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先秦總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68383
- 條形碼:9787532568383 ; 978-7-5325-683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先秦總部 內容簡介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是《中華大典·歷史典》的分典之一,是關于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的中國歷史人物的大型類書。 《人物分典》是《中華大典,歷史典》中的人物傳記部分,原則上主要收錄傳記體裁的史籍。傳記是我國史書的*重要的體裁——紀傳體史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焉歷史人物立傳,記述人物生平,表現人物性格來反映歷史事件,評價歷史興衰得失。在編纂體例上,本分典的指導思想是:既要適應人物傳記的特點,又應符合資料以類相聚的要求,故而經目、緯目的設置不宜過細,可依據數據內容的性質或其體裁的形式適當歸類。本分典依據學科特點,按歷史時期的劃分,下設《先秦總部》《秦漠總部》《魏晉南北朝總部》《隋唐五代總部》《宋遼夏金總部》《元總部》《明總部》《清總部》等八個總部,總部下視文獻豐儉存佚的狀況,按人物設部。限于《大典》體例,所收人物以卒于一九一一年為下限。各總部設置綜述、雜錄、藝文三項緯目,雜錄項包含備錄、備論兩部分。 緯目中的綜述,主要取歷代正史的本傳及相關碑傳、墓志、別史本傳等,以期達到人物生平相對完整,從而展現中國歷史的目的。雜錄的備錄部分,主要收錄野史、雜錄、筆記、言行錄、年譜及方志中的小傳等,以補綜述之不足。雜錄的備錄部分,收錄歷代對人物生平功過的代表性評論。藝文則以收錄歷代詩歌及其他文學作品為主。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先秦總部 目錄
秦始皇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藝文
蒙恬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藝文
李斯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藝文
秦二世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藝文
趙高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藝文
陳勝部
綜述
雜銖
備錄
備論
藝文
項羽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藝文
漢高祖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藝文
蕭何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清總部》:
清太祖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錢謙益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藝文
代善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清太宗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洪承疇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范文程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孔有德部
綜述
雜銖
備錄
備論
藝文
耿仲明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尚可喜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黃宗羲部
綜述
雜錄
備錄
備論
藝文
多爾袞部
……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先秦總部》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宋遼夏金總部一》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宋遼夏金總部二》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宋遼夏金總部三》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隋唐五代總部一》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隋唐五代總部二》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明總部一》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明總部二》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元總部》
中華大典:歷史典:人物分典:先秦總部 節選
李斯部 綜述 《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絮,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庶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仍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乃從茍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于荀曰:「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故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幾也。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并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齋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后。秦王拜斯為客卿。 會韓人鄭國來閑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閑于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曰: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陰,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鼌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映醍不實外廐,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鳴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閑》《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奔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棄,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奔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齋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 國,損民以蓋隧,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夷郡縣城,銷其兵刃,示不復用。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焉諸侯者,使后無戰攻之患。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頌稱始皇威德。齊人淳于越進諫曰:「臣聞之,殷周之王干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 ……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