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3216894
- 條形碼:9787113216894 ; 978-7-113-21689-4
- 裝幀:80g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綠色建筑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 本書特色
本書集合了近年來國內外建筑領域新的綠色節能材料、技術、施工方法和實例,系統論述了綠色建筑節能技術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其光明前景。全書主要論述了綠色建筑設計、施工等方面的節能技術和相關實例,具體按墻體、幕墻、門窗、屋面、樓地面等分別加以論述;同時還對綠色建筑節能評估體系、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與實例進行了重點敘述和系統講解,充分體現了建筑設計過程中追求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料及環保,注重室內空氣質量的深刻內涵,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的特點。迄今我國對綠色建筑系統性研究還很不夠,本書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本書對我國現代建筑設計、節能評估、建筑用能評估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本書適合建筑設計、施工、建材、城市規劃等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相關政府部門及高校師生參考。
綠色建筑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 內容簡介
該書是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內容特色:前瞻性——迄今我國綠色建筑系統性研究很不夠,本書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實用性——我國綠色建筑處于起步階段,本書對我國現代建筑設計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彩色印刷,視讀效果好。
綠色建筑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 目錄
第1章
綠色建筑發展概況1
1.1
綠色建筑基本概念1
1.2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技術2
1.2.1 綠化指標3
1.2.2 生態文化指標5
1.2.3 水資源指標6
1.2.4 能耗指標8
1.2.5 場地選擇指標11
1.2.6 場地排放指標12
1.2.7 微氣候環境指標14
1.2.8 材料指標15
1.2.9 室內環境指標17
1.2.10 管理指標25
1.2.11 創新設計指標26
1.3
國內外綠色建筑標準發展及現狀27
1.3.1 國外主要綠色建筑標準發展及現狀27
1.3.2 國內主要綠色建筑標準發展及現狀35
本章小結45
第2章
綠色建筑與節能46
2.1
建筑能源利用46
2.1.1 概述46
2.1.2 美國建筑能源利用47
2.1.3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建筑能源利用48
2.1.4 我國內地建筑能源利用49
2.1.5 能源利用與節能技術分析51
2.2
被動式節能技術52
2.2.1 概述52
2.2.2 外圍護結構節能技術54
2.2.3 節能窗技術60
2.2.4 遮陽61
2.2.5 采光技術63
2.2.6 通風技術和設備66
2.2.7 被動式采暖技術67
2.2.8 建筑熱質與相變材料67
2.2.9 被動式節能建筑范例68
2.3
主動式節能技術71
2.3.1 概述71
2.3.2 高能效建筑能源設備與系統71
2.3.3 建筑能源管理系統與優化運行策略76
本章小結78
第3章
綠色建筑與可再生能源79
3.1
全球能源資源概況79
3.1.1 能源分類79
3.1.2 能源儲量79
3.1.3 能源生產和消費80
3.1.4 能源價格82
3.1.5 能源和碳排放84
3.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85
3.2.1 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85
3.2.2 可再生能源種類87
3.3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概述103
3.3.1 太陽能在建筑中的應用104
3.3.2 地熱能在建筑中的應用106
3.3.3 風能在建筑中的應用107
3.3.4 生物質能在建筑中的應用108
3.3.5 場外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110
本章小結112
第4章
綠色建筑與納米技術115
4.1
納米技術的綠色建筑應用概述115
4.1.1 綠色建筑115
4.1.2 納米技術117
4.1.3 納米技術與綠色建筑118
4.2
隔熱節能玻璃119
4.2.1 真空玻璃119
4.2.2 鍍膜玻璃123
4.2.3 變色玻璃128
4.3
自清潔涂料135
4.3.1 超疏水自清潔涂料136
4.3.2 超親水自清潔涂料139
4.3.3 自清潔涂料的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141
4.4
隔熱涂料143
4.4.1 阻隔性隔熱涂料144
4.4.2 反射隔熱涂料145
4.4.3 輻射隔熱涂料145
4.4.4 其他隔熱涂料146
4.4.5 隔熱涂料的發展現狀及展望146
4.5
石材防水劑148
4.5.1 石材防水劑的原理151
4.5.2 石材防水劑的發展現狀153
4.5.3 石材防水劑的未來走向155
4.6
光觸媒156
4.6.1 光觸媒反應機理156
4.6.2 光觸媒特性156
4.6.3 光觸媒的功效157
4.6.4 光觸媒的發展現狀及展望158
本章小結159
第5章
綠色建筑與太陽能光電光熱技術162
5.1
太陽能利用與綠色建筑162
5.2
太陽能光電與建筑一體化技術163
5.2.1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基本原理163
5.2.2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發展165
5.2.3 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簡介166
5.2.4 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的分類與應用168
5.2.5 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的主要部件170
5.2.6 光伏建筑的基本要求172
5.2.7 光伏建筑的設計原則與步驟174
5.2.8 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發展現狀175
5.2.9 香港理工大學可再生能源小組在綠色光伏建筑方面的研究178
5.2.10 光伏建筑應用前景、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183
5.3
太陽能光伏光熱建筑一體化技術184
5.3.1 太陽能光伏光熱一體化系統在建筑上的應用.184
5.3.2 太陽能光伏光熱一體化系統類型185
5.3.3 太陽能光伏光熱一體化技術的應用187
5.3.4 光伏光熱建筑一體化(BIPV/T)系統現狀分析187
5.4
太陽能綜合利用與綠色建筑一體化的設計188
5.5
典型應用案例188
5.5.1 香港理工大學李兆基樓光伏屋頂工程實例188
5.5.2 香港嘉道理農場光伏屋頂工程實例194
5.6
典型案例經濟性分析和環境效益分析199
5.6.1 典型案例的經濟性分析199
5.6.2 典型案例的環境效益分析201
本章小結204
第6章
綠色建筑與太陽能制冷技術206
6.1
太陽能制冷技術原理概述206
6.2
太陽能吸收式制冷系統207
6.2.1 單效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系統208
6.2.2 雙效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系統209
6.2.3 雙級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系統210
6.2.4 雙循環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系統212
6.2.5 三效/多效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系統213
6.3
太陽能吸附式制冷系統213
6.3.1 太陽能吸附式制冷技術的原理214
6.3.2 吸附劑吸附質工質對的選擇215
6.3.3 太陽能吸附式制冷的優點和缺點216
6.4
太陽能液體除濕空調系統217
6.4.1 太陽能液體除濕217
6.4.2 太陽能固體除濕225
6.4.3 建筑應用經濟性分析227
6.5
太陽能蒸汽噴射式制冷系統231
6.5.1 噴射器231
6.5.2 工作介質231
6.5.3 基本的蒸汽噴射式制冷循環232
6.5.4 太陽能蒸汽噴射式制冷系統233
6.6
光電半導體制冷235
6.7
太陽能制冷技術建筑應用案例分析235
6.7.1 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系統應用235
6.7.2 太陽能吸附式空調系統243
6.7.3 太陽能除濕空調系統245
本章小結247
第7章
綠色建筑與微型風力發電技術250
7.1
技術原理概述250
7.1.1 風資源簡介250
7.1.2
風力發電技術概述255
7.1.3 建筑環境中的風能特點261
7.1.4 建筑環境中風能利用262
7.2
綠色建筑中風力發電技術264
7.2.1 建筑環境中的風能利用研究現狀264
7.2.2 高層建筑中的應用風能的可行性分析及增強方法研究266
7.2.3 建筑用風電技術經濟性和節能減排效果分析277
7.2.4 建筑用風力發電可行性因素分析281
7.3
綠色建筑微型風力發電技術應用案例282
7.3.1 巴林世貿中心282
7.3.2 珠江大廈285
7.3.3 倫敦.Strata(斯特拉塔)大廈287
本章小結288
第8章
綠色建筑與微型水力發電技術290
8.1
建筑給排水系統及水力發電技術概述290
8.1.1 高層建筑給排水系統概述290
8.1.2 水力發電技術293
8.1.3 水輪機常見的工作參數及選型297
8.2
建筑給水系統水力發電298
8.2.1 建筑給水系統的組成298
8.2.2 建筑給水系統發電潛力303
8.2.3 建筑給水系統發電研究309
8.2.4 建筑給水系統發電設備設計311
8.3
建筑排水系統水力發電315
8.3.1 建筑排水系統的組成315
8.3.2 建筑排水系統發電潛力317
8.3.3 建筑排水系統發電研究318
8.4
建筑冷卻塔水力能量回收319
8.5
建筑雨水系統水力發電320
8.5.1 雨水發電系統構成320
8.5.2 雨水系統發電應用案例321
本章小結322
第9章
綠色建筑與地源熱泵技術324
9.1
地源熱泵概述324
9.1.1 基本概念324
9.1.2 發展歷史325
9.1.3 系統分類326
9.1.4 應用前提條件328
9.1.5 主機的分類328
9.1.6 豎直地埋管的形式329
9.1.7 技術優勢330
9.1.8 應用于綠色建筑的意義332
9.2
地埋管換熱器的設計335
9.2.1 設計內容概覽335
9.2.2 U形管參數及連接337
9.2.3 地熱換熱器的得熱量和釋熱量337
9.2.4 循環液的相關參數338
9.2.5 地下介質的熱物性測試338
9.2.6 地熱換熱器的換熱率及長度339
9.2.7 熱泵主機的空間340
9.2.8 地熱換熱器的優化340
9.2.9 地熱換熱器常用的數學模型344
9.3
地埋管換熱器的施工工藝346
9.3.1 施工前的工作346
9.3.2 鉆孔的施工348
9.3.3 地埋管的工藝349
9.3.4 U形管的壓力試驗351
9.3.5 回填封孔352
9.3.6 管道的處理352
9.4
地源熱泵技術的建筑應用分析353
9.4.1 節能效果分析353
9.4.2 經濟性分析354
9.4.3 實用性分析356
9.4.4 推廣因素和發展成果357
9.5
綠色建筑應用案例358
9.5.1 系統工作流程圖358
9.5.2 供熱空調工程359
9.5.3 生活熱水工程364
本章小結366
第10章
綠色建筑與熱回收技術369
10.1 熱管技術369
10.1.1 熱管技術原理369
10.1.2 熱管發展歷史及現狀371
10.1.3 熱回收技術節能經濟效益分析374
10.2 熱電技術375
10.2.1 熱電技術原理375
10.2.2 熱電技術發展歷史及現狀377
10.2.3 熱電技術用于廢水余熱回收的節能效益分析381
10.2.4 熱電技術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案例384
10.3 復合冷凝熱回收技術385
10.3.1 復合冷凝熱回收技術原理385
10.3.2 復合冷凝技術發展歷史及現狀387
10.3.3 冷凝熱回收技術節能經濟效益分析389
10.4 轉輪式全熱回收技術392
10.4.1 轉輪式全熱回收技術原理392
10.4.2 轉輪全熱回收技術進展398
10.4.3 轉輪全熱回收技術節能及經濟效益分析399
10.4.4 轉輪全熱回收技術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案例404
10.5 膜式全熱回收技術404
10.5.1 膜式全熱回收技術原理404
10.5.2 膜式全熱回收技術進展406
10.5.3 膜式全熱交換器在空調系統中的應用411
本章小結412
第11章
我國綠色建筑與可再生能源應用前景展望416
11.1 綠色建筑評估體系416
11.2 綠色建筑評估軟件416
11.3 節能技術與可再生能源應用417
11.4 綠色環保建材418
11.5 綠色建筑監管419
展開全部
綠色建筑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 作者簡介
楊洪興,教授。于1982年和1995年分別獲得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暖通空調專業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1993年畢業于英國威爾士大學卡迪夫學院機械系,獲得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博士生導師、可再生能源研究室主任。長期致力于建筑節能和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研究,先后在著名國際期刊上發表15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5部專業著作,2016年被評為全球土木類高被引研究學者之一。在建筑物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的研究,獲得多項國際和地區獎項,特別是在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光伏建筑墻體和窗戶的納米涂層技術、太陽能和風能互補技術、地源熱泵技術和空調節能技術等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建樹。姜希猛,博士。2000年畢業于日本國立北見工業大學系統工學學科,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研究員、四川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研究領域:太陽能集熱技術、光伏發電系統及檢測、BIPV、燃料電池電極板、金屬廢棄物制氫技術、透明隔熱材料和氣凝膠產品開發。先后在日本主持*課題4項、日本企業課題2項;獲得日本發明專利2項、美國專利2項;主編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3項;在知名刊物發表論文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