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行走于文學邊緣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9094498
- 條形碼:9787209094498 ; 978-7-209-09449-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走于文學邊緣 本書特色
《行走于文學邊緣》選編了作者李宗剛多年來撰寫的文學評論、書評與隨筆散文五十余篇。書中從多側面就竭力拓展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新格局的朱德發教授的學術成就、蔣心煥教授的文化求索之路、王富仁先生的文化情懷等作了分析與探討,對《中國抗日戰爭小說史論》《膠東民間語匯大觀》《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等著作進行了評述。
行走于文學邊緣 內容簡介
本書選編了作者多年來撰寫的文學評論、書評與隨筆散文五十余篇。書中從多側面就竭力拓展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新格局的朱德發教授的學術成就、蔣心煥教授的文化求索之路、王富仁先生的文化情懷等作了分析與探討。
行走于文學邊緣 目錄
拓展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新格局
——“國家級教學名師”朱德發教授側記
淡泊有為寧靜致遠
——記蔣心煥先生的文化求索之路
王富仁:文化本原的叩問者
王富仁的文化情懷
在執著追求的支點上
——談馮中一先生的詩評
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中
——楊洪承博士和他的學術研究
對張守富人生姿勢的一種解讀
——兼評《張守富詩詞書法選》
從自考中走來的學者
——楊學民博士的求學蹤跡
五四文學創建主體的知識結構及對當下文學的啟示
大學教授昨日的生活
——山師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的生活報告
由魯迅引發的思考
——紀念魯迅誕辰130周年
崮山腳下的追思
——紀念中國現代詩人徐志摩
《欣賞與創作》鑒賞提要
《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鑒賞提要
《核時代的創作》鑒賞提要
對抗戰小說歷史長河的成功疏浚
——評《中國抗日戰爭小說史論》
情到深處理自現
——讀孟嘉的《一朵喇叭花》
穿越歷史的隧道
——評《康生與“趙健民冤案”》
對文學史另一種書寫路徑的成功探索
——評《中國現當代文學500題解》
膠東文化的結晶——民間語言
——兼評《膠東民間語匯大觀》
站在歷史邊緣的詩意敘說
——評姜澍川的《寒秋雁聲》
從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新聞理論
——評張瑞云的《報林尋蹤》
地域文化視閾下文學演變的成功書寫
——評《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
不拒絕成長的人生才擁有未來
——《2001級夜大學員作品選》序
站在傳統文化立場上虛構的烏托邦世界
——評司玉笙的小小說《高等教育》
“廊橋”:在夢里?在夢外?
——評電影《廊橋遺夢》
中國古代靈感理論論綱
漫話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的寫作
如何撰寫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中的評論文章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
高校寫作課教學模式改革初探
漫談寫作課的自學
如何寫好短論
寫作能力測試的新嘗試
——_2001年上半年自考寫作試題作文評析
寫作是有規律可循的
學術引文的規范問題及其成因探析
——以中國文學研究為例
諾貝爾文學獎鐘情什么
“如果狼來了”的三種文化模型的闡釋
如何解構與建構既有自我和新的自我
大學教授分級要去體制化
又到職稱評定時
職稱評定中的悖論
建立起開放的現代人才評判體系
從人的價值說開去
揚長避短求發展
可貴的精神財富
理直氣壯地維護自我利益
“文化垃圾”誰之過?
激發創造的活力
人生的“三度”
生命的舞姿
生命的展開形式是美麗的
讓生命充分而自由地燃燒
陀螺的魅力
生命的叩問
行進在滑梯上的人生
演繹著殘酷人生的足球
離別生命的港灣
人生驛站
人在病中
永不歇息的收獲者
岳廟歸來話時空
回眸那座文史樓
一種背景
旅游·孤獨·棋悟
話說畢加索
文化孕育與人才培養
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做好二傳手
挫折觀念的確立與現代性格的培養
教子成才與愛國主義精神
*重要的是創造力的培養
在兒童階段就要注重現代意識的培養
應試教育的誤區
漫話“減負”
可憐的集體沉沒
“斷層”談片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麻木的背后
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滿?
從美國夢到中國夢
從堵車現象談起
濫竽充數的背后
嚴監生與葛朗臺
悲壯與悲哀
造反派與造假派
“傳銷熱”的背后
對傳銷業的再思考
為26便士而戰
腐敗的另一種形式
透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閱卷:制約與激勵
游子:回家的行囊有多重
永遠的閨女
在感性上體味外教的文化
為了一種文化的延續
雙贏與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附錄
一個“學院派學者”的回眸
——評李宗剛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論》
發現、闡釋與重估
——評李宗剛新著《中國當代文學史論》
整體把握與重點觀照
——評李宗剛教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論》
評李宗剛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論》
今天:正在實現著的昨日之理想(代后記)
行走于文學邊緣 節選
《行走于文學邊緣》: 朱德發教授早期具有國內外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如《五四文學初探》《茅盾前期文學思想散論》,對五四文學和文化研究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重大學術命題和著名歷史人物,率先做出客觀、公正和科學的評價,一時領學界創新風氣之先,在學界產生了巨大反響,開辟了五四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嶄新局面。對此,孫昌熙和魏建對他的《五四文學初探》作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收獲”,“其要旨在于解決五四文學研究中的一些重點和疑點問題”,“該書的主要價值,正在于它對這些重點和疑點的突破”。 1982年,朱德發教授受田仲濟先生委托,對其40年代撰寫的名作《中國抗戰文藝史》進行“代改”。朱德發教授領受了這一重要任務之后,夜以繼日地工作,“全部增訂稿很快地出來了”。對此,田先生認為,1984年出版的《中國抗戰文藝史》“是兩人共同的東西了,這個勞動是應該感謝的”。朱德發教授“代改”后的稿件,在治學嚴謹的田先生眼里,則被視為“以本人的新觀點充實他人的舊的觀點,這是極為奇妙的,極為得人心的,也是*適宜的辦法,不能不說這是妙筆”。 1986年,朱德發教授出版了斷代史專著《中國五四文學史》。這部著作被當時學界評價為“五四文學研究的新成果,是現代文學研究領域里新的突破”。即便是事過境遷,也依然被同行認為“通過大量原始史料的搜集、發掘、整理,運用歷時性與共時性雙向考察的研究方式,探討了五四文學運動的來龍去脈與演變軌跡,宏觀視野開闊,微觀考察精微,使得新時期**部斷代史的問世便起點較高,引人注目”。該書出版后被譯成外文,為朱德發教授贏得了廣泛的國際盛譽,由此也奠定了他在現代中國文學領域知名學者和文學史家的地位。 朱德發教授作為文學史家,還表現在他對文學史的不斷重寫的實踐上。他不但回應了“重寫文學史”這一潮流,而且以自己的實踐深化了文學史書寫理論。20世紀80年代,他主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教程》《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實用教程》等多部文學史著作。他書寫的文學史不但是對業已流行的文學史的超越,也是對他自己編著的文學史的升華。他在文學史書寫實踐中所顯現出來的“守成與出新的統一,繁富與精簡的統一,厚重與實用的統一”等學術品格,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編寫的新典范。 ……
行走于文學邊緣 作者簡介
李宗剛,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國家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主編。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史哲》《魯迅研究月刊》《文藝爭鳴》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一百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多部。曾獲山東省社科獎三次,劉勰文藝評論獎一次(合作)。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一項、山東省社科項目兩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