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圖解道德經(全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64258
- 條形碼:9787511364258 ; 978-7-5113-6425-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解道德經(全彩) 本書特色
-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2. 書中配有大量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合,聲情并茂。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圖解道德經(全彩) 內容簡介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名李耳,春秋時期楚國人,曾擔任東周王室的柱下史。相傳,東周末年,老子歸隱,在途經函谷關時,遇到了守關的長官尹喜。尹喜向老子問道,老子遂留下這五千余字的《道德經》。該書原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后改為上篇《道經》,下篇《德經》。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2. 書中配有大量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合,聲情并茂。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圖解道德經(全彩) 目錄
圖解道德經(全彩) 節選
道經 ◎**章?眾妙之門◎ 【原文】 道可道a,非常道b;名可名,非常名c。無,名天地之始d;有,名萬物之母e。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f。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g。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a道:構成宇宙的實體與動力。b道:用語言表達出來。c常:恒久不變。d名:這里指道的名稱,文化思想。e名:用語言表達出來。f徼():通“竅”,蹤跡的意思。g玄:幽昧深遠。 【譯文】 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從“無”中觀察天地的奧妙;常從“有”中尋找萬物的蹤跡。有和無,只不過是同一來源的不同名稱罷了。有和無都是幽昧深遠的,它們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解析】 這是《道德經》的**章。本章開篇名義:“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內涵。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老子是**個把道作為一種哲學范疇提出和加以闡釋、論證的思想家。道作為老子哲學的核心,貫穿其思想體系始終。關于對老子道的認識和詮釋,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認為,道是精神性的本體,是脫離物質實體而獨自存在的*高原理,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客觀唯心主義。有的則認為,道是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唯物主義。一般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萬物運行的規律。陳鼓應在其《老子注譯及評介》一書中引用楊興順的觀點,將道的基本特點歸結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則,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二、道永遠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質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是無限的。三、道是萬物的本質,它通過自己的屬性(德)而顯現。沒有萬物,道就不存在。四、作為本質來說,道是世界的物質基礎“氣”及其變化的自然法則的統一。五、道是物質世界中不可破滅的必然性,萬物都從屬于道的法則。道摧毀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六、道的基本法則是:萬物與一切現象,處于經常的運動與變化中,在變化的過程中,萬物與一切現象都轉化為自身的對立物。七、萬物與一切現象,都處于相互聯系的狀態中,這種聯系通過統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們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邏輯思維中,它是可以認識的。由是觀之,道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當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萬事萬物中發揮著自身的作用,貫穿萬物生成、生長、發展、消亡的始終,作為一種自然規律客觀地存在著。 一提起道,我們不免會在頭腦中想象它的模樣,然而我們的想象往往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觀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是客觀存在,但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正所謂“大道無形”。我們憑主觀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樣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稱得上名。“名”這個概念也是不能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形容的,語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道,只能與道背道而馳。既不能用語言又不能用文字來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認識道呢?鑒于語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通過抽象的概念,即“無”和“有”這兩個名來一窺道的真正面目。所謂“無”,是指天地還沒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狀態,說明天地是從無中生出來的。所謂“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種正在孕育萬物的狀態,是萬物的生母,即萬物是從“有”中孕育生產出來的。 所以我們可以將道理解為一種無的狀態,一種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無,卻可以生出天地萬物。正因如此,我們可以采取無的態度去體認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無,我們要想體認大道,就必須拋卻所有的雜念,將自己回復到毫無思想意識的嬰兒時期,達到一種完全虛無的境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悟到道的奧妙和玄機。無和有是我們必須把握的兩個概念,它們是打開“眾妙之門”的鑰匙,只有通過它們,我們才能領悟道的實質。 所謂“常無”,就是一種永恒的無,或叫“大無”;與此相對應,“常有”就是一種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忘卻自我一切的常無,體悟到天地初生時的“妙”;通過這種包容萬物的常有,觀察到萬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漢字的組字法,可以拆分為“少”和“女”,少女不但處于妙齡,而且是純真、純潔的象征,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義為邊界,這里引申為開端、端倪的意思。在這里,不論是常無還是常有,都只是對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狀態的描述,還停留在概念這一層面上,都是名。常無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們都是由大道生出來的,都是對大道的發展和變化,統稱為“玄”。玄意為深奧而不可理解、不可測知。“大道無形”,變化多端,變化來變化去,就構成了天地萬物的“眾妙”,即老子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回過頭來看原文,我們不難發現,文中著重講了這樣幾個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無和有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這些概念統稱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話“名可名,非常名”來說,這些概念并沒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內涵,這是因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語和文字都無法揭示出道的真義。我們學習和研究這些概念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們可以作為理解道的橋梁。 從政之道 ◎隨道而行——孔子向老子問禮◎ 老子在這一章開宗明義,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觀點,認為可觀、可見、可言的事物都不能長久,而只有不可觀、不可見、不可言的事物才能夠永恒,才能夠真正稱得上是“道”。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故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孔子“問禮于老子”,是中國古代的一段佳話,這兩位中國歷史上*著名、*圣哲的思想家的對話,對古代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據傳孔子曾五度向老子問禮,而確鑿可信的有兩次。 **次是在魯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點在周都洛邑(今洛陽)。魯人南宮敬叔跟隨孔子前往周都洛邑,魯昭公給他們一輛車、兩匹馬,還有一名童仆同行,一齊前往洛邑學習周禮。孔子在洛邑見到了老子。 此時,老子在周朝擔任“守藏室之官”,對周禮非常精通。孔子向老子請教了很多問題,例如出喪的時候遇上日食怎么辦,小孩子死了該葬到近處還是遠處,國家有喪事的時候不避戰爭對不對,等等。老子根據事實和情理,給孔子作了明確的解答。老子也十分欣賞孔子,認為他是一個虛心求知的人。 孔子在洛陽住了幾天,要離開了。臨行前,老子又對孔子說:“我聽說富貴之人用財物送人,品德高尚之人用言辭送人。我不是富貴的人,只能盜用品德高尚之人的名號,用言辭為您送行。”老子說:“聰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脅,那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博學善辯、見識廣博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罪惡的緣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記掛著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在這里,老子告訴孔子剛而易折、忘身而身存的道理。 不久,孔子從洛邑返回魯國,投到他門下的弟子也逐漸增多了。這是有信史記載的孔子**次向老子問禮。 孔子第二次向老子問禮的事跡載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邑去見老子,就有關禮的問題向老子請教。老子說:“你所講的這些都是前人先輩流傳下來的,這些人與他們的骨頭早都已經腐朽了,只有他們說過的話還在流傳。而且君子有機會的時候就要一展宏圖,生不逢時就要像蓬草一般隨風旋轉。我聽說,精明的商人將珍寶深藏起來而不露聲色,君子有高深的道德,而外貌卻看起來好像很愚笨的樣子。去掉你的驕傲之氣和各種欲念,以及各種不切實際的想法,這些都不利于你的身心發展。我所能告誡你的,只有這些而已。” 孔子對老子有很高的評價。他說:“鳥,我知道它們善飛;魚,我知道它們善游;獸,我知道它們善于奔走。對于鳥,可以用箭射它;對于魚,可以用網捕捉;對于獸,可以用陷阱擒獲。至于天上的龍,我不知道龍的形狀,也不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飛上天的。我今天看見了老子,就像見到了龍一樣啊!” 處世之道 ◎有無玄妙——諸子各家的“名實之辯”◎ 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認為可以講得出自己的具體特征的,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這揭示了本體與現象、語言(名)和世界(實)之間的差別。先秦時代的諸子曾對名與實的關系展開了一場著名的“名實之辯”。 先秦時代的名實之辯,指的是當時對于語言和世界的關系之爭。在這場爭論中頗有論述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 儒家的觀點認為,所謂的語言符號系統就是“名分”,所謂的“世界”就是上下有別、貴賤有差的社會秩序。所謂“正名”,就是通過語言來調和現實世界的矛盾,為社會提供規范,使之納入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等級秩序中。孔子是這方面觀點的代表人物,曾明確提出過“正名”的主張。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提出了“制名以指實”的主張,將名區分為大共名、大別名和小別名,分析了“名實亂”的表現,對名實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論述。 儒家關心的是社會,看重的是父子、君臣之間的天經地義的關系。“實”無論發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變化,“名”的秩序也不能亂了章法,否則就會導致天下大亂。 道家的觀點是:“世界”既不是現實的社會秩序,也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客觀實際,而是超越經驗的“道”和“無限”。世界本是混沌的,而語言使其變得清晰;世界本是黑暗的,而語言使其變得光明。語言讓世界變得可以言說,可以把握。可是,在讓世界變得清晰和光明的同時,語言還無法表現出世界的無限和豐富。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提出了“名可名,非常名”的論述,可以說是道家的代表觀點。莊子進而主張“大道不稱”,但又認為“名者,實之賓也”,肯定實對名的決定作用。 墨家則主張堅持經驗主義,強調“聞之見之”、“取實與名”。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現實的世界是基礎,語言符號不過是現實世界的反映。現實的情況發生了變化,語言符號自然要發生變化。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張“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著眼于對事物本身的把握。后期墨家將概念區分為達名、類名、私名,認為它們所反映的實有不同范圍。 名家是先秦百家中頗有影響力的一個學派。他們不探究名、實關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語言的本身上,從而注重語言的概念,不再關注語言所寓含的內容,而是看重語言本身的邏輯技巧。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詭辯論。 這場對名實關系有著不同理解而展開的長期爭論,形成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名辯思潮,由此推動了中國哲學的認識論、辯證法和邏輯學的發展。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