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915136
- 條形碼:9787569915136 ; 978-7-5699-1513-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本書特色
本書緊緊圍繞“人生”這個主題,精選汪曾祺非常有“人生”意義,非常有“人生”味道的文章,重新整合成集,讓讀者在領略汪曾祺“大味至淡”的文學之美的同時,還能得到人生的感悟。
沈從文、賈平凹、王安憶、鐵凝、梁文道、鸚鵡史航、張佳瑋、桑格格、曉雪、沈星等各界名人都非常推崇汪曾祺的文字,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周刊、三聯生活周刊、看歷史、十點讀書、新浪讀書等各類型媒體也非常推崇汪曾祺的文字,并常常發布他的名言或文章……汪曾祺正在越來越成為一個文化熱點,越來越得到各個階層的人所喜愛。著名作家蘇北說“喜歡汪曾祺是一件快樂而高雅的事”。
汪曾祺的作品銷量也在年年攀升,各個出版單位也在紛紛出版汪曾祺的各類型作品集,他的作品熱銷是文學的好事,更是我們人生的好事。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內容簡介
平淡是心靈的單純與寧靜。 汪曾祺說,他的生活本來就是淡的,所寫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生活經歷,都是自己的親身感受,“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們,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現他們。這結果就是淡。” 這種淡,就是真,這種淡,也很濃。 本書中講述了汪曾祺的個人經歷,從小學到西南聯大,從父母兄弟到西南聯大的老師同學,以及作家朋友和道士和尚等各色人等。他并非特別直白地把道理告訴你,而是把人和事的“真”自己透出來,讓道理自然顯現出來。 王安憶說汪曾祺“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這種“天真”就是梁文道所說的“大味至淡”,就是*濃的人生滋味。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前言
汪曾祺寫給自己的詩——
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
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
或時有佳興,伸紙畫芳春。
草花隨目見,魚鳥略似真。
唯求俗可耐,寧計故為新。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君若亦喜歡,攜歸盡一樽。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目錄
七十抒懷
自報家門
我的父親
我的母親
多年父子成兄弟
大蓮姐姐
師恩母愛——懷念王文英老師
我的小學
我的初中
舊病雜憶
七載云煙
第二部分:心閑如靜水,無事亦匆匆
美國短簡
野鴨子是候鳥嗎?——美國家書
生機
牌坊——故鄉雜憶
午門憶舊
沙嶺子
釣魚臺
露筋曉月
第三部分: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多好的知識分子啊
西南聯大中文系
地質系同學
跑警報
新校舍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聞一多先生上課
金岳霖先生
唐立廠先生
第四部分:難得*是得從容
難得*是得從容
談幽默
早茶筆記(三則)
齊白石的童心
道士二題
和尚
一輩古人
二愣子
傻子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節選
七十抒懷 六十歲生日,我曾經寫過一首詩: 凍云欲濕上元燈, 漠漠春陰柳未青。 行過玉淵潭畔路, 去年殘葉太分明。 這不是“自壽”,也沒有“書懷”,“即事”而已。六十歲生日那天一早,我按慣例到所居近處的玉淵潭逼了一個彎,所寫是即日所見。為什么提到上元燈?因為我的生日是舊歷的正月十五。據說我是日落酉時誕生,那么正是要“上燈”的時候。沾了元宵節的光,我的生日總不會忘記。但是小時不做生日,到了那天,我總是鼓搗一個很大的、下面安四個轱轆的兔子燈,晚上牽了自制的兔子燈,里面插了蠟燭,在家里廳堂過道里到處跑,有時還要牽到相熟的店鋪中去串門。我沒有“今天是我的生日”的意識,只是覺得過“燈節”(我們那里把元宵節叫做“燈節”)很好玩。十九歲離鄉,四方漂泊,過什么生日!后來在北京安家,孩子也大了,家里人對我的生日漸漸重視起來,到了那天,總得“表示”一下。尤其是我的孫女和外孫女,她們對我的生日比別人更為熱心,因為那天可以吃蛋糕。六十歲是個整壽,但我覺得無所謂。詩的后兩句似乎有些感慨,因為這時“文化大革命”過去不久,容易觸景生情,但是究竟有什么感慨,也說不清。那天是陰天,好像要下雪,天氣其實是很舒服的,詩的前兩句隱隱約約有一點喜悅。總之,并不衰瑟,更沒有過一年少一年這樣的頹唐的心情。 一晃,十年過去了,我七十歲了。七十歲生日那天寫了一首《七十書懷出律不改》: 悠悠七十猶耽酒, 唯覺登山步履遲。 書畫蕭蕭余宿墨, 文章淡淡憶兒時。 也寫書評也作序, 不開風氣不為師。 假我十年閑粥飯, 未知留得幾囊詩。 這需要加一點注解。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比以前增高多了。我記得小時候看家里大人和親戚,過了五十,就是“老太爺”了。我祖父六十歲生日,已經被稱為“老壽星”。“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七十歲不算稀奇了。不過七十總是個“坎兒”。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別人對我的稱呼從“老汪”改成了“汪老”。我并無老大之感。但從去年下半年,我一想我再沒有六十幾了,不免有一點緊張。我并不太怕死,但是進入七十,總覺得去日苦多,是無可奈何的事。所幸者,身體還好。去年年底,還上了一趟武夷山。武夷山是低山,但總是山。我一度心肌缺氧,一般不登山。這次到了武夷絕頂仙游,沒有感到心臟有負擔。看來我的身體比前幾年還要好一些,再工作幾年,問題不大。當然,上山比年輕人要慢一些。因此,去年下半年偶爾會有的緊張感消失了。 我的寫字畫畫本是遣興自娛而已,偶爾送一兩件給熟朋友。后來求字求畫者漸多。大概求索者以為這是作家的字畫,不同于書家畫家之作,懸之室中,別有情趣耳,其實,都是不足觀的。我寫字畫畫,不暇研墨,只用墨汁。寫完畫完,也不洗硯盤色碟,連筆也不涮。下次再寫、再畫,加一點墨汁。“宿墨”是記實。今年(一九九○)一月十五日,畫水仙金魚,題了兩句詩: 宜入新春未是春, 殘箋宿墨隔年人。 這幅畫的調子是灰的,一望而知用的是宿墨。用宿墨,只是懶,并非追求一種風格。 有一個文學批評用語我始終不懂是什么意思,叫做“淡化”。淡化主題、淡化人物、淡化情節,當然,*終是淡化政治。“淡化”總是不好的。我是被有些人劃入淡化一類了的。我所不懂的是:淡化,是本來是濃的,不淡的,或應該是不淡的,硬把它化得淡了。我的作品確實是比較淡的,但它本來就是那樣,并沒有經過一個“化”的過程。我想了想,說我淡化,無非是說沒有寫重大題材,沒有寫性格復雜的英雄人物,沒有寫強烈的、富于戲劇性的矛盾沖突。但這是我的生活經歷,我的文化素養,我的氣質所決定的。我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波瀾壯闊的生活,沒有見過叱咤風云的人物,你叫我怎么寫?我寫作,強調真實,大都有過親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寫作。我只能寫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說“世間小兒女”。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們,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現他們。這結果就是淡。但是“你不能改變我”,我就是這樣,誰也不能下命令叫我照另外一種樣子去寫。我想照你說的那樣去寫,也辦不到。除非把我回一次爐,重新生活一次。我已經七十歲了,回爐怕是很難。前年《三月風》雜志發表我一篇隨筆,請丁聰同志畫了我一幅漫畫頭像,編輯部要我自己題幾句話,題了四句詩: 近事模糊遠事真, 雙眸猶幸未全昏。 衰年變法談何易, 唱罷蓮花又一春。 《繡襦記》中《教歌》兩個叫花子唱的“蓮花落”有句“一年春盡又是一年春”,我很喜歡這句唱詞。七十歲了,只能一年又一年,唱幾句蓮花落。 《七十書懷出律不改》,“出律”指詩的第五、六兩句失粘,并因此影響*后兩句平仄也顛倒了。我寫的律詩往往有這種情況,五、六兩句失粘。為什么不改?因為這是我要說的主要兩句話,特別是第六句,所書之懷,也僅此耳。改了,原意即不妥帖。 我是贊成作家寫評論的,也愛看作家所寫的評論。說實在的,我覺得評論家所寫的評論實在有點讓人受不了。結果是作法自斃。寫評論的差事有時會落到我的頭上。我認為評論家*讓人受不了的,是他們總是那樣自信。他們像我寫的小說《雞鴨名家》里的陸長庚一樣,一眼就看出這只鴨是幾斤幾兩,這個作家該打幾分。我覺得寫評論是非常冒險的事:你就能看得那樣準?我沒有這樣的自信。人到一定歲數,就有為人寫序的義務。我近年寫了一些序。去年年底就寫了三篇,真成了寫序專家。寫序也很難,主要是分寸不好掌握,深了不是,淺了不是。像周作人寫序那樣,不著邊際,是個辦法。但是,一、我沒有那樣大的學問;二、絲毫不涉及所序的作品,似乎有欠誠懇。因此,臨筆躊躇,煞費腦筋。好像是法朗士說過:“關于莎士比亞,我所說的只是我自己。”寫書評、寫序,實際上是寫寫書評、寫序的人自己。借題發揮,拿別人來“說事”,當然不太好,但是書評和序里總會流露出本人的觀點,本人的文學主張。我不太希望我的觀點、主張被了解,愿意和任何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自設屏障,拒人千里,把自己藏起來,完全不讓人了解,似也不必。因此,“也寫書評也作序”。 “不開風氣不為師”,是從龔定庵的詩里套出來的。龔定庵的原句是:“但開風氣不為師。”龔定庵的詩貌似謙虛,實很狂傲——龔定庵是謙虛的人嗎?但是龔定庵是有資格說這個話的。他確實是個“開風氣”的。他的帶有濃烈的民主色彩的個性解放思想撼動了一代人,他的宗法公羊家的奇崛矯矢的文體對于當時和后代都起了很大的影響。他的思想不成體系,不立門戶,說是“不為師”倒也是對的。近四五年,有人說我是這個那個流派的始作俑者,這很出乎我的意料。我從來沒有想到提倡什么,我絕無“來吾導乎先路也”的氣魄,我只是“悄沒聲地”自己寫一點東西而已。有一些青年作家受了我的影響,甚至有人有意地學我,這情況我是知道的。我要誠懇地對這些青年作家說:不要這樣。**,不要“學”任何人。第二,不要學我。我希望青年作家在起步的時候寫得新一點,怪一點,朦朧一點,荒誕一點,狂妄一點,不要過早地歸于平淡。三四十歲就寫得很淡,那到我這樣的年齡,怕就什么也沒有了。這個意思,我在幾篇序文中都說到,是真話。 看相的說我能活九十歲,那太長了!不過我沒有嚴重的器質性的病,再對付十年,大概還行。我不愿當什么“離休干部”,活著,就還得做一點事。我希望再出一本散文集,一本短篇小說集,把《聊齋新義》寫完,如有可能,把醞釀已久的長篇歷史小說《漢武帝》寫出來。這樣,就差不多了。 七十書懷,如此而已。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相關資料
豆腐是人類美食藝術的巔峰,那叫大味至淡,同樣,在文學里,也有一種類似豆腐的美學,那就是汪曾祺的文字。
——梁文道
他是洞察秋毫便裝了糊涂,風云激蕩過后回復了平靜,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王安憶
汪曾祺先生的淳樸、自在、溫潤、通透快樂,最后都是從文字的“不著急”這一點上出來的。
——張佳偉
喜歡汪曾祺是一件快樂而高雅的事。
——蘇北
一日聽@咆哮女郎柏邦妮 提及:汪曾祺的字好。遂留心。專家們曾選20世紀華文作家“世紀文學60家”,有6位作家作品評價100分:魯迅、張愛玲、沈從文、曹禺,第6個滿分是汪先生。今日得空買了書細讀,驚艷,果然好,不愧是沈從文入室弟子。如果你喜歡平實樸素而生動靈巧的文字,不要錯過汪曾祺。
——《ELLE》主編 曉雪
今天,想起汪曾祺先生在《老味道》里的一句話 “愿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 。
——鳳凰衛視 沈星
看車前子寫的國子監和汪曾祺的國子監。這兩位作家都好。車前子的國子監,是一種茶,靈的,離地三尺的,說是喝著一口水其實是含著一口氣。滋味拉著人也離了地;汪曾祺的國子監,是剛熬好的小米粥下才才炒香了的榨菜絲,有踏實的日常感,看似樸素,實則極其養人。
——桑格格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 作者簡介
汪曾祺
作家,散文、小說、戲劇無一不精,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生活家——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筆下美食、草木蟲魚鳥獸,無不動人;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世紀文學60家”6個100分的作家之一。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