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反芻集-廖奔戲曲評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718401
- 條形碼:9787550718401 ; 978-7-5507-1840-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反芻集-廖奔戲曲評論集 本書特色
進入現代社會后,戲曲遭遇了艱難的文化轉型,其傳統的舞臺方式因受到現實需求的沖擊而扭曲。
反芻集-廖奔戲曲評論集 內容簡介
《反芻集:廖奔戲曲評論集》收錄當代戲劇理論家廖奔先生戲曲評論40余篇。書中既有對20世紀中國戲曲發展歷程縱向的描述,也有對當下戲曲創作整體面貌橫向的研究;既有對某部作品的剖析,又有對某個作家創作軌跡的解讀;既有對地方劇種生存現狀的調查,也有對京劇藝術發展的展望。
反芻集-廖奔戲曲評論集 目錄
蟬蛻的艱難——20世紀中國戲曲蛻變歷程的宏觀描述
戲曲三十年:與時代共進
戲曲生態八論
戲曲:從迷蒙走向堅實的探索——評川劇《潘金蓮》
鄭懷興劇作的個性及其超越價值
地方劇種的舞臺個性——看豫劇現代戲《倒霉大叔的婚事》
舞臺氛圍的整體傳遞——桂劇《泥馬淚》印象
同傳統人格理想的含淚告別——評劇《風流寡婦》的內在意蘊
現代形式感的舞臺鑄合——由川劇《四川好人》引發的思索
舞臺現代美的重創——長春評劇院《美神》觀后
文化撞擊中的迷惘——論湘劇《山鬼》的象征意蘊
梨園悲曲《節婦吟》
溝通歷史與現實的審美場——在京劇《曹操與楊修》座談會上的發言
雄渾、蒼涼的歷史審美——京劇《甲申祭》祭
昆曲、文人情趣與新文人劇——看昆劇《少年游》隨感
與郭啟宏論昆曲《司馬相如》書
圖蘭多——文化語境的置換
從魯迅作品意象到越劇《孔乙己》
熱辣·純情·濃郁·溫馨——看川劇《金子》
火紅的龍舟鬧起來——看荊門花鼓戲《鬧龍舟》
從小說到戲曲舞臺的轉型——談京劇《駱駝祥子》、越劇《孔乙己》的改編
群鶯唱出繞粱聲——看上海昆劇團演出《牡丹亭》
警惕:大制作的誤區——看上海越劇院新版《紅樓夢》有感
依形取神 翻古為新——溫州南戲新編系列劇目展演觀感
守望的意義——論黃梅戲《徽州女人》
高墻夾隙里的生命狀態——看晉劇《大院媳婦》
準確的文化定位——看豫劇《香魂女》
現代派意緒與評劇的結合——評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談
傳統的智慧——閱讀《金刀記》
正氣的頌歌——看中國京劇院《瘦馬御史》
清歌一曲頌梅郎——看京劇交響劇詩《梅蘭芳》
清麗·凄美·深沉——感受甬劇《典妻》
活潑歡快新南戲 古色古香《錯立身》
老百姓心中的村官——看豫劇現代戲《村官李天成》
梨園正氣的歷史頌歌——看裴艷玲演新編京劇《響九霄》
觀念挪移與文化闡釋錯位——美國塞氏《牡丹亭》印象
東西方文化撞擊中的梅蘭芳
人因品而見高 藝由境以入神——紀念蓋叫天誕辰110周年
人民記住了常香玉
豫劇苦戲大師崔蘭田
楊蘭春與豫劇發展——《楊蘭春傳》序
尚長榮的意義——兼及新時期京劇藝術的繼承與創新
古典優雅——談王仁杰
黑土地上戲之靈——白淑嫻與龍江劇藝術研究
為地方戲說幾句話——兼評余秋雨先生“文化淘汰論”
論地方戲
中華戲曲文化美學及其現代轉型
反芻集-廖奔戲曲評論集 節選
《反芻集:廖奔戲曲評論集》: 一、關于戲曲生態 首先談一談,戲曲曾經擁有什么樣的生態,其現狀如何?戲曲是中國農耕社會自給自足經濟形態晚期的藝術形式,因而它的盛期在20世紀前,它的市場是當時的農村和城市市民社會。自然經濟狀態下的戲曲,擁有自生自滅的原始生態,興起于宋朝的市民社會和村鎮土壤,元明清不斷發揚光大。 明清以后的中國民間生活里,戲曲演出占據了絕對重要的位置,形成全國城鄉遍布戲臺,民眾生活無日不看戲的局面。人們一年之中的主要文化生活,從祭祀敬神、年節慶賀、紅白喜事一直到日常交往和娛樂,都與戲曲結下不解之緣。戲曲以民俗文化主流的姿態進入并牢牢占據著城鎮村落社區的精神空間,孩子從小就在其中濡染中國文化的傳統墨色,如魯迅小說《社戲》里所描寫的生動情景那樣。于是,它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與審美特征,就在人們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浸潤滲透為其心理結構中的文化沉淀,成為其精神家園的珍藏。 20世紀前后,受到戰爭、社會動蕩和自然災害的巨大侵蝕,戲曲的民間土壤迅速衰竭。盡管清末民初還有過璀璨的京劇之盛、二三十年代形成四大名旦叱咤風云的局面;更多的劇種也還在陸續生成,例如今天令人矚目的黃梅戲、越劇,以及眾多花鼓、花燈、秧歌、灘簧小戲,許多是那時的產物——我們所說的中國戲曲三百多個劇種的概念,除了長期歷史演變而來的基數外,許多是清末民初的生成物。然而,連年戰爭和農村經濟破產的巨大戕害,致使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許多劇種臨近衰亡。 新中國成立伊始,小農經濟環境被迅速形成的社會新機制取代。強大的社會改造運動,急劇集聚起新的經濟力量和文化力量。大塊落后迷信民間文化空間被滌除的同時,戲曲也分離了它的舊有土壤,進入新的人造生態。我們在改造私營工商業的同時也改造了戲曲劇團,用先公私合營然后轉變為清一色國營的方式,清除了民間私營成分。國營職工的身份,使戲曲藝人從遭人鄙視的下九流“戲子”,一夜之間超升為人民演員,得到了徹底翻身解放的愉悅和歡樂。然而與國營企業一樣,戲曲劇團從此進入另外一種“包辦”環境,并在指令性生產方式的長期籠養中萎縮了藝術生產力和市場開拓力。 新時期以后,面對改革浪潮,文化界首當其沖的就是臃腫而半死不活的戲曲隊伍——五千個國營劇團和幾十萬從業者。為了重振國粹藝術和解除財政難題,時代要把“馴養戲曲”重新放歸市場山林,讓其在歸返自然的野化過程中恢復生存競爭力。我們倏忽變換地為戲曲開出了一個又一個讓人眼花繚亂的藥方:從藝術角度的觀念變革、舞臺鼎新、藝術嫁接、調演振興、評獎辦節,到機制方面的劇團改制、推向市場、斷奶催生、扶上馬送一程、區分重點和一般院團、納入非物質遺產、納人惠民工程……然而經過三十年來的擾攘,人們似乎感到事與愿違,因為戲曲今天仍然進退失據,舉步維艱。 如果我們實實在在地對當下藝術市場做一個調查,就不得不承認,其中生存*為艱辛、生態環境*為混亂的藝術門類就是戲曲。我們只能不無遺憾地承認:盡管社會各方面不斷做出各種努力,戲曲生態卻不容樂觀。 ……
反芻集-廖奔戲曲評論集 作者簡介
廖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文化與戲劇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典文學博士,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后。出版著作《中國戲曲發展史》等二三十種,主編“驀然回首叢書”等數十種,發表論文、評論、散文、雜文、詩歌、劇本、詞賦六百余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