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正義的人質-極端年代的電影記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492937
- 條形碼:9787535492937 ; 978-7-5354-9293-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正義的人質-極端年代的電影記憶 本書特色
本卷影片所涉歷史線索,是美國或以美國為主導的三場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反恐戰爭,其中前兩場是冷戰中的熱戰。三場戰爭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內在聯系,它們給美國,給不同的陣營,給世界文明和全球政治都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身處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個體,在某種程度上經歷著比兩次世界大戰更為譎詭、艱難的命運,因為他們發現自己不但陷入了戰爭的迷霧,還陷入了正義的迷霧。也就是說,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無論是開戰正義還是作戰正義,都不再那么涇渭分明,而是極富爭議,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個體何為?人性何為?
正義的人質-極端年代的電影記憶 內容簡介
“人質三部曲”從歷史的角度解析電影,從電影的角度還原個體的歷史。獨特的跨界寫作,融歷史與影評于一爐,好看耐讀,盡顯思想鋒芒。
三部曲從電影這一素材出發,呈現了具有標志性的現當代歷史事件或某一特殊歷史時期。其中,《歷史的人質》涉及一戰、二戰、納粹大屠殺;《太陽的人質》(待出)關乎前蘇聯、東歐,以及作為冷戰時期標志的柏林墻;《正義的人質》則聚焦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全球反恐戰爭。熱戰與冷戰相互交替的特殊年代,已經并仍將源源不斷地催生出無數電影經典力作,它們本身也屢屢構成了歷史性的事件,構成了國家與民族,乃至人類集體記憶史的一部分,推動著我們對歷史的反思,幫助我們對抗“有組織的遺忘”。
正義的人質-極端年代的電影記憶 目錄
“人質三部曲”總序
“必要之惡”及正義的成本(自序)
**章 堅韌的刺刀
朝鮮戰爭(1950.6.25—1953.7.27)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鋼盔》
“大家都是懦夫,又都是勇士”——《堅韌的刺刀》
要戀愛,不要戰爭——《櫻花戀》
在“無意義”中尋找意義——《豬排山》
和“另一個我”同歸于盡——《滿洲候選人》
只有野戰醫院才顯示出什么是戰爭——《陸軍野戰醫院》
“意識形態就那么重要嗎?”——《太極旗飄揚》
第二章:現代啟示錄
越南戰爭(1961.5.14—1975.4.30)
一場自殺性賭博游戲的犧牲品——《獵鹿人》
“他本身就是一種無法穿透的黑暗”——《現代啟示錄》
“我們是在與自己作戰”——《野戰排》
不堪一擊的“全金屬外殼”——《全金屬外殼》
電臺播音室里的特殊戰爭——《早安越南》
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大?——《越戰創傷》
“沒有上帝,沒有國家,只有我和輪椅”——《生于七月四日》
第三章:“必要的殺戮”
反恐戰爭(2001.10.7—2014.10.26)
寧可錯抓一千,也不放過一個——《關塔納摩之路》
“節選修訂”,直接指向現實本身——《節選修訂》
英雄主義成了一種病——《拆彈部隊》
“權力的邏輯”超越了事物本身的邏輯——《公平游戲》
反恐“制造”了新的“恐怖分子”?——《必要的殺戮》
“不情愿的原教旨主義者”——《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自我關涉”才是真正的“善意”——《善意的殺戮》
延伸觀看片目索引
參考書目
正義的人質-極端年代的電影記憶 作者簡介
張秋,專欄作家,資深影評人。江蘇無錫人,畢業于蘇州大學中文系。當過獄警,后輾轉南京、深圳等地多家媒體,現供職于上海譯文出版社。為報刊撰寫各類專欄,曾獲中國報紙副刊好專欄獎。著有《第一鏡》(2005,上海文化出版社)、《不準調頭》(2007,東方出版中心)、《愛,誡》(2008,新華出版社)、《中產階級的審慎魅力》(2010,江西教育出版社)等。其中《不準調頭》名列豆瓣網和《城市畫報》評選的 “2007年十大電影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