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燕遼造山帶中生代構造格架新認識-由復向斜相疊加所形成的背形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34828
- 條形碼:9787030534828 ; 978-7-03-053482-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燕遼造山帶中生代構造格架新認識-由復向斜相疊加所形成的背形 本書特色
本書從燕遼造山帶的發展歷史出發,認為燕遼造山帶在華力西期形成了統一的構造環境,早印支期形成了東西向向斜,內蒙古地軸是向斜的北翼,燕山沉降帶是向斜的南翼,內蒙古地軸南緣斷裂是燕遼向斜的軸部縱斷裂。并且發育了東西向的縱斷裂,南北向的橫斷裂和北東向及北西向的共軛斷裂。
燕遼造山帶中生代構造格架新認識-由復向斜相疊加所形成的背形 內容簡介
林曉輝、于華、周小希、鄭錦娜編著的《燕遼造山帶中生代構造格架新認識——由復向斜相疊加所形成的背形》從地層分布特征及構造運動產生的*基本構造形態是褶皺和斷裂出發,并從地質發展史的角度,論述了燕遼造山帶從晚古生代開始,原內蒙古地軸和燕山沉降帶就處于統一環境下向下彎曲,深部發育了斷裂而成為了巖漿侵入的通道。三疊紀形成了一個東西向向斜及其配套東西向縱斷裂、南北向橫張斷裂和北西、北東向共軛斷裂。早中侏羅世形成了由三個背斜和兩個向斜組成的復向斜,并發育裂隙盆地及其充填物和內蒙古地軸。晚侏羅世,受北東向構造的影響而形成了具Ramsay褶皺**類干涉樣式的第二種干涉圖型的區域構造格局。白堊紀開始,該構造格局遭到破壞。新生代。燕遼造山帶從華北平原中分裂出來并拼貼到興蒙造山帶上。同時,本書還利用背斜或向斜的斷裂排列特征來解釋燕遼造山帶斷裂的出露狀態、對沖現象、力學性質及其與巖漿活動的關系。本書對從事與燕山、遼西地區有關的科學研究、教學和生產人員都有參考價值。
燕遼造山帶中生代構造格架新認識-由復向斜相疊加所形成的背形 目錄
前言
緒論 1
參考文獻 8
第1章 區域地質簡介 14
1.1 基底 14
1.2 蓋層 17
1.3 巖漿活動 20
參考文獻 22
第2章 構造的序幕 24
2.1 地層 24
2.2 構造 28
2.3 巖漿活動 30
參考文獻 32
第3章 向斜階段 36
3.1 地層 36
3.2 印支運動 38
3.3 向斜的形成 40
3.4 向斜及斷裂的形成機制 48
3.5 向斜被填平 49
3.6 巖漿活動 50
參考文獻 52
第4章 復向斜階段 55
4.1 地層 55
4.2 印支運動第二幕 59
4.3 向斜向復向斜發展 61
4.4 斷裂 66
4.5 復向斜的消亡 73
4.6 巖漿活動 74
參考文獻 75
第5章 背形構造階段 81
5.1 地層 81
5.2 燕山運動**幕 82
5.3 秦皇島背形的形成 84
5.4 燕山地區的構造形跡 96
5.5 遼西地區的構造形跡 109
5.6 土城子組與褶皺干涉樣式的關系 115
5.7 巖漿活動 116
參考文獻 117
第6章 背形被破壞階段 124
6.1 地層 124
6.2 燕山運動第二幕 128
6.3 背形構造 129
6.4 燕山地區的構造特征 135
6.5 遼西地區的構造形跡 143
6.6 巖漿活動 153
參考文獻 154
第7章 進一步被破壞 160
7.1 地層 160
7.2 喜馬拉雅運動 162
7.3 燕山地區 163
7.4 遼西地區 166
7.5 巖漿活動 166
參考文獻 167
附圖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