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耄耋回望青春: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582511
- 條形碼:9787560582511 ; 978-7-5605-825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耄耋回望青春:中 本書特色
成進主編的《耄耋回望青春(中)》以西遷老同志為主要征稿和采訪對象,旨在通過還原60年前交大廣大師生員工放棄上海的優越環境,克服困難,扎根西部,艱苦奮斗,為建設高水平大學奉獻一生的歷史畫卷;詮釋“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展現老一輩交大人作為西部大開發先行者熾熱的家國情懷;反映遷校60年以來西安交大人傳承西遷精神,將青春和熱血獻給了這塊黃土地,為祖國西部的社會進步、經濟振興和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耄耋回望青春:中 內容簡介
《耄耋回望青春(中)》收入的文章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西安交通大學部分離退休老同志對青春歲月的回憶,二是部分單位、學院對老同志的采訪實錄。這些文章都是老一輩交大人的親身經歷與感受,真實、具體地反映了交通大學,特別是交通大學遷校后的歷史、傳統、精神和情感,生動地再現了老一輩交大人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顧全大局、不畏艱辛、艱苦創業的功績與風采,挖掘了交通大學西遷在中國高等教育布局調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西遷精神的歷史沉淀。文章讀來平實、親切,使讀者在思索中得到啟迪和鼓舞。
耄耋回望青春:中 目錄
1 銘記歷史 弘揚傳統
西遷薪火與寄語學子——采訪西遷老教授林毓琦/公管學院
交大人,永不褪色的記憶——張發榮老師專訪/公管學院
老交大的作風·精神/江濤
校慶之際話傳統——方鴻發教授采訪紀實/電氣學院
老交大傳統永放光芒/范金城
交大西遷與“西遷精神”/沈祖達
有感于交通大學西遷/張正立
回首西遷往事諄諄寄語學子——訪施仁教授紀實/電信學院
2 回望西遷 不辱使命
壯志豪情西遷行耕耘教壇一甲子——訪馬知恩教授/數學與統計學院
采訪西遷老師學習西遷精神/人居學院
默默耕耘半世紀潛心科研五十載——記俞茂宏教授/人居學院
使命堅守感恩——記陳瀚教授/人居學院
周總理囑咐好/許晉源
交通大學化學學科的重建與發展/韓世綱
西遷隨想/喬宗亮
一生行醫一路濟道——記百歲醫生戴岳/劉浩高瑪麗莊稼
我在西安交大的教學經歷——訪邱元仁教授/電氣學院
從遷校后的工企教研室談起——訪葛文運教授/電氣學院
我在電機教研室工作40年——訪何秀偉教授/電氣學院
我校發電專業的創建與發展——訪沈贊塤教授/電氣學院
山高水長,與西交共慶一甲子——記李冰霜教授/法學院
記經濟法學科創始人陳克武教授/法學院
回顧西安交大數學學科的發展/高應才
關于簡易禮堂的段想/劉燕鑣
一位體育教師的回憶/張有恤
老照片講述的西迂故事——師生員工的奮斗與奉獻/白延生 祝玉琴
3 扎根西部 青春無悔
童年求學西遷——采訪羅晉生教授/電信學院
六十載澹泊明志精于勤大雅宏達
——“耄耋回望青春”主題采訪活動紀實/理學院
一代人的堅守與創新
——采訪韓世綱、龐瑤華、何培之三位老師/理學院
永不停歇的進取——訪楊棣老先生/理學院
西遷60年回顧/談文心
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
——“耄耋回望青春”采訪活動紀實/材料學院
無悔認真奉獻——訪劉靜華教授/材料學院
國家需要,我們就來了——訪戚繼皋教授/材料學院
西安,我來對了——訪劉禹門教授/材料學院、
追尋精神之路——訪饒啟昌教授/材料學院
我是一個地道的交大人——李超俊教授自述/能動學院
我的交大情懷/俞察
4 追憶前輩 感恩師長
歲月回眸師生永契/機械學院
緬懷導師屈梁生院士/何正嘉
創新、勤行、嚴謹、遠矚的領軍主帥
——憶恩師顧崇銜/盧秉恒
樂兌謙教授永活我心中/林其駿
回憶我心中的嚴師樂兌謙教授/吳序堂
緬懷陽含和教授——“機械控制工程”課程的奠基人和倡導者/何鉞 陳康寧 王馨
情深誼長——緬懷戴德沛先生/黃協清
好干部好同事好領導——懷念畢鎬鈞同志/機關與直屬單位黨委
校長從未看輕過任何一個職工
——翁國善老人眼里的彭康校長/武裝部
感恩交大育我成長——采訪劉芙蓉教授/化工學院
憶我的父親何金茂和母親趙洪美/何平宇
老照片講述的西遷故事——前輩與名師篇/白延生 祝玉琴
5 崢嶸歲月 多彩人生
話當年憶西遷——劉文江教授采訪紀實/電信學院
沈偉君教授的回憶/電信學院
歲月往事寄語——傅君眉教授自述/電信學院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記張德運教授/電信學院
我與西安交大計算機專業共成長——訪沈均毅教授實錄/電信學院
聽胡保生教授講西遷故事/電信學院
八路本色平凡真實——點贊抗戰老兵西遷老人楊晉堦/葉立勤 高瑪麗 劉浩 莊稼
從事離退休服務管理工作的回顧/趙恕儉
計量經濟學的應用專家——記王文博教授/金經學院
縱使耄耋學研不止——訪文啟湘教授/金經學院
參加中印邊境反擊戰,為印度戰俘療傷/王明新
退休生活亦精彩——我在新浪網開設《孫子兵法》講座/金精
老照片講述的西遷故事——文化生活篇/白延生祝玉琴
后記
耄耋回望青春:中 節選
《耄耋回望青春(中)》: 一回望西遷——上!按髽洹迸c西安“馬路”林毓琦教授說,交通大學是我國建立*早的兩所高校之一,解放前后還有“北有清華、南有交大”的說法。1955年臺灣海峽局勢緊張,加之從國家經濟布局看,東邊發達、西邊落后,故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整體內遷西安,1956年正式開始西遷。1957年,臺海局勢緩和,綜合考慮之后調整為大部分專業和師生西遷(即主體話遷),少部分留在上海。1959年,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顯然兩校都源于“交通大學”,所以2016年是我校建校120周年、西遷60周年! ×纸淌1953年在上海畢業于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畢業時他的志愿表上**志愿是服從分配,第二志愿是去東北制造機器的工廠,然而隨后公布的畢業分配名單中他卻是留校任教。他先被分配到材料力學教研室,1955年調到運輸起重系的起重機專業。在1957年新的遷校方案中,他所在的這個系留在上海,不隨之西遷。適逢他在交通大學動力機械系上學的愛人1957年畢業,領導告訴他,運輸起重系不遷了,他的愛人可以留在本校的上海部分任教。可是他倆隨后商量決定,“國家建設需要人才支援西北,我們也去吧”。這樣,她愛人1957年到了西安,而他因運輸起重系的講課任務等工作一時無人接替,需要過渡期,故他1958年到達西安! ×纸淌谛稳輨倓偽鬟w過來的交通大學猶如從上海整體搬來的栽在“大花盆”中的樹,甚至連草皮都是從上海運來的,當時交大校門口的泥土路是標準的“馬路”,因為早晨你可以看到郊區農民夜里用馬車從城里搬運糞便肥料時,沿路掉下來的一堆堆馬糞。其實那時候的西安城墻之外全都是泥土路,維修實驗設備的螺絲釘、青年教職工結婚用的水果糖等都要到上海買。學校內的裁縫店、理發店和修鞋鋪也是從上海西遷的,僅此可見當時西安的工業水平與生活條件如何! £P于西遷的利弊,林教授說,做任何事都有利與弊,但要分主次。交通大學就像一棵大樹,一旦遷移肯定會折斷好多根系,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實踐表明交通大學西遷的好處很大。從國家角度講,學校由一所變為兩所,這是**件好事;第二件是更大的好事,即近60年西北的工業與科技中的骨干人才,很多都是西遷后的西安交通大學培養的。西安交大及其畢業生,為后來的西部大開發、大發展奠定了宏大深厚的基礎。此外,它還面向全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例如改革開放后,不少本科生與研究生畢業后去了北、上、廣,結果西安交大畢業生在那里深受歡迎,口碑很好,當然還有其他貢獻。反之,如果沒有當年交通大學主體的西遷,今天人們看到的西北,肯定是大不相同的景象。 林教授說,從個人角度講,也會有得與失,這因人而異。而他個人覺得,西安交大環境好,很適合做學問,而東部繁華、熱鬧,改革開放后,上海的工資也高,但對于個人這都是身外之物,是次要問題。他還說,“如果沒有來西安,我則會繼續從事起重機專業工作,應該沒機會去倡導建立‘學生學習學’,而這一工作被幾百所高校引進(當時全國僅有公辦高校千余所);也不會因找‘成才的典型’從而發現與宣傳‘錢學森科學思想庫’,而這兩項工作是我今生所做的三項工作之一、二。第三項工作是在培養幾百名本科生、多名研究生和科研工作中盡力,當然這項工作,如果我留在上海也一樣會做的?傊,我感到在西安交大這近60年,過得充實、愉快!比缃,當年的“馬路”早就不見了,西安正在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還是21世紀嶄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和起點。60年的實踐表明,當年讓交通大學主體西遷,是放眼全局、高瞻遠矚之舉,而支撐與創建這項偉大工程的正是全體西遷交大人和眾多接力的交大人。 ……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