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機械零件可回收性技術評價理論與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34897
- 條形碼:9787030534897 ; 978-7-03-053489-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機械零件可回收性技術評價理論與應用 本書特色
回收的機械零部件作為毛坯進入再制造環節的前期是其必須具有足夠的剩余強度和剩余壽命,報廢機械零部件的剩余強度和剩余壽命評價是再制造工程的核心技術。作者在長期從事基于強度特征的機械零部件輕量化設計、疲勞強度理論研究和報廢汽車零部件可回收性技術評價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報廢機械零部件可回收性--剩余強度和剩余壽命的技術評價理論和工程應用。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對報廢機械零部件可回收技術評價進行了明確分類,提出了基于磨損、腐蝕等的靜態和動態表面質量評價理論和技術,提出了基于強度變化特征的可回收零部件的剩余強度和剩余壽命評價理論和技術,并轎車等速萬向傳動軸和工程機械液壓油缸為例進行了具體評價。
機械零件可回收性技術評價理論與應用 內容簡介
回收的機械零部件作為毛坯進入再制造環節的前期是其必須具有足夠的剩余強度和剩余壽命,報廢機械零部件的剩余強度和剩余壽命評價是再制造工程的核心技術。作者在長期從事基于強度特征的機械零部件輕量化設計、疲勞強度理論研究和報廢汽車零部件可回收性技術評價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報廢機械零部件可回收性--剩余強度和剩余壽命的技術評價理論和工程應用。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對報廢機械零部件可回收技術評價進行了明確分類,提出了基于磨損、腐蝕等的靜態和動態表面質量評價理論和技術,提出了基于強度變化特征的可回收零部件的剩余強度和剩余壽命評價理論和技術,并轎車等速萬向傳動軸和工程機械液壓油缸為例進行了具體評價。
機械零件可回收性技術評價理論與應用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回收再制造 1
1.1 概述 1
1.1.1 回收再制造的內涵 1
1.1.2 回收再制造的作用 3
1.1.3 回收再制造的前提 5
1.2 回收再制造技術 5
1.2.1 可回收性評價技術 5
1.2.2 再制造產品修復技術 6
1.2.3 再制造產品試驗與評價技術 7
1.2.4 再制造產品安全服役技術 7
1.2.5 再制造與其他制造技術 8
1.3 回收再制造的國內外現狀 9
1.3.1 政策和項目方面 9
1.3.2 技術方面 14
1.3.3 經濟和社會效益方面 17
參考文獻 19
第2章 機械零件的回收與評價 24
2.1 零件的失效、拆卸和清洗 24
2.1.1 零件失效的分類 24
2.1.2 零件失效的原因 26
2.1.3 回收零件的拆卸與清洗 26
2.2 回收零件的質量檢測和評價 29
2.2.1 質量檢測和評價的概念 29
2.2.2 質量檢測和評價的方法 30
2.3 回收零件評價內涵 34
2.3.1 質量評價 35
2.3.2 環境評價 37
2.3.3 經濟評價 39
2.4 回收零件的評價流程 41
參考文獻 43
第3章 基于表面質量的可回收性評價 46
3.1 摩擦磨損退化規律 46
3.1.1 摩擦 47
3.1.2 磨損 48
3.2 表面質量退化評價 50
3.2.1 靜態表面質量評價 50
3.2.2 動態表面質量評價 52
參考文獻 53
第4章 零件的疲勞強度特性預測 55
4.1 概述 55
4.2 零件疲勞強度的影響因素 56
4.2.1 尺寸影響 56
4.2.2 加工影響 58
4.2.3 熱處理影響 58
4.2.4 強化工藝 59
4.2.5 殘余應力 60
4.3 實際零件的疲勞特性變化 66
4.3.1 S-N曲線 66
4.3.2 裂紋萌生區域 72
4.3.3 基于殘余應力的疲勞強度預測 73
4.4 工程應用 80
4.4.1 零件的裂紋萌生區域設計 80
4.4.2 零件的熱處理強化工藝要求的制定 85
參考文獻 89
第5章 內在質量評價的理論基礎 92
5.1 疲勞損傷現象 92
5.1.1 損傷的物理本質 93
5.1.2 損傷力學表示 95
5.1.3 一維損傷計算 100
5.2 疲勞中的強化現象 105
5.2.1 小載荷強化 105
5.2.2 小載荷強化機理 115
5.2.3 過載強化 126
5.3 基于動態強度演化的熱力學過程 130
5.3.1 強化的熱力學過程 130
5.3.2 疲勞損傷模型與分析 131
5.4 基于動態強度特征的疲勞累積損傷 133
5.4.1 現有疲勞累積損傷理論 133
5.4.2 載荷強化模型 138
5.4.3 動態強化演化過程 139
5.4.4 基于強度特征的疲勞累積損傷 143
5.5 基于載荷強化損傷的工程應用 149
參考文獻 151
第6章 內在質量退化的*佳表征參數 157
6.1 概述 157
6.2 剩余強度和剩余壽命的變化特征 159
6.2.1 剩余強度和剩余壽命 159
6.2.2 恒幅載荷下的剩余強度變化 160
6.2.3 變幅載荷下的剩余強度變化 162
6.2.4 剩余強度的分布特征 162
6.2.5 剩余強度和剩余壽命的關系 164
6.3 機械零件疲勞過程機械特性變化規律 165
6.3.1 簡介 165
6.3.2 疲勞過程中的頻率變化 166
6.3.3 疲勞過程中的硬度變化 173
6.3.4 疲勞過程中的剛度變化 178
6.3.5 內在質量退化的*佳表征參數 182
參考文獻 184
第7章 內在質量的評價方法和流程 187
7.1 評價方法 187
7.2 評價流程 189
7.2.1 根據載荷歷程評價 191
7.2.2 根據機械特性評價 194
7.2.3 綜合評價模型 197
7.2.4 無限壽命設計下的回收評價流程 197
參考文獻 200
第8章 缸體和活塞桿可回收性評價 201
8.1 概述 201
8.2 研究對象 206
8.3 強度富余估算 207
8.3.1 缸體極限應力計算 207
8.3.2 活塞桿極限應力計算 208
8.3.3 活塞桿失穩計算 209
8.3.4 缸體材料強度試驗 210
8.3.5 活塞桿材料強度試驗 214
8.3.6 強度富余量估算 218
8.3.7 仿真校對 218
8.4 回收評價過程 221
8.4.1 表面質量評價 222
8.4.2 內在質量評價 224
8.5 回收評價結論 227
參考文獻 228
第9章 等速萬向傳動軸的回收評價 230
9.1 研究對象 230
9.2 強度富余估算 232
9.2.1 關鍵零件的應力分析 232
9.2.2 強度試驗 233
9.2.3 強度富余量估算 234
9.3 回收評價過程 234
9.3.1 拆解、清洗 235
9.3.2 表面質量評價 235
9.3.3 內在質量評價 244
9.4 回收評價的試驗驗證 247
9.5 評價結果 250
9.5.1 AC型等速萬向節 250
9.5.2 VL型等速萬向節 251
9.5.3 中間軸 251
參考文獻 251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