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與宇宙-科學新探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288883
- 條形碼:9787121288883 ; 978-7-121-28888-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原子與宇宙-科學新探索 本書特色
《原子與宇宙(全彩)》內容簡介:電子工業出版社與美國科學與公眾協會(the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及其出版的《科學新聞》雜志(science news)傾力合作,陸續推出《科學新探索》叢書,《原子與宇宙》正是該叢書的第二本書。本書不僅介紹了人類探索廣闊的宇宙空間的重要發現,而且拉近鏡頭關注細節,人類力求通過研究基本粒子和作用力來找出它們所揭示的物質及其存在的本質,并且已經獲得了巨大的回報。《原子與宇宙》一書的文章均選自近幾年《科學新聞》雜志中尤為精彩、受讀者歡迎且值得閱讀的文章。《科學新聞》雜志是美國專業、全面、及時的科學新聞來源之一。
原子與宇宙-科學新探索 內容簡介
大部分宇宙是由什么組成的?星系是如何演化的?是否有一種方式可以統一自然界中的各種力?是否還有其他的“地球”?而且它們是否也有自己的宇宙探險家呢?對宇宙的探索還在繼續,答案就在不遠的未來。
原子與宇宙-科學新探索 目錄
**章:宇宙的基石:基本粒子(building blocks of the universe: fundamental particles)首次發現四夸克粒子四夸克粒子關于一種新型粒子的證據消失了質子的半徑重新修正為更小值光子可以選擇迂回的傳播路徑星際塵埃粒子神出鬼沒的太陽中微子中微子的母粒子設定速度限制儀器問題導致了中微子超光速現象空間中微子并非只有一個單一來源鋰平臺之謎鋰謎團將更深鋰元素缺失問題延伸到銀河系之外在中子星的碎片中檢測到金元素就地取材構建生命宇宙中復雜的分子是如何形成的恒星誕生時噴發大量分子氣體云中發現了有分支結構的分子氰化物標志著復雜的化學在大尺度上的不確定性理論實驗發現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的線索暗物質候選體大敗 共同關注暗物質 第二章:尋找生命:水和生命 (extraterrestrial life exploration: water and life)水星上有冰火星上曾經可能有水 火星上是安全的,探測車開始搜尋其宜居的跡象 在火星土壤中深挖 好奇號探測器采集到火星泥土樣本 火星好奇號探測器沒有找到甲烷 火星探測車發現了甲烷的跡象 土星的一顆衛星上隱藏著驚喜 土衛二的冰層下隱藏著一片海洋 土衛二上的海洋是高堿性的 土衛二上的熱液活動 土衛二上的間歇泉 一顆遙遠的衛星上的冰 木衛二上發現了羽流 木衛二的間歇泉很難被看到 木衛二上發現了板塊構造活動 木衛三擁有地下海洋 黎明號宇宙飛船到達了目的地 海水可能不是來自于彗星 水,水無處不在 月球上的水具有地球上水的特征 首次發現地球大小的行星 開普勒找到了715 個新的世界 重生的開普勒發現了系外行星 開普勒找到了554 顆可能的行星 大的巖質行星擅長建造海洋 尋找另一個地球 處于適當位置的行星能孕育生命 生命可能喜歡冷星附近的巖質行星 系外行星大氣中的氧未必是生命的標志 系外行星地球二號位于宜居帶中 系外行星開普勒-186f 超級地球位于“*好的位置” 測量系外行星質量的新方法 宜居行星的真實性有待商榷 對于生命來說,伽馬射線暴是壞消息 超低溫液態水打破了紀錄 第三章:行星和衛星等(the major planets and moons)*小的行星依然在給我們帶來驚喜你在這里:從遠處看地球 地球周圍的臨時環帶 地球早期經歷了長期的撞擊 火星極光 火星黏土曾經可能經歷過火山活動 土星上的六邊形云團 新行星的軌道半徑可能是冥王星的兩倍 月球塵埃堆積速度極快 關于月球內部的重力地圖揭示了動蕩的歷史 中國的探測車揭示了月球的巖層 月面特征終獲解釋 月面閃光來自熔滴 巖石的化學揭示了月球起源的細節 土衛六朦朧的“面紗”在下落 地質構造及落水洞可能塑造了土衛六的地形 土衛八上的山脊可能來自太空 哈勃找到了第五顆冥王星衛星 灶神星:比起小行星,更像行星 小行星擠進有環天體行列 小行星產生了長期的磁性 在線追逐彗星 具有古怪軌道的天體回到了家鄉 奧爾特云給天文學家拋了一個彗星弧線球 “羅塞塔”揭露了一顆復雜的彗星 彗星暴露了它的基礎材料 科學家們探測新的隕石 自成一類的火星隕石第四章:人類探索的足跡 (human explorations)哈勃年展望哈勃的未來 天文學的藝術 小望遠鏡,大行星 旅行者1 號仍未飛出太陽系 旅行者號進入神秘未知的領域 “旅行者1 號”可能還在太陽氣泡中 光榮的開普勒望遠鏡并未終結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重獲新生 羅塞塔宇宙飛船到達彗星67p 附近 “菲萊”著陸 “菲萊”的探索中止 火星探測器的日記 前往火星的崎嶇道路 火星旅行可能意味著大量輻射 宇航員的安全問題 第五章:恒星和系外行星 (stars and exoplanets)太陽風可能穿透了火星的大氣 太陽的激波消失了 太陽的短周期記憶 太陽噴射出的氣體包層相互碰撞反彈大質量氣體球所顯示的超彈性行為 龐大的等離子體回路推動了太陽的自轉 日冕物質拋射活動的前兆 250 光年以外存在著太陽的未來 太陽的兄弟姐妹 離太陽*近的恒星 圍繞銀河系系中心運動的超高速恒星 恒星嬰兒圖 自引力透鏡雙星 三合星系統提供了檢驗引力理論的新方法 年老的太陽系統 閃光揭示了恒星的屬性 年老的恒星偷取鄰近天體的氣體 早期恒星的光仍未被看到 捕獲到來自早期恒星的光 *早期的恒星沒有我們預期的那樣年老 在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周圍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超重的行星動搖了行星理論 怪異且遙遠的行星 行星被“燒烤”后存活下來了 一對系外行星環繞著雙星作軌道運動 行星的“躲貓貓”游戲 系外行星的巨型環 古怪的行星軌道 流浪行星漂浮在星團之中 漫游的世界 超級地球可能是通過兩種方式形成的 搜尋行星的新方向 通過微引力透鏡效應尋找行星 系外行星北落師門b 的新消息 研究發現新的系外行星常常是冒充者 滿天繁星都有自己的行星 恒星周圍沒有空房 對行星來說,擁擠的環境不安全 行星沒有必要在恒星的環中 巨大的難以解釋的天體盤 新生行星向恒星提供“養料” 第六章:高能天體:黑洞與超新星 (objects with high energy: black holes and supernovae)巨大的黑洞 早期宇宙中質量*大的黑洞 偽雙黑洞 稀有的三黑洞系統 黑洞的饕餮大餐 黑洞強烈噴流的根源 黑洞叫停恒星工廠 逃離的黑洞找到新家 小型星系是巨大的黑洞的家 一對黑洞已經準備好決戰了 進入黑洞時,請系好安全帶 原子測量使中子星被充分理解 *遠的超新星 巡天捕獲到即將爆發的超新星 行星搜尋者還發現了超新星 超新星是一個巨大的塵埃工廠 超新星遺跡中存在塵埃 引力透鏡效應使遙遠的超新星變得醒目 超新星誕生之謎 小行星可能會引發超新星爆發 ⅰa 型超新星的兩種產生機制 新的伽馬射線源 恒星爆發中的伽馬射線的產生機制第七章:銀河與星系 (the milky way and galaxies)宇宙中我們自己的家 銀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丟失的質量藏在銀暈中 銀河系中塵埃云的3d 圖像 “回光”返照揭示恒星歷史 缺失的衛星星系之謎被解決了 銀河系的新鄰居 銀河系將被迎面撞上 一個氫云正向銀河系高速前進 一些星系中只含有少量的恒星 星光的影響會減少下一代恒星的生成 大爆炸之后,小型星系可能引發了再電離 第八章:宇宙深處 (the deep universe)早期宇宙的遺跡 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機制 宇宙纖維 星系團異常高產 搜尋遙遠的信號 探測到來自遠方的射電脈沖 宇宙中一次神秘的爆發 星系的伽馬射線光暈暴露了暗物質 追蹤宇宙能量 宇宙射線工廠 宇宙射線暗示了暗物質的存在 暗物質,你在哪? 暗物質纖維被照亮 用dna 捕捉暗物質 分裂的星系為暗物質提供了線索 暴脹理論追蹤 早期宇宙的增長速度 哈勃常數值之爭 宇宙的精確圖像 普朗克檢驗之前的研究結果:宇宙學家得到的結論大部分是正確的 原初引力波被發現 原初引力波,還是塵埃? 塵埃獲勝 bicep2 低估了塵埃的影響 虛擬的宇宙重現了130 多億年的歷史
展開全部
原子與宇宙-科學新探索 相關資料
“人類從棲息之地出發,用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精巧獨創的設計探索著廣闊的宇宙空間……對宇宙的探索還在穩步進行,許多謎團仍有待揭曉。”——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社(science news)
“我們在這本書里看到的科學報道,見證了人類這些年來的科技進步,也是對相關學科科研歷程的回顧。它們在展示現代科技前沿的同時,也記錄著研究者們這些年所走過的崎嶇道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報道有著歷久彌新的價值。”——余恒,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副教授
原子與宇宙-科學新探索 作者簡介
美國《科學新聞》雜志(Science News)由非營利機構美國科學與公眾協會(The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出版,出版地為華盛頓特區。紙質版《科學新聞》雜志(Science News)為雙周刊,同時開通了每日更新的新聞網站 (www.ScienceNews.org)。紙質版《科學新聞》雜志擁有超過9.3萬的付費訂閱者,網站年獨立訪問量高達1200萬。此外,《科學新聞》雜志在社交媒體上也十分活躍,擁有220萬臉譜網粉絲和150萬推特粉絲。《科學新聞》雜志已有94年的歷史,一直致力于為公眾提供值得信賴的科學信息。1922年,報紙出版人愛德華·W. 斯克里普斯(Edward W.
Scripps)創辦了《科學新聞》雜志,最初名為Science News-letter,這是美國第一份旨在為公眾提供客觀嚴謹的科學新聞的出版物。如今,《科學新聞》雜志的使命依然沒有改變,始終以“傳播育人”為己任,繼續將各個科學領域的重要發現傳遞給公眾。《科學新聞》雜志由頂尖的團隊撰寫、編輯和設計,面向科學愛好者、希望更深了解前沿科學成果的學者,以及時刻關注其他領域發展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