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警廊漫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455898
- 條形碼:9787501455898 ; 978-7-5014-558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警廊漫筆 內容簡介
《警廊漫筆》收錄了作者吳萃倫從警以來所創(chuàng)作的近300篇散文、雜文,內容涉及辦案札記、游記、隨筆、人生感悟以及評論,記錄了作者從警職業(yè)生涯中的所見、所感、所思、所悟,其中不乏其在警察這一特殊行業(yè)上工作經驗的積累和鑒照。
警廊漫筆 目錄
從警**案
筆下留情,刀下留人
夜上仰天堂
曹村查“金案”
案發(fā)枯煤井
鄉(xiāng)音與破案
濰坊尋飯記
圍棋與偵查
一音之誤
情與法的一次心靈沖撞
千鈞一發(fā)余干行
貌不驚人的尷尬
苗圃懸案
苦嶺兇案
肉案前的追捕
花季女之殞
兩次亮相
二十二個問題
難忘的一次“登高一呼”
直覺與靈感
扼腕痛思青云案
蒼天有眼
細枝末節(jié)話刑偵
彩云歸
東游西記
飛花落葉雞頭嶺
縞溪行
花街看花
香草美人又登程
石門古道探幽
許村尋古
上莊感懷
細雨黃花八詠樓
西南聯(lián)大,教育的圣地
鬼斧神工數(shù)石林
走進“總統(tǒng)府”
拜謁康有為故居
美在三清山
踏秋仰天堂
走,看“四菜一湯”去
清源山上當“裁判”
廈門大學尋魯居
天上瑤池,人間瑤里
美哉,渚湖姜
風情萬端吉慶街
楓橋聽笛
西津古渡遇張祜
走進青城山
三上中山陵
驚心動魄琴島夜
清溪河贊
直言直語
王朔這個人
一個令人深思的考問
人走茶涼
感言價值觀
公民意識,意識里的公民
看透
中國人的“面子”
個性化之我言
旅游的誤區(qū)
打開天窗說亮話
何必崇高
性情隨筆
這個老農很幸福
令人稱道的傳承者
從圣誕節(jié)說開去
美在原生態(tài)
崢嶸歲月稠
尋常巷陌寄鄉(xiāng)情
京城買京胡
絕處逢生
人生如寄
八十年前的《池州日報》
我曾與趙丹面對面
祖父祖母辭世在同一天
我所珍愛的文史叢書
師恩如山校愛似河
遭遇兩次算命
方言俗語
鄉(xiāng)音的魅力
俗中見雅俗里傳神
母親的俗語
俗語闡釋二則
鄉(xiāng)下獅子鄉(xiāng)下舞
從“滾”說開去
談談“策”
為“殼”正名
貴池方言口語中的土成語
貴池話中的俗語
貴池話中的單字俗
閑話數(shù)字俗語
從“得”扯開去
屁話話屁話
坑糟與煞開
俗語的時代色彩
人物·評論
大氣骨氣陳獨秀
楹聯(lián)名家數(shù)邱翁
池州治史有吳卿
丹青水墨話韓老
池州名丑程勝才
池州菊壇一玉簪——陳可欽
道元先生
拜謁吳應箕殉難碑
余音繞梁識李晶
伶界椽筆翁思再
邂逅張騰岳
琵琶金樽杏花淚
風情萬種《小辭店》
半個世紀前的貴池話劇舞臺
秋滿蘭溪
醉是稻菽泥土香
后記
后記
警廊漫筆 節(jié)選
《警廊漫筆》: 這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一九八一年春天,我們接到舉報,說是貴池棠溪鄉(xiāng)曹村有一個查姓農民倒賣金銀。為核查該案,我與銀行的一位干部出發(fā)去曹村。 曹村地處貴池、石臺、青陽三縣交接處,乃貴池大族姓村之一。史載,宋天圣年間,彭澤令曹清效陶淵明棄官避世隱居于此。自此,世代繁衍,形成大村落。曹村依山傍水,沿河的街面上石條光滑黝亮,整齊有序。走進村子,舉目四顧,水榭亭臺,斗拱飛檐,庭院影壁,雖有些破頹,但卻比比可見。歷史上,曹村曾盛極一時,世家大戶書香門第不少,當代曾出過黃埔生。鼎盛時期有“小南京”之稱。時下,春意融融,殘垣斷壁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在春風中搖曳,龍舒河春水如碧。野柳紫藤蒼勁虬曲,穹蓋俯貼著河面。河邊傳來搗衣聲和姑娘們的嬉鬧聲。一派古樸怡然的山鄉(xiāng)景致。 通過村長,我們找到了那個被舉報的老查。 老查,四十歲上下,中等個子,黑且瘦,節(jié)骨棱棱,風雨勞作給他臉上留下了如犁道的褶皺。他頭戴斗笠,上身披了蓑衣,褲腳卷到了膝蓋上,顯然他剛從田問回來。見到我這個著警服的,他搓著雙手,一副緊張窘促的樣子。不知怎的,我腦子里忽地閃過老閏土的樣子來。村長介紹,老查的祖輩是從外地逃荒到此落戶的,參加了這里的土改,分得了土地和房子。當我們告知來意時,老查先是驚詫繼而苦澀地笑笑。接著,他向我們談起了兩樁頗有些傳奇色彩的趣事來。 那天,老查在自家的牛欄屋里挖糞做秧田,突然,“咔嚓”一聲,釘耙被什么硬物碰彎了一個齒。老查蹲下來撥開牛糞和浮土,地下露出一個壇蓋。老查甚覺奇怪,又刨了下去,一個青花大瓷壇顯露出來。 他小心翼翼地起出壇子,揭開壇蓋,伸手探進壇內一掏,掏出二十塊銀元和一疊金箔……我們邊走邊說。我留意觀察老查,談吐中他沒有那種獲取意外之財?shù)拿硷w色舞,仿佛是在講別人的事情,話不多,怯生質樸。說話間,我們已走進了查家。這是一幢四正的房子,中間有一個大天井,典型的宋代民居。老查住西廂。老查指指閣樓又說起了另一件奇事:一天,老查上閣樓取農具,不意間,發(fā)現(xiàn)一根檁子有些異樣。敲打了幾下,發(fā)出“嘭嘭”的響聲。老查仔細一看,發(fā)現(xiàn)有一截尺把長的檁子是嵌上去的。他順勢推動,檁子自然也被退了下來。老查抽掉蓋子,里面有十幾塊銀元。 村長告訴我們,老查兩次發(fā)現(xiàn)的銀元均出售給了人民銀行,只是那一疊金箔,他不知道是什么東西,被一個路過的漆匠買走了(事后查明,那個漆匠也賣給了銀行)。按照鄉(xiāng)俗民約,這些東西歸老查所有,村民們并無異議。自然,這樣的情節(jié)是夠不上倒賣金銀立案查處的。 我不禁打量起這座房子,雖有些斑駁和陳舊,但仍不失寬宏方正。村長說,房子的原主人祖上也是世家望族,世事滄桑,家道中落,主人將金銀藏匿起來的緣由大概是應付戰(zhàn)亂、自然災害等變故吧。深考起來,也許又會引發(fā)出另一段陳年故事。 我們隨老查登上閣樓。老查指給我們看那截檁子的位置。我實在驚嘆藏銀人如此別出心裁、設置機巧。閣樓上邋遢、叢雜。我懷疑老查打自土改分房至今壓根兒就沒有認真清掃整理過。我正準備下樓,猛然發(fā)現(xiàn)樓梯口拐角處有堆廢紙。我不經意地用棍子劃撥了幾下,意外地挑出兩張廢報紙來。報紙已經發(fā)黃,石印的,但字跡尚能分辨。征得主人的同意,我將報紙帶了回來,仔細展開,是一九三六年的《池州日報》。半個多世紀前,池州城里就發(fā)行了日報,若不是親眼目睹,真難以置信。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貴池人文薈萃、歷史悠久。 告別村長和老查,我們踏上了歸途。回首曹村,夕陽下,金黃蒼翠。所謂“倒賣金銀案”已真相大白,不夠立案,但我卻不虛此行,那淳樸的鄉(xiāng)風鄉(xiāng)情,那古樸的民居,連同曹村附近李白曾游覽過的白笏坡、青蓮洞和桃花塢,細細挖掘出來,不正是深藏于民間的“黃會”嗎? ……
警廊漫筆 作者簡介
吳萃倫,安徽池州人,生于一九四八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生物系。一九七七年從警,歷任縣級公安局刑警大隊長、副局長、局長兼書記和池州市警校校長。曾在池州市作協(xié)、劇協(xié)、文學評論協(xié)會擔任副主席和文聯(lián)副秘書長等職務。全國法律邏輯學會理事。
- >
煙與鏡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