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七聲 本書特色
“這部小說,是關于生活的七宗。有些人的人生,已是水落石出的結局。經年的快與痛,此時此刻,已成一波微瀾。”
看過葛亮小說《北鳶》的讀者,一定對這部小說的開頭也是楔子的部分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兩個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老人,*后坐在一個叫“夏場”的廣場上放風箏。
一位坐在輪椅上,和自己的老伴絮絮地閑話家常;另一位杵著手,充滿溫情地看著自己相攜相伴將近五十年的太太。他們同時將手中的風箏線越放越長……
《北鳶》中的主人公文笙和仁楨經過了長久的相識相認相知相愛的過程,在他們的后半生又發生了什么,在他們經歷了時代的跌宕之后,終于塵埃落定,回到安穩踏實的生活后,又是一番怎樣的景況,在這部叫作《七聲》的小說中,這些關心他們命運的讀者會尋找到答案。
他們相濡以沫,他們不離不棄,走向了他們的故事極為溫暖而豐盈的歸宿。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對老人動人而傳奇的經歷,大半個世紀的琴瑟龢同,開啟了他們的孫輩,一個叫作毛果的少年的成長。
七聲 內容簡介
1、 葛亮“人間煙火”系列,蕓蕓眾生的時代回響。
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經歷者,同時也是諦視者。我們都在觀照他人的人生風景的過程中不斷地成長,也走向成熟。
“人間煙火”這四個字,從某種意義而言,代表了一個時代中zui平樸和日常的氛圍,這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非常樸素簡單,甚至于微小的人與事,如同涓涓細流,不斷匯聚,共同構成這個時代真正的聲響。
2、 每個作家都會為自己的成長寫一部分小說,《七聲》與《戲年》即是葛亮的成長經歷。
“一均之中,間有七聲”是“人間煙火”系列的創作主題。斯文特拉說每一個作家都必須為自己的成長寫一部小說。《七聲》與《戲年》,正是從作者自己的成長經歷出發,給予讀者的一份回饋。這是一個人的聲音,同時也是一群人的聲音,在這聲音的脈絡里你能體會到,這是我們共同的休戚與共的經歷。每個人的聲音雖然細隱,卻與大時代的跫音同奏。一則則平凡又跌宕的人生故事,交疊出流淌于坊間的動人旋律。
3、《北鳶》主人公的命運的留白,在《七聲》中塵埃落定。
《北鳶》中的主人公文笙和仁楨,后半生的故事在《七聲》中有了完整結局,同時也引出了他們的孫輩毛果。毛果是*代獨生子女的代表人物,作為這個系列的主人公,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成長軌跡,同樣打上了時間的烙印。毛果和他人生中經歷的所有人一樣,認真結實地活著,從來沒有喪失對生活的熱情與夢想。盡管這些夢想可能破碎,在追尋過程中也充滿了挫敗與障礙,但他們的堅持與不放棄,他們在其間經歷的苦痛與喜樂,zui終匯成這個時代的強大和音。
4、 悲天憫人的寫作風格,日常溫暖的民間書寫。
作家葛亮雖然年輕,卻有顆悲天憫人的“老靈魂”。故鄉南京的文化浸潤,讓他不知不覺更熱愛“民間”的聲響。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廳一堂,一花一木,一茶一碗,皆為傳說。他的文字,充滿良善與溫暖,帶來寧靜會心的閱讀體驗。在這快馬揚鞭的滾滾紅塵中,體會民間風情所傳達出的溫柔與幸福。
七聲 目錄
自序/VII
琴瑟/1
洪才/19
泥人尹/55
阿霞/89
安的故事/131
英珠/165
威廉/193
代跋/237
附錄/271
七聲 作者簡介
葛亮
原籍南京,現居香港,在高校擔任教席。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文學作品出版于兩岸三地,著有小說《北鳶》《朱雀》《七聲》《戲年》《謎鴉》《浣熊》,文化隨筆《繪色》《小山河》等。部分作品譯為英、法、俄、日、韓等國文字。
長篇小說《朱雀》獲選“亞洲周刊華文十大小說”,2016年以新作《北鳶》再獲此榮譽,并斬獲各項大獎。包括2016年度“中國好書”
、2016年“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大獎、2016年度當代五佳長篇小說、2016年度中版十大中文好書等。作者獲頒《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度中國人物”。
曾獲首屆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臺灣聯合文學小說獎首獎、臺灣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當代小說家書系”、“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8、2009、2015中國小說排行榜”
、“2015年度誠品中文選書”。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