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音樂的哲學-(第五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32804
- 條形碼:9787511732804 ; 978-7-5117-3280-4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音樂的哲學-(第五版) 本書特色
《新音樂的哲學(第五版)》編輯推薦:每當精神產品被遺棄并被放透到歷史之中,純粹的時間進程代替了現實事物發展的地位時,如下懷疑就得到了證實:那種精神產品并未被人們所熟悉和掌握,而且還受到了排斥。但《新音樂的哲學(第五版)》所帶有的鋒芒卻可能有益于現今的音樂狀況。
新音樂的哲學-(第五版) 內容簡介
阿多諾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核心人物,他自幼學習音樂,熟知西方音樂史,又鉆研過西方各派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形成了以社會批判理論和否定的辯證法為主線的哲學思想,并用這種哲學思想去研究20世紀歐洲的新音樂,《新音樂的哲學》就是其成果之一。《新音樂的哲學》包括三篇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論文,早的一篇是1940—1941年寫成的《勛伯格與進步》,第二篇是時隔七年之后寫成的《斯特拉文斯基與倒退》,后一篇是在兩篇文章結集出版時(1948年)撰寫的“導論”,目的是要說明為何要選擇新音樂中的兩個的代表人物作為論述的對象、概括論述新音樂總的發展趨勢和特征以及本書所用的方法。
新音樂的哲學-(第五版)新音樂的哲學-(第五版) 前言
本書收入了時隔七年先后寫成的兩篇研究著作和一篇導論。全書的結構和性質可以表明幾句解釋性的話是必要的。
1938年作者在《社會研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音樂中的拜物教特征和音樂接受的倒退》的文章。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描述當今音樂功能的嬗變,解釋音樂現象本身由于順應商業化的大規模生產而發生的內在變化,同時還要說明在標準化的社會里人類學的變異為什么一定會延伸到音樂接受的結構中去。那時作者就已經計劃把一直對音樂狀況起決定作用的作曲本身的狀況引入辯證的闡述中去。對于作者而言,社會總體的權力也存在于像音樂那樣表面上看來是派生的領域之中。作者不能低估他曾研習過的藝術(音樂)甚至在它那純粹的、不妥協的形式中,也不能逃脫無處不在的物化過程(Verdinglichung),而且正是在它捍衛自己的完美性的努力中,從自身產生了與它所抗拒的那種特征相同的本質特征。有一種客觀的二律背反,在其中真正忠實地堅持自己的要求的藝術,不顧及任何外在結果,必然陷入按另一種規律運行的現實之中,這種二律背反除了扎扎實實地堅持到底之外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加以解決,作者的任務就是要認清這種客觀的二律背反。
n
從這種觀念中產生了關于勛伯格的著作,這部著作是于1940—1941年寫成的。但當時這部著作并未出版,在位于紐約的社會研究所的狹窄的小圈子之外,只有極少的人讀到過這部著作,F在它以原有的形式出版,只是補充了一些有關勛伯格晚期作品的部分。
n
然而,戰后當作者決定以德文出版這部著作時,他覺得必須以關于斯特拉文斯基的論述來補充有關于勛伯格的論述。如果這本書確實應該說出某些關于新音樂的全貌的東西,那么為了這部著作所使用的與一般化論述和分類論述相對立的(以兩極為對象的)方法著想,必須對特殊流派的論述,即使特殊流派確實能公平地對待音樂材料在當代的客觀可能性,并且敢于毫不妥協地面對它的困難。斯特拉文斯基的(與勛伯格)對立的程序方法要求得到解釋,這不僅是由于它的公眾聲望和它的作曲水平——因為水平這個概念不能教條地被預先設定,而且像“趣味”這個概念一樣,總是要經受不斷的研究和探討 ,而且首先是為了廢棄那種簡單的解決方法 ,如果音樂的邏輯進程通向二律背反的話,那么從這種應被廢棄的方法中可以推斷出的是:從過去的東西的修復中,從音樂本身的動力的自覺的拋棄中,會有某種可以期待的東西出現。對進步的批評沒有一種是合法的,除非是那樣一種批評,這種批評被視為在占支配地位的強制統治力量之下的反叛因素,并因之而無情地排除了它在為現實服務時的誤用。已崩壞的東西的實際倒退與公開打上解構標記的東西相比,顯示出與時代的解構傾向具有更深的共謀關系。自我標榜的規則不是別的,只是混亂的假面具。因此,如果對受到表現主義鼓舞的激進的勛伯格的研究在音樂的客觀性的水平上進行,而對反心理主義的斯特拉文斯基的闡述又提出了已然受到傷害的主體問題——他的全部作品都是以這種受到傷害的主體為原型——,那么這其中就有一種辯證的動機在起作用。
n
作者不想粉飾他的研究的挑釁性特征。在歐洲所發生的事件之后,而且在那類事件仍然威脅著人類時,把時間和心靈精力浪費在解釋有關現代作曲技術的深奧問題上,肯定會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此外,關于文本所論述的藝術問題的固執己見的爭論(hartnäckigen artistischen Auseinandersetzungen des Textes)常常顯得好像這種爭論直接與對此不感興趣的現實相關。但也許一種偏離主流的努力會散發出一束光輝照射到仍被人們所熟悉的外表掩飾著的現實狀況之上,在那種狀況中,只有當公眾的普遍意識考慮到由那種狀況派生的某一旁支時,才能聽到抗議之聲。我們要探討的是:一個甚至對位問題都證實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的世界如何必然地被創造出來?何以如果生活的震顫和僵化甚至在經驗性的需求尚未波及到的地方,在一個人們認為在面臨可怕的準則的壓迫時會為他們提供一座避難的圣殿,同時又只能以拒絕人們對它的期望來兌現其承諾的領域,也會反映出來,那么今天的生活從根本上說就會是令人困惑的?
收入本書的導論提供了對兩部著作都適用的說明。雖然它強調整體的統一,但舊的部分和新的部分之間的差異,特別是語言上的差異,還是無法掩蓋的。
在寫作兩個部分之間的年月里,我與馬克斯??霍克海默合寫的著作——至今已超過20個年頭了——已發展成一種普通的哲學。確實,作者只對與音樂有關的內容負責,但要分清一種或另一種理論觀點究竟屬于誰卻是不可能的。這部書應該被理解為《啟蒙辯證法》一書的詳盡補注。本書中有些論述證實了對于有決定意義的否定力量的堅定不移的信念,這要歸功于馬克斯??霍克海默的精神和人格上的協作態度。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
1948
年7月1日
新音樂的哲學-(第五版) 目錄
一、本書的哲學基礎/006
二、關于勛伯格/047
三、關于斯特拉文斯基/074
作者序言/105
一、導論/111
新妥協主義/115
虛假的音樂意識/117
理智主義/121
激進的音樂也不是純潔無瑕的/126
新音樂的二律背反/128
差異化的喪失/131
論方法/135
二、勛伯格與進步/139
作品的震顫/141
音樂素材的趨勢/144
勛伯格對假象和游戲的批判/148
孤獨的辯證法/153
作為風格的孤獨性/158
類似于客觀性的表現主義/160
各種要素的整體組織結構/163
整體性的展開部/166
十二音技法的理念/171
音樂中自然的支配地位/175
向不自由倒退/178
十二音旋律和節奏/181
個別化與粗糙化/187
和聲/190
樂器的音色/197
十二音對位法/199
對位的功能/203
形式/204
論作曲家/213
先鋒派和理論/221
脫離素材/225
作為知識的音樂/232
對社會的態度/236
三、斯特拉文斯基與倒退/243
真實性/245
無意圖性和獻祭/247
作為原始現象的手搖風琴/252
《春之祭》和非洲雕塑/254
《春之祭》中的技術要素/257
節奏/261
與集體的同一化/265
古代性、現代性、幼稚性/267
持續的倒退和音樂形式/272
精神病的視角/274
宗教儀式/276
作為客觀性的異化/278
手段的物神性/279
非個性化/281
青春期癡呆癥/283
緊張癥/285
關于音樂的音樂/288
非自然化和單純化/291
時間的分化/294
類似于繪畫的假結晶體/298
芭蕾音樂理論/300
聽取的類型/304
客觀主義的欺騙性/308
后的策略/310
新古典主義/313
擴展的嘗試/316
勛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319
附錄/325
本書第五版后記/331
談談對本書的誤解/335
新音樂的哲學-(第五版) 作者簡介
泰奧多爾·威森格倫特·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社會學家,被譽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宗師,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德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 在母親和姨母的音樂熏陶下,阿多諾從小掌握了大量的音樂知識,并練習鋼琴和作曲。1922年進入法蘭克福大學,主要學習哲學、音樂、社會學和心理學,在此期間結識法蘭克福學派另一位學術大師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924年,21歲時以《胡塞爾現象學中事物的意向之先驗性》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25年在維也納跟隨“新音樂”派奠基人阿諾爾德·勛伯格(Arnold Sch?nberg)的學生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安東·韋伯恩(Anton Webern)等人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1931年以論文《克爾凱郭爾:審美對象的建構》獲得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系編外講師身份,次年,為躲避納粹,前往牛津大學繼續學習和研究。1938年,阿多諾受霍克海默邀請來到美國,隨后加入紐約社會研究所,1941年擔任助理所長。1949年,阿多諾重返德國,擔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音樂社會學訪問教授,并與霍克海默一起重建社會研究所,1950年任研究所副所長,1958年接替霍克海默任所長,一直到1969年在瑞士因心臟病去世。 阿多諾一生著述豐碩,學術全集多達23卷,主要集中在哲學和美學方面,其中涉及音樂的達16卷。代表性的著作有:《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與霍克海默合著,1947)、《新音樂的哲學》(1949)、《音樂社會學導論》(1962)、《否定的辯證法》(1966)、《美學理論》(遺著,1970)等。 曹俊峰,1939年出生于黑龍江延壽縣。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曾師從蔣孔陽學習西方美學。后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文藝理論和美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康德美學、德國古典美學、分析美學,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康德美學引論》、《元美學導論》、《西方美學通史》等;翻譯有《康德美學全集》、《康德傳:康德的生平與事業》。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