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秦漢風云-中國成語故事《史記.列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714663
- 條形碼:9787512714663 ; 978-7-5127-1466-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秦漢風云-中國成語故事《史記.列傳》 本書特色
學成語,品歷史,習國學,成大器。在成語中明歷史,在歷史中研成語。貫通《詩經》《楚辭》《史記》及諸子百家等典籍脈絡,架起成語通往歷史的橋梁。大語文學習、閱讀、作文寫作**。 ★內容豐富。全套書近400個經典成語故事,近1000張珍貴史料插圖,以嚴謹正確的歷史知識、孩子能讀懂的經驗和語言,呈現中國歷史上影響后代*深遠的人、事、時、地、物,給孩子清晰的正史概念,讓孩子有親歷歷史感。 ★閱讀體驗舒適。版面舒朗,設計精致,字號適中,充分考慮孩子的閱讀習慣,有助于保護孩子的視力。故事長短、語言難易符合中小學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發展。 ★按歷史脈絡學習。本套書中的成語按《詩經》《楚辭》《史記》及諸子百家等典籍脈絡選取,將中國歷史中原本僵硬的年代、人物、事件,做有生命且系統性地呈現。在學成語、讀故事的同時,習得祖先智慧。 ★版塊設置層次清晰。4大板塊——典籍簡述、學成語、讀故事、小提示,幫助孩子深入理解成語出處、典故、含義以及如何使用。
秦漢風云-中國成語故事《史記.列傳》 內容簡介
為了使小讀者能夠更好地學成語、讀成語故事,并且能切身地體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溫度和厚度,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古文化強勁的生命力,“中國成語故事”這套書特意挑選了出自《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列子》《荀子》《韓非子》《墨子》《晏子春秋》《詩經》《楚辭》《史記》等中國古代典籍中的重要成語,并借助成語典故和故事,把古老、晦澀、深奧、難讀的古籍進行通俗易懂的演化。以這些成語為線索,小讀者便可以縮短和這些中國古代典籍之間的距離。 “中國成語故事”系列套書包括: 1.《詩經》先秦的詩與歌 2.《楚辭》屈原的浪漫與情懷 3. 百家爭鳴 4. 諸子智慧 5.《史記·本紀》帝王霸業 6.《史記·世家》王侯家世 7.《史記·列傳》合縱連橫 8.《史記·列傳》大秦崛起 9.《史記·列傳》秦漢風云 10.《史記·列傳》文景之治 11.《史記·列傳》漢武盛世 12.《史記·列傳》大漢傳奇
秦漢風云-中國成語故事《史記.列傳》 目錄
刺客列傳篇
骨鯁之臣 專諸刺殺吳王僚 003
士為知己者死 豫讓行刺趙襄子 009
燕市悲歌 旁若無人 荊軻與燕國結下不解之緣 016
切齒拊心 樊將軍獻出自己的頭顱助荊軻行刺 022
悲歌擊筑 一去不返 荊軻刺殺秦王 028
李斯列傳篇
河海不擇細流 李斯為逐客令上書秦王 039
狐疑猶豫 趙高、李斯合謀助胡亥登上皇位 044
人人自危 大開殺戒的秦二世 050
蒙恬列傳篇
聲名狼藉 秦二世逼死蒙毅 057
張耳陳馀列傳篇
民不聊生 武臣自立為趙王 065
又生一秦 陳王與趙王的暗中較量 068
同日而道 左提右挈 無名小卒救出趙王 071
魏豹彭越列傳篇
尺寸之柄 魏豹之死 079
黥布列傳篇
同功一體 漢朝功臣的悲慘結局 087
淮陰侯列傳篇
一飯千金 韓信報恩 097
胯下之辱 韓信忍辱 101
國士無雙 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105
背水一戰 不留退路的戰略 111
言聽計從 韓信回絕項羽的規勸 116
多多益善 劉邦與韓信談論帶兵 120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之死 123
韓信盧綰列傳篇
積德累善 反叛的漢將 131
田儋列傳篇
螫手解腕 齊王田榮之死 139
張丞相列傳篇
期期艾艾 口吃的漢朝大臣周昌 147
堅忍質直 呂后毒死趙王劉如意 151
酈生陸賈列傳篇
計將安出 糾合之眾 酈食其為劉邦獻計 159
北面稱臣 聞所未聞 南越王趙佗歸向漢朝 163
馬上得天下 陸賈為劉邦著《新語》 168
屢見不鮮 陸賈辭官度晚年 172
瞋目案劍 高陽酒徒 酈食其自稱酒徒拜訪劉邦 176
秦漢風云-中國成語故事《史記.列傳》 節選
刺客列傳篇 《史記·刺客列傳》是歷史上著名的幾位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的合傳。記載了曹沫要挾齊桓公、專諸刺殺吳王僚、豫讓行刺趙襄子、聶政刺殺韓相俠累、荊軻刺秦王的事跡。這些刺客或為信義,或為友情,或受人之托而刺殺君王權貴,敢于挑戰強權,舍生取義。有的行刺成功;有的行刺不成而身死,仍被人們看作俠肝義膽的英雄。這些歷史上著名刺客的故事,彰顯了古人對強權的反抗,在民間廣泛流傳。 骨鯁之臣 專諸刺殺吳王僚 學成語 “骨鯁之臣”(gǔ gěng zhī chén)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專諸曰:‘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而兩弟將兵伐楚,楚絕其后。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 骨鯁:魚骨頭;比喻剛直。 骨鯁之臣:剛正忠直的官員、大臣。 讀故事 公元前527年,吳王夷眛去世,其子僚繼位。 吳王僚當上君主后,他的堂兄弟公子光感到十分窩火。公子光認為自己才是吳國王位的繼承者,卻被吳王僚占了王位,于是就想殺了吳王僚,奪回王位。 吳國大夫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取代吳王僚成為君主的野心,正在秘密籠絡一些智勇雙全的人,便推薦了一個名叫專諸的勇士給公子光。 專諸到公子光的門下后,公子光把專諸視為貴賓,對專諸十分恭敬。 吳王僚九年(公元前518年),楚國的國君楚平王去世了。吳王僚想趁著楚國辦喪事的時候攻打楚國。 吳王僚派出了他的兩個弟弟率領軍隊前去包圍楚國的灊(qián)城,又派出了親信的大臣出訪他國,去觀察各諸侯國的動向。 誰知,吳國派出去包圍楚國灊城的軍隊被楚軍截住后路,致使被圍困而無法回國。 公子光見吳國的主力被楚國困住,吳王僚的親信大臣又出使去了國外,他覺得刺殺吳王僚的時機到了。 公子光就對專諸說:“我認為我想要做的事情,時機已到,你覺得呢?” 專諸說:“我也覺得可以趁此時機殺掉吳王了。眼下吳軍在外被楚軍圍困,而朝內也沒有勇武剛直的大臣守護,吳王勢單力薄,我若出手,想必可以得手!” 公子光聽了專諸的話,立即向專諸叩首說:“這件事情就拜托你了!從此刻起,我的身家性命就全寄托在你的手上!” 經過一番周密的計劃后,公子光讓手下全副武裝的甲兵都埋伏進地窖里,隨后他在府中置辦了酒席宴請吳王僚。 吳王僚對公子光一直有所戒備,他赴宴時顯得很謹慎。他派出了很多護衛把守在前往公子光家時的必經之地,并派親信手持長鈹(pī)立于公子光家的大門兩側。 在筵席上,酒過三巡,吳王僚暢飲到放松警惕的時候,公子光找個借口離席進入地窖,讓專諸把一把特制的匕首放進一條魚的肚子里。 隨后,專諸裝扮成上菜的仆人,將那條魚端到了吳王僚的桌前。一到吳王僚跟前,專諸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魚嘴里抽出了藏在魚腹中的匕首,飛快地刺向吳王僚。 吳王僚當場斃命,專諸也死在了吳王僚護衛的劍下。 在混亂中,公子光號令埋伏在地窖的甲兵沖出來,殺了吳王僚的部下。 公子光如愿以償地當上了吳國國君,即吳王闔閭(hé lǘ)。 為了報答專諸,吳王闔閭在當上國君后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并厚葬了專諸。 成語小提示 專諸是春秋末期吳國棠邑(今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西北)人,為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大刺客”之一。 士為知己者死 豫讓行刺趙襄子 學成語 “士為知己者死”(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刺客列傳》:“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朋友。 士為知己者死:甘愿為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朋友獻出自己的生命。 讀故事 豫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人。 那時的晉國,大夫的勢力越來越大,以至于后來被三大勢力所瓜分。 豫讓曾在好幾位大夫家中當過門客,他先投奔到范氏門下,卻遭到冷遇。 豫讓又投靠到中行氏的門下,也未被重用。 豫讓見中行氏對自己不冷不熱,感到失落和屈辱,就離開中行氏投靠到當時的另一位大夫智伯的門下。 智伯是當時的大家族之一智氏家族的統領,又是晉國的正卿,不僅在家族中居于首領地位,更在晉國朝廷中執政。智伯因權勢大而顯得盛氣凌人。豫讓投靠到智伯門下時,本以為也會遭受冷落,卻不料智伯與他一見如故,對他十分欣賞。 智伯分外的賞識和尊重,讓心灰意冷的豫讓十分感動。他覺得自己終于找到了能夠盡忠之人,下決心要為智伯出生入死。 當時,智伯擔任晉國的正卿執掌大權,帶領晉軍南征北戰建立軍功后,就生出滅掉韓氏、趙氏、魏氏三家而獨吞晉國的野心。這就使得智伯不斷地對那三大家族勢力發起攻擊,這三大家族也不斷還擊智伯。 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聯手消滅了智氏家族,智伯被趙氏家族的領袖趙襄子擒住后殺害了。隨后,三家勢力瓜分了智伯的領地。 智伯被殺后,豫讓只得逃進了山里。他在山中聽說殺害智伯的人是趙襄子,而且趙襄子不僅殺了智伯,還把智伯的頭骨涂上漆,制成了飲酒用的器具。這使得豫讓無比悲憤,他想起智伯生前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不禁感慨道:“好男兒會為賞識自己的人而赴湯蹈火,好女子會為愛慕自己的人而梳妝打扮。智伯既是我的知己,又對我那么好,我就該為智伯報仇,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只有那樣我才無愧于他的亡靈!” 豫讓決定殺了趙襄子為智伯報仇。他改姓埋名,偽裝成受刑之人,混入趙襄子的宮中服勞役。 豫讓在身上藏著匕首,他一邊在趙襄子的宮中隨著其他人勞作,一邊等待接近趙襄子的時機。 有一天,豫讓正在修整宮中的廁所,正好遇到趙襄子想如廁。 趙襄子一見豫讓,就覺得這個人的眼神不對勁。他叫人擒住了豫讓,搜出豫讓衣服里藏著的匕首。趙襄子的手下審訊豫讓,豫讓視死如歸地說:“我死也要為智伯報仇!” 侍衛們要殺掉豫讓,趙襄子阻止說:“智伯死后沒有繼承人,他的門客們早已經四散逃離,只有這個門客仍想著替主人報仇,可見他是個義士。這種賢人不該殺,我以后多加小心,避開他就是了!” 趙襄子因豫讓重情重義,而放走了豫讓。 可豫讓仍舊不改為智伯報仇的決心。他為了讓趙襄子認不出自己,就想盡辦法改變自己的容貌和聲音。他把漆涂抹在身上、臉上,使皮膚潰爛,容貌變得丑陋不堪;吞下燃著的木炭使自己的聲音變得嘶啞。經過一番改變后,豫讓開始沿街乞討。一次,在路上遇見自己的妻子,她居然都沒能認出豫讓。 豫讓覺得自己的這一做法十分奏效,既然連妻子都認不出自己,趙襄子應該也認不出他了。他就繼續四處打探游走,等待時機,準備再次行刺趙襄子。 有一天,豫讓在路上遇見他過去的朋友。朋友終于辨認出豫讓,見豫讓成了這副模樣,朋友流著淚說:“以您的才能,如果去投靠趙襄子,他一定也會重用您。到那時,您能輕易地接近他,殺他不是輕而易舉嗎?您何苦把自己摧殘成這樣呢?您用殘忍的辦法改變容貌和聲音,讓自己吃了那么多苦,又是何必呢?” 豫讓說:“如果我投靠到趙襄子的門下,受到他的恩惠,卻又去殺他,那我豈不是不忠?我之所以選擇這樣做,就是要使后世那些懷著異心去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我寧肯選擇更為艱難的復仇之路,也不愿意做出那種違背忠義的事來!” 不久后,趙襄子出游。豫讓打探到消息,就潛伏在趙襄子途經的橋下,準備行刺,卻因形跡可疑而使趙襄子的馬受驚,又被趙襄子的手下抓住了。 趙襄子說:“這一定又是豫讓。” 經過盤問,這面目全非、聲音嘶啞的人果真是豫讓。 趙襄子開始質問豫讓道:“您不是也曾經投靠于范氏、中行氏的門下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可您為什么不替他們報仇,卻一定要為智伯報仇呢?” 豫讓說:“我的確曾投靠過范氏、中行氏,但他們都只把我當作一般人那樣看待,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樣回報他們。而智伯,他把我當國士一樣敬重,當知己一樣信任,所以我就要像國士和知己那樣去報答他。” 趙襄子被豫讓的忠誠和執著感動,他流著淚說:“豫讓先生,您為智伯報仇的決心和行動已經成就了您忠義的美名。而我屢次寬恕您,也算仁至義盡,我們該為此事做個了結了。雖然我被您所感動,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放過行刺我的人。” 趙襄子說完,他的手下就把豫讓包圍住了。 豫讓并不驚慌,他對趙襄子說:“以前我行刺您,您卻寬恕了我,所以天下人都稱贊您的賢明。今天我本該束手就擒,但我的心中卻充滿遺憾。我雖行刺您,但幾次都還未向您出劍,就被您抓住了。今天,哪怕我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幾劍,也算我為智伯報仇的事付諸了行動。那樣,我也會死而無憾了!” 趙襄子覺得豫讓的確是少有的俠義忠誠的壯士,為了成全他報仇的心愿,趙襄子就派人將自己的衣服拿給了豫讓。 豫讓拔出劍,幾度躍起,拼盡力氣刺向趙襄子的衣服,他一邊刺,一邊喊道:“我終于可以于九泉之下瞑目了,我總算報答智伯對我的恩德了!” 豫讓說完,揮劍自殺。 成語小提示 豫讓留下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通‘悅’)己者容”的句子成為千古名句,至今仍被人們引用。
秦漢風云-中國成語故事《史記.列傳》 作者簡介
周玉潔,湖北房縣人,湖北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已發表文學作品上百萬字。作品曾入選《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8年兒童文學》《2013年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精選集:美文卷》《2015中國年度兒童文學》《2016中國年度兒童文學》等。散文作品曾多次出現在全國多個省份的高考模擬試卷和高中語文期中、期末考試卷的閱讀分析題中;還作為課外閱讀教輔資料,在多省語文教學中廣泛應用。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