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魯迅集-民國詩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848275
- 條形碼:9787537848275 ; 978-7-5378-4827-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魯迅集-民國詩風 本書特色
1.主編李遇春,是我國研究現代作家舊體詩的領軍人,其研究成果被《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媒體大力推薦。 2.作者魯迅是我國思想文化界的一位巨人,其作品一直被大量收入學生教材。通過閱讀魯迅的詩集,不僅有利于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同時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魯迅既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人物,他的身上亦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兩者達到了完美融合。對普通讀者來說,魯迅先生的作品有著恒遠的魅力。
魯迅集-民國詩風 內容簡介
《魯迅集》以編年體的形式,收入魯迅先生的絕大部分舊體詩,創作時間為1900年至1935年,共計61首。每首詩分為正文、題解、注釋、評點四個部分。 正文是以《魯迅全集》為底本,以其他版本和手稿為參考。題解部分是對該詩的寫作時間、背景和詩題本身的說明。題解多結合相關背景知識,引用這一時期魯迅書信和日記中有關該詩的記載,以及相關研究者的說明,為讀者提供創作背后的信息。注釋部分主要是解釋詩中難解的詞語、典故,并注明出處和用法。評點部分是對該詩的思想內容、藝術風格所作的粗淺點評。
魯迅集-民國詩風 目錄
**輯
別諸弟 (庚子二月)
蓮蓬人
庚子送灶即事
祭書神文
和仲弟送別元韻并跋
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園主人韻)
第二輯
自題小像
寶塔詩
進兮歌
戰哉歌
哀范君三章
我的失戀 ——擬古的新打油詩
替豆萁伸冤
第三輯
哈哈愛兮歌三首
吊盧騷
題贈馮蕙熹
贈鄔其山
送O.E.君攜蘭歸國
慣于長夜
贈日本歌人
無題/大野多鉤棘
湘靈歌
無題二首(其一)/大江日夜向東流
無題二首(其二)/雨花臺邊埋斷戟
送增田涉君歸國
無題/血沃中原肥勁草
偶成
贈蓬子
一·二八戰后作
自嘲
教授雜詠四首(其一)/作法不自斃
教授雜詠四首(其二)/可憐織女星
教授雜詠四首(其三)/世界有文學
教授雜詠四首(其四)/名人選小說
所聞
無題二首(其一)/故鄉黯黯鎖玄云
無題二首(其二)/皓齒吳娃唱柳枝
無題/洞庭木落楚天高
答客誚
二十二年元旦
贈畫師
學生和玉佛
吊大學生
題《吶喊》
題《彷徨》
悼楊銓
題三義塔
無題/禹域多飛將
悼丁君
贈人二首(其一)/明眸越女罷晨妝
贈人二首(其二)/秦女端容理玉箏
無題/一枝清采妥湘靈
無題/煙水尋常事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
報載患腦炎戲作
無題/萬家墨面沒萊蒿
秋夜偶成
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
亥年殘秋偶作
魯迅集-民國詩風 節選
自題小像 靈臺①無計逃神矢②,風雨③如磐④暗故園。 寄意寒星⑤荃不察 ⑥,我以我血薦軒轅⑦。 〔題解〕 這首詩于1936年10月27日由許壽裳首次發表于《我所認識的魯迅》,他在文中說:“魯迅對于民族解放事業,堅貞無比,在1903年留學東京時,贈我小像,后補以詩。”在《懷舊》中又說:“1903 年,他二十三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贈我。”詩題是許壽裳自己加上去的。1902年4月,懷著愛國、救國宗旨到日本求學的魯迅受到了孫中山、章太炎等人革命思想的影響,清王朝內憂外患的局勢,以及國內民眾麻木不仁的狀態也激發了他的戰斗意志。于是魯迅公然剪掉辮子,“將價值集中在腦袋”以示對封建政權的反抗。他還將剪辮之后的照片寄送友人以示留念,這首詩就題在所贈照片之后。1931年,國民黨施行“白色恐怖”政策,瘋狂逮捕并屠殺左聯作家,魯迅在此期間對這首詩進行了二次創作,借以重申自己數十年來未曾動搖過的革命斗志,并決心為新的革命獻身。關于寫作時間,魯迅重寫此詩時的說法與許壽裳是有出入的:“二十一歲作,五十一歲時寫之,時辛未二月十六日也。”有人認為是魯迅把*初寫作的日期記錯了,也有人認為此處的“二十一歲”是魯迅的實際年齡,而 “五十一歲”則為虛歲。這里從許壽裳之說(1903年)。關于創作地點,也存在南京、紹興和東京的爭議,這里取東京之說。該詩后被許廣平編入《集外集拾遺》。 〔注釋〕 ① 靈臺:一說指心。《莊子·庚桑楚》:“不足以滑成,不可內(納)于靈臺。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郭象注:“靈臺者,心也。”一說指天文臺,象征祖國。如《詩經·大雅·靈臺》:“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政之,不日成之。”一說指會稽并喻國家。據《吳越春秋》:“(范蠡)起游臺……冠其山巔以為靈臺。”魯迅于1907年所作的《摩羅詩力說》中,有“熱力無量,涌吾靈臺”之句,1908年的《破惡聲論》亦有“靈臺之中,滿以勢力……”的說法,且都以靈臺喻心,故此處取**種說法。 ② 神矢:愛神之箭。愛神來源于希臘神話,外文名Eros,又叫丘比特。他用金箭頭射到男女雙方的心里就會讓他們互相產生愛慕。一般認為,這是魯迅對留學東京受新思潮刺激的比喻,內里包含著青年魯迅復雜的情感。 ③ 風雨:喻國內動蕩的社會環境。《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凄凄”,“風雨 瀟瀟”,“風雨如晦”。 ④ 磐:扁厚的大石頭,是對當時國內現狀的生動比喻。唐代貫休《俠客》:“黃昏風雨黑如磐。”清人龔自珍《哭洞庭葉青原》也有“黑云雁背如磐墮”的詩句。 ⑤ 寒星:先驅及圣賢。宋玉《九辯》:“愿寄言夫流星兮。”王逸注:“欲托忠策于賢良也。”此處的寒星應是對流星的化用。 ⑥ 荃不察:據《離騷》:“荃不揆(察)余之衷情兮。”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魯迅此處肯定不是在喻指君王,而是在喻指中華民族或是國人。 ⑦ 軒轅:黃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此處代指祖國或革命,用以表達清末反滿之志。 〔評點〕 《自題小像》與魯迅前一時期的作品大不相同。在這首詩里,“謀生無奈日奔馳”的迷惘不見了,“家中無長物”的心酸不見了,夢馳故鄉的羈旅愁思不見了,因惜花而產生的苦悶心情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詩人愛國和革命的激情。魯迅曾兩次作此詩,且時間跨度達三十年之久,因而既可以把這首詩看作是魯迅戰斗思想的起點,也可以看作是他畢生思想的總結。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任時代風雨飄搖,不變的是魯迅一以貫之的革命和戰斗情懷。 許壽裳在《懷舊》中曾對該詩做過具體闡釋:“首句說留學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寫遙望故國風雨飄搖之狀,三述同胞未醒,末了直抒懷抱,是一句畢生實踐的格言。”但歷來對“靈臺”“神矢”“荃不察”的解釋聚訟不決。比如關于“神矢”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張向天認為“神矢”就是《摩羅詩力說》中的“飛矢”;周振甫認為是代指革命思想的刺激;倪墨炎認為是在表達詩人對祖國深切的愛;魯歌在《也談魯迅的詩〈自題小像〉》中認為,魯迅是用“神矢”比喻革命思潮;趙瑞蕻在《讀魯迅詩〈自題小像〉和〈湘靈歌〉》中認為,“神矢”即西方列強惡毒的利箭;單演義在《魯迅詩〈自題小像〉探索》中說“神矢”是指家庭包辦婚姻;汪毅夫在《“靈臺無計逃神矢”新釋》中認為是指魯迅的故鄉會稽…… 《自題小像》在風格上不同于《別諸弟》的沉郁,也不同于《蓮蓬人》的清麗和《惜花四律》的細致委婉,而是蒼古剛勁,慷慨激昂。全詩*為人稱道的是高水平的比喻和用典。比喻的含蓄曲折讓全詩形象生動鮮明;用典更是做到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中西交融中讓人感受到了別樣風情。詩中看似平常的表達,實則都包含著深刻的引申義,在朦朧中拓寬了讀者的理解范圍。此外,反襯、**人稱、內心獨白、形象描述等手法的使用,都為詩人的情感表達助力不少。 ……
魯迅集-民國詩風 作者簡介
魯迅(1881.9—1936.10),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