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財政與金融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345510
- 條形碼:9787111345510 ; 978-7-111-3455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財政與金融 內容簡介
《財政與金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以項目解讀的形式展開,致力于闡述財政與金融的一些基本問題。 《財政與金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的整體設計以財政、金融政策與宏觀調控的關系為主線,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為主導,以引導學生了解與讀懂相關的財政、金融政策從而達到很好地指導學習與工作為目標。 《財政與金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共10章,第1~5章以“財政是一個分配的范疇”概念理解為切入口,分別闡述財政基礎知識、財政收入、財政支出、政府債務以及政府預算等相關內容;第6~9章以“金融是貨幣資金的融通”概念理解為切入口,分別闡述金融基礎知識、商業銀行業務、貨幣供求以及金融市場等相關內容;第10章以財政、金融政策與宏觀調控的關系為中心,對財政、金融政策在政府宏觀調控中的運用進行了有效的分析。 《財政與金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內容新穎、深入淺出,語言樸實、案例生動。 《財政與金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可作為高等職業院校、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高校、本科院校舉辦的二級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民辦高校財經管理類專業學生的教學用書,同時可供五年制高職、中職學生使用,也可作為從事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參考讀物以及尋常百姓的財政、金融知識普及讀物。
財政與金融 目錄
第1章 財政概述
1.1 什么是財政
1.2 公共財政和公共產品
1.3 財政職能分析
1.4 本章小結
1.5 課堂延伸思考
第2章 解讀財政收入
2.1 財政收入現狀分析
2.2 稅收及稅收效應
2.3 國有資產收入
2.4 本章小結
2.5 課堂延伸思考
第3章 解讀財政支出
3.1 財政支出現狀分析
3.2 購買性支出
3-3轉移性支出
3.4 財政支出管理
3.5 本章小結
3.6 課堂延伸思考
第4章 解讀政府債務
4.1 政府為什么借債..
4.2 國債的運行過程與國債規模
4.3 學會國債投資
4.4 本章小結
4.5 課堂延伸思考
第5章 解讀政府預算
5.1 認識政府預算
5.2 預算外資金
5_3預算管理體制
5.4 我國2010年政府預算解讀
5.5 本章小結
5.6 課堂延伸思考
第6章 金融概述.
6.1 認識金融
6.2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6.3 走進信用世界
6.4.利息和利息率
6.5 金融機構體系
6.6 本章小結
6.7 課堂延伸思考
第7章 解讀商業銀行業務
7.1 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
7.2 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
7.3 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7.4 本章小結
7.5 課堂延伸思考
第8章 解讀貨幣供求
8.1 貨幣流通
8.2 貨幣供給過程分析
8.3 貨幣需求分析
8.4 解讀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8.5 本章小結
8.6 課堂延伸思考
第9章 解讀金融市場
9.1 認識金融市場
9.2 金融市場結構分析
9.3 本章小結
9.4.課堂延伸思考
第10章 財政、金融政策與宏觀調控
10.1 宏觀調控概述
10.2 財政政策
10.3 貨幣政策
10.4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10.5 本章小結
10.6 課堂延伸思考
參考文獻
財政與金融 節選
《財政與金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1.財政產生和發展的歷史 財政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即剩余產品的出現和國家的產生。其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是財政產生的物質條件,而國家的產生則是財政產生的政治條件。 原始社會初期,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沒有剩余產品,也沒有私有制,其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原始公有制。人們共同勞動,產品平均分配給每個勞動者,人們共同分享勞動成果。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水平有較大的提高,發生了兩次社會大分工——首先是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其次是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此時勞動成果除分配給氏族成員消費外還有多余,出現了剩余產品。氏族間產品的交換已成為必然,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商業從其他產業中分離出來,慢慢地私有觀念開始產生,出現了私有制。私有制的產生與發展,將人類社會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早產生的是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奴隸主階級為鞏固其統治地位,建立符合其要求的秩序,就建立了一套暴力機構——軍隊、警察、監獄和官吏等。這樣,國家產生了——“國家無非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e。由于國家本身并不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為維持其運行,又必須消耗一定規模的消費資料,因此國家便不得不依靠它的政治權力,強制地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會產品來滿足這些需要,“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利,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隨著文明時代的向前進展,甚至捐稅也不夠了,國家就發行期票、借債,即發行公債。”@這種以國家為主體進行的,具有強制性、無償性的分配手段就是財政。而*早產生的財政范疇是捐稅,它是以國家的政治權力為依靠對社會產品進行強制性占有的征收工具,是國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 如果說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財政只是對國家運行所需資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財政支出的范圍僅限于滿足國家政治職能所需的國防、司法、公共工程、公共機關等方面的支出,那么資本主義后期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大蕭條以后,財政的范疇從傳統的稅收、支出、公債、預算,延伸到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尤其是政府政策對總體經濟活動(如失業率、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等)水平的影響,促進經濟穩定的財政政策引入了財政職能的研究范圍。20世紀50年代,馬斯格雷夫政府三大職能——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和經濟穩定職能的提出,標志著現代公共財政理論的框架基本形成。公共財政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財政模式”。 ……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