大會上,他又一次獲得杰出貢獻獎。 幾十年來汪院士為了我國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嘔心瀝血、不辭辛勞,為我們這些學生晚輩做出了榜樣。高山仰止,“儕輩跟隨愧望塵”。讓我們這些“儕輩”加倍努力,發揚光大大師精神,不辜負汪院士的重托和期望。 這本書是在汪院士的口述學術生涯采訪稿基礎上寫成的,但凡認識汪院士的人都深有體會,汪院士思路清晰、聲音洪亮。他講述的歷史情景交融而又樸實無華,聽者似醍醐灌頂,心靈得到啟迪和升華。幾位執筆的作者都是近年活躍在新聞第一線的資深人士,汪院士的經歷也同樣感染了他們,精彩的歷史和文筆的珠聯璧合,這本書不僅對農業工程和農業機械化從業人員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對于青年學生的勵志成長也大有裨益。從汪院士講述的經歷和成長史中,我們會得到人生的動力和發現努力方向。 祝愿汪懋華院士健康長壽!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 羅錫文 二○一七年七月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