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人類進入21世紀后,在享受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倍感生存壓力和環境的困擾。全球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頻發、生存空間被占壓、臭氧空洞擴大,原本可能是天降的甘露現在卻可能變成“酸雨”。人類正在為自己的貪婪索取而償還環境的債務。在眾多構成人類生存危機的因素背后,人們把焦點集中在一點上,那就是——氣候變化。其實氣候變化自從地球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也許正是有了氣候變化才出現了人類賴以生存的五彩世界。按照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人類也是氣候變化的產物,因此這里所指的、能夠引起人們恐懼的氣候變化,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氣候變化,是指全球氣候平均值和離差值兩者中的一個或兩者同時出現隨時間變化而發生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才是所謂的氣候變化。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環境的內部演進,也有外部環境的強迫反應,但更有可能是人為地持續對大氣組成成分的干擾,以及由此引起的后果和該后果的“發酵”。近些年來氣候變化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對其變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嚴重后果的重視。這是由于“厄爾尼諾”、“拉尼娜”的經常光顧,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不可逆的后果越來越嚴重,嚴重到足以引起人們的普遍恐慌,因此人們擔憂氣候變化也并非空穴來風,也許是一種科學的預判和應有的生存敏感及環境警覺。氣候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劇烈程度;離差值越大,表明氣候變化越大,氣候狀態越不穩定,氣候異常愈明顯。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人們卻清楚地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正在加劇。有人總結出了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北美黑風暴、秘魯大雪崩、孟加拉國特大水災、印度大鼠疫、喀麥隆湖底毒氣、霧都劫難、通古斯大爆炸、智利大海嘯、唐山大地震、百慕大地區神秘災難等,其中有七件是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在氣候變化中目前被人們*為關注的是平均氣溫升高,也就是所謂的全球變暖,目前對于全球是否真的存在變暖尚有爭議,但是對于氣候變暖所能造成的危害幾乎達成了共識。這些危害可以歸納為四個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問題。1.全球氣溫升高,生態破壞嚴重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1998年至2007年是有氣候記載以來*暖和的十年。有報告指出,全球氣溫自1880年以來上升了0.75攝氏度。 本來地球氣溫上升并沒有什么可怕的,充其量也就是地球的一次“感冒發燒”,然而由升溫導致的“并發癥”卻是非常可怕的。極地冰冠的縮小、河流干涸、珊瑚礁倒塌、紅樹林萎縮、極地高山生態系統破壞、熱帶雨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尤其是森林、草場退化,沙漠面積擴大,生物生存環境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在減少,瀕危物種增加。在2007年度世界瀕危物種名單中,有1/4的哺乳類動物、1/8的鳥類、1/3的兩棲動物和70%的植物都是瀕危物種。世界自然基金會公布的瀕危物種名單包括41415個物種,其中16306種動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僅2007年一年就比2006年增加了188種,而已滅絕的物種達到785種,另外有65個物種已經在自然界難覓蹤跡。動物類受到威脅*大的是大猩猩。在過去的15~25年間,由于疾病和人類捕殺等原因,野生大猩猩數量減少了近60%。造成動植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破壞自然環境,氣候變化也是造成動植物種滅絕的原因。作為同屬“地球生物”,人類也難免有“物傷其類”的感覺。這些生物由于環境的問題,提前結束了其生存的權利,告訴人們接下來就該輪到“人類”了。2.海平面上升,低海拔地區受到沖擊持續升溫若不加以阻止,數千年后,格陵蘭冰蓋會全部消失,全球海平面將隨之上升7米! 全世界大約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線60公里的范圍內。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密集,是人類文明財富的聚集地區。據推算,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洋水體膨脹和兩極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海平面將上升1米。如果不采取防護措施,首先要淹沒大片土地和許多沿海城市。世界各地將近70%的海岸帶,特別是廣大低平的三角洲平原將成澤國,海水可入侵二三十到五六十千米,甚至更遠。位于其上的許多世界名城,例如紐約、倫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東京、里約熱內盧、天津、上海、廣州等等都將被淹沒。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一些低平的島國將處于半淹沒狀態。而馬爾代夫行將消失,因為該島國地面海拔高度全部都在1~2米之間。 3.農業減產,自然災害頻發隨著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和氣候變暖,可能會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長生長季節,使世界一些地區更加適合農業耕作。但全球氣溫和降雨形態的迅速變化,也可能使世界許多地區的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無法適應或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壞性影響,造成大范圍的森林植被破壞和農業災害。熱浪、干旱、暴雨、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等越來越頻繁,導致當地居民生命財產損失加劇;糧食減產,千百萬人面臨饑餓威脅; 每年,全球因氣候變化導致腹瀉、瘧疾、營養不良多發而死亡的人數高達15萬,主要發生在非洲及其他發展中國家。2020年,這個數字預期會增加一倍;無論氣候變化的影響規模大小,貧困人群將受害*深。貧窮國家因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海平面上升、疾病傳播及農作物減產所帶來的問題,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比發達國家更為嚴重。世界各國出現了幾百年來歷史上*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也頻繁發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本身就弱,受害*為嚴重,可以說是“雪上加霜”;發達國家也不會置身事外,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上世紀80年代,保險業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到1995年間就幾乎達500億美元。人類設立的農業和生態紅線不斷地被突破,其實這正是人類為自己在挖掘墳墓。4.傳染疾病增加,人類健康受到威脅氣候變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險和死亡率,增加傳染病。高溫會給人類的循環系統增加負擔,熱浪會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蟲傳播的瘧疾及其他傳染病與溫度有很大的關系,隨著溫度升高,可能使許多國家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黑熱病、登革熱、腦炎增加或再次發生。過去這些傳染病主要集中在低緯度,但是由于全球變暖,在高緯度地區,這些疾病傳播的危險性可能增加,危害會更大。面對氣候變化的難題,人們逐漸研究發現:這些災害都與一個東西有關,那就是溫室氣體。溫室氣體的升高,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等六種氣體。由于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濃度與二氧化碳有著固定的函數關系,人們將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以實現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之間的可加性。為此,一種全球性的低碳、減碳活動業已展開。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二氧化碳排放量越來越大,引起全球氣候日益變暖,對全球人類的發展帶來了阻礙,并對人類生存帶來了威脅。為了減少碳排放,不少學者提出了新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形式,是一種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經濟形式的總稱,其*終目的是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旅游曾被認為是朝陽產業、低碳產業,那么真實的情況如何?在旅游的全過程中哪些地方有碳排放?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低碳旅游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它要求通過食、住、行、游、購、娛的每一個環節來體現節約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動來詮釋和諧社會、節約社會和文明社會的建設。2009 年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明確提出倡導發展低碳旅游,推進節能環保,實施旅游節能節水減排工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綠色環保企業。2010年9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全國有一批城市成為首批低碳試點城市。低碳旅游正式進入了實施階段。但是不能不說,低碳旅游的研究又在走向低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與碳排放的技術依賴和鎖定效應有極大的關系,人們期待低碳和新能源技術的突破,為低碳能落到實處提供強力的技術支撐,但更主要的還是探討更加宏觀和可行的低碳策略。2010年,筆者非常榮幸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的支持,開展了《基于碳足跡的旅游全過程碳排放研究》;更為榮幸的是,2015年北京聯合大學出版基金又給了我很大的支持。正是基于這一研究的這兩項支持,現將一些看法匯集成書,以期有更多的人能和我們展開討論和共同研究。本書共包含了三部分內容:**,相關理論。主要集合筆者的研究成果,夾帶敘述一些低碳經濟、低碳旅游的常識。第二,實踐部分。全部是筆者和團隊的研究成果。第三,研究展望。分析了低碳旅游的風險和不足,提出未來研究可拓展的空間。衷心希望有更多共同愛好者一起來研究這一關乎人類未來的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