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去臺北 本書特色
永康街的店景與人景,皆是臺北雅致的風景,處處透出歡樂。
——舒國治
吃鹵肉飯不能斯文,一定要大口扒飯!
——焦桐
臺北不需要攻略,你們就放心地來,隨心所欲地探險吧!
——鈕承澤
搭忠孝線地鐵去艋舺,吃鵝肉和臺式熱炒?蓯鄣那楣澓腿宋锒荚谂_北。
——陳升
臺北不太大不太小、不太舊不太新、不太靜不太吵,臺北是個迷人的城市,既來之則愛之。
——曾郁雯
去臺北 內容簡介
一本極具實用性、審美性和文化性的臺北旅游導覽。
一本令人充分領略臺北文藝之美、美食之美、茶道之美、街市之美、雜貨之美的深度臺北游記。全書分為“貪食紀”、“尋茶道”、“街市游”、“雜貨淘”、“文藝派”五個部分,由臺灣本土文化名人舒國治、鈕承澤、韓良憶、陳升等16位臺灣當地文化名人擔任向導,以他們對臺灣文化與臺北游覽之趣的深刻認識與本土體驗,精選臺北值得游玩的地方,介紹不能錯過的臺北私房美食,不可替代的臺北文化精髓,令讀者吃到正宗的,玩到道地的,感受到有靈氣的臺北,獲得一趟在地美食家和玩家帶來的私房臺北旅行體驗。
去臺北去臺北 前言
一定,去臺北
夏雨清
我**次去臺北,到酒店住下,已是傍晚,舒國治讓朋友開車來接。在大堂等了一會兒,舒國治來電了,說朋友到了酒店附近,讓我繞過一個街角,去找。
理由是:這家酒店,他不便進來。
這家酒店叫薇閣。
在臺灣的幾天,別人問住哪兒,我一報薇閣,大家都驚呼:真的?
還沒等我轉過街角,舒國治的朋友已經迎上來了。
他叫林文義。
他忙不迭地解釋,酒店附近可能有狗仔,他不便出現。為了避嫌,他甚至帶了夫人一起來。
這會兒,他夫人正在車邊向我揮手。
林文義是臺灣有名的散文家,出過四十多本散文集,今年1 月號的《聯合文學》就做了他的散文專輯,封面是一張大大的照片,他斜靠著,特別有型。
他怕狗仔,不是因為作家的身份,而是幾年前做電視評論員,搞得家喻戶曉。盡管金盆洗手多年了,走在街上或坐出租車,依然不時被人認出。
他夫人曾郁雯,是個詩人,也是珠寶設計師。杭州大廈就有她的設計品牌。
我們拐過街角,林文義掃了一眼薇閣,仿佛在尋找潛伏的狗仔。
這是一家汽車精品旅館,也就是情人旅館。
我后來才知道,很多臺灣名流都栽在這家酒店——被狗仔拍到和人開房,或者干脆猝死床上。
難怪當我說住在薇閣,會引起一片詫異。
其實,我只是來體驗酒店的。
臺北并無風景,城市也舊。很多人一下飛機,看到臺北陳舊的街景,不免失望:不就一個大縣城嗎?
其實,臺北的誘人,也就在此。
這是一個淡泊的城市,不像香港、上海,總是行色匆匆。或者北京,單堵車就讓人心浮氣躁了。
那一種淡然,也許臺北才會有。
無論人,還是城。
臺北雖小雖舊,卻藏龍臥虎,大街小巷,不經意處就有高人,尤其是那些貌似平常的餐館和小吃店, 可能都有著米其林的水準。
就像民生東路上的史記正宗牛肉面。
店開在騎樓里,不大,清爽。是舒國治帶我去吃的,記得那是個雨天,飯點已過,人不多。老板在,見到熟人,樂呵呵地來招呼。
這家店是舒國治和室內設計大師關傳雍偶然吃到的。舒國治推崇他家的清燉牛肉面,覺得臺北**。我不喜面,不像他那么驚艷,當時只覺得清淡而有韻味,值得回味。
后來聽說韓良憶回臺北,總要約人在史記吃一碗牛肉面才過癮。又看到焦桐在《臺灣牛肉面評鑒》里,把史記評為八家五星之一,值得專程去吃,一下子覺得這碗面吃得值了。
這樣的去處太多,也不顯眼,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因此,在臺北,你依然需要一個引路人。
盡管,你聽得懂每一句話。
我兩次去臺北,都恰好碰上舒國治有空。寫《臺北小吃札記》和《水城臺北》的舒國治,閑來無事,逛破了臺北,又好小吃,又會講故事,是*好的臺北引路人。
記得初到臺北,舒國治叫了輛出租車,帶我繞城一圈:“六七百臺幣,就可以了解臺北了!彼宦分v解, 直聽得出租車司機連連感慨:在臺北,枉活了幾十年。
出租車逛了一圈,在永康街停下。
這條近些年大名遠揚的小街周邊,餐廳、咖啡館、舊書店云集,成了大陸小資朝圣之地。舒國治帶我穿過小巷,來到一家叫“琴為何物”的日式庭院。
這是臺灣古琴學會的道場。
那個有雨的夏日午后,我品著巖茶,聆聽了古琴大家袁中平的一曲《高山流水》。他是這里的主人,臺灣古琴學會會長,一身道士裝束,平日遠游在外,難得在這里操縵一曲。
我說這些,只是想說,在臺北,你太需要一個引路人了。
于是,我和同事們就有了做一本臺北自由行私家指南書的想法。為此,我們一次次地飛往臺北,并請臺北達人做向導,一路帶你發現臺北不為人知的秘密去處,有餐廳,有咖啡館,也有各色小店和跳蚤市場。
這些臺北人,都熱愛這座慢生活之城,樂意和人分享。就像《艋舺》導演鈕承澤,聽說要談臺北,二話不說,就約次日到他工作室慢慢聊。
舒國治、焦桐、陳升、鈕承澤、張國立、張輝誠、王文華……就來聽聽這些當地達人怎么說臺北吧,一起來分享他們的私房臺北。
有時候,我心里很矛盾,都不想告訴你這么多臺北的秘密。
想留著,自己慢慢享用。
去臺北 目錄
序2 夏雨清:一定,去臺北
貪食紀
舒國治:閑晃臺北四十年
臺菜× 欣葉 臺菜,沒那么簡單
小吃× 鼎泰豐 第101 只小籠包
焦桐:拼就一副酒肉肚皮
淮揚菜× 銀翼 臺北的淮揚風情
精菜× 食養山房 舌尖上開出一枝花
朱振藩:愿當美食的白老鼠
江浙菜× ……軒 小海鮮,糟霉腌
曾郁雯:多寶格里燉巫婆湯
西餐×1516 德國酒館 慢條斯理,在1516
手工醬× 瘋虎辣菜 手剁的才夠味
尋茶道
何。翰枳痔斓貙
壺茶空間× 冶堂 小巷里,討碗茶喝
馮明中:百年老街,四代茶商
茶鄉× 坪林 好山,好水,好火候
街市游
鈕承澤:臺北不需要攻略
老街× 大稻埕 穿越一百年
韓良露 :小巷小弄,天寬地長
巷弄× 大安人文街區 本土與旅行的雙重美好
韓良憶:家門口的咖啡旅行
文藝咖啡館× 窩著咖啡 臺北另類小清新
懷舊咖啡館× 小孩散步 每天都要像小孩一樣
酒吧咖啡館× 小自由咖啡館 好酒之人的朝圣地
張國立:江湖氣,吃飯團
菜市× 南門、東門 外省人的菜市場
魚市× 富基漁港、鼻頭角 成全有追求的食客
程昀儀:發現臺灣生活品格
店鋪群× 好樣 一條街都是好樣的
雜貨淘
王文華:工作狂式的帶路人
糧商號× 掌生谷粒 好米莫負青春期
手工作坊× 自然結果 芬妮貓家的果實醬
張輝誠:老家是個紅色的圓圈
古玩攤× 跳蚤市場 日頭聲響
文藝派
黃永松: 看山看水,小而美
出版× 漢聲巷 一條巷子的前世今生
陳升: 臺客江湖
書店× 誠品書店 不再讓你孤單
張怡微: 海派姑娘遇見臺北文藝
戲院× 湳山·光明·光點 在臺北看電影
跋 曾郁雯:來臺北
編后記:說明和感謝
去臺北 節選
后記
編后記:說明和感謝
這本書的緣起,其實很簡單。前幾年,我做的一份生活類媒體有旅行版面,想編一個“遠方”系列報道,順便也讓同事去“遠方”度假。
幾乎沒有遲疑,就選定了目的地:臺北。
為什么是臺北?我相信,看過這本書,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那么,我就來感謝奉獻了《去臺北》的小伙伴們。
感謝浙江省中旅和復興航空,為我們此行提供了機票,使我們在一年間從杭州一次次飛往臺北,完成了“去臺北”的系列報道,并留下了這本書。
感謝臺北香格里拉遠東國際大飯店、晶華酒店、君悅酒店、Just Sleep捷絲旅、好樣公寓為我們一行準備了柔軟的床和一床好夢。
感謝我在臺灣的朋友舒國治、黃健和、林文義和曾郁雯夫婦,不厭其煩地幫忙聯系臺北帶路人,帶領我們遍嘗臺北的美食。
感謝接受我們采訪的臺北帶路人焦桐、朱振藩、何健、馮明中、鈕承澤、韓良露、韓良憶、牛爾、張國立、程昀儀、王文華、張輝誠、黃永松、陳升、張怡微,是他們的熱忱催生了《去臺北》。
感謝我過去和現在的同事:鄔東波、朱立、施文、江水、周笑紋、陸斯超,是他們撰寫了精彩報道;王寧和毛文彬,是他們拍攝了這些精美照片;毛曉蓉,是她聯系了下榻之地。
感謝李前方和葉倩倩,編排了本書初樣;吳子碉,她修改了校樣。
感謝鄔東波、朱立、江水參與了這本書的前期編輯。
文摘
貪食紀
如果你不愛吃,去臺北的樂趣頓時就少了一大半。
“在這里,想撞見一家特別難吃的餐館,有點難喏!
不止一個臺北人有這種自信。
所以,*后矛盾就在于,臺北美食太多,而我們在臺北的時間,太短。
必須找*資深的吃貨帶路才行。
那就跟緊美食家舒國治、焦桐、朱振藩和曾郁雯吧。
臺北帶路人
作家,美食家
舒國治
閑晃臺北四十年
梁文道曾說,“*會玩、*會講故事”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阿城,另一個就是“舒哥”。
“舒哥”正是舒國治。
如果要選一個作家代表一個城市,那么舒國治肯定是臺北的首選。在臺北,舒國治早就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他淡泊隨性、恣意自由的生活態度一度成為都市“慢生活”典范。
他有很多名號,“小吃教主”、“晃蕩達人”、“臺北地下市長”——因為愛閑晃,舒國治幾乎走遍了臺北的大街小巷,又因為“*能講故事”,便被朋友們戲稱為“地下市長”。
到臺北的**頓晚餐,舒哥帶我們去吃地道的臺菜。席間大家聊文藝聊歷史聊八卦聊得熱火朝天,當然,聊得*多的還是食物。
這頓飯結束的時候,他已經幫我們的行程做好了規劃,“**天去鼎泰豐老店吃小籠,下午在永康街散步,可以去耀紅名茶藝術空間喝茶,順道去敦煌畫廊看看;第二天去臺灣師范大學附近的小吃街……”
聽著他信手拈來的一家家茶館小吃,忍不住發問:“這些店你都去過。俊
“當然啊,這些都是我自己反復去過很多次的店,也推薦給很多朋友過,基本上口碑都還不賴!
舒國治從美國回來后,就沒在家里開過一頓伙,一日三頓,多是在排檔、小攤、食肆,這樣一吃就吃了20 年。
他…喜歡吃小而簡單的東西,“像鹵肉飯就著一碟煮卷心菜,像福州干面加一碗魚丸湯,或是一盤餃子,兩三個水煎包等。”而臺北的小吃,在這一點上,與他不謀而合。
在《臺北小吃札記》里讀到他筆下的臺北小吃,又怎么及得上跟著作者本人吃遍臺北來得精彩霸氣呢。在接下來的幾天里,熱情好客的舒國治帶著我們這群好奇心和食欲同樣旺盛的外省人全臺北趴趴走(臺灣習慣用語,即“東游西蕩”),終于讓我們好好體驗了一下這位被友人戲稱為“臺北地下市長”的舒國治是如何度過每一個“理想的下午”的。
“睡到中午出門,下樓走路去青田街吃中飯。沿溫州街向北,過了和平東路就是青田街,再遠一點就是小吃店遍布、非常有意思的永康街。吃完飯之后尋一家熟悉的舊書店隨便坐下,漫無目的地看書,如有相熟的店主正在泡茶,就相陪一杯。晚上是電影、朋友的宴聚暢談,或者獨自在家聽音樂!
這樣的生活簡直就是夢想中*完美的那一種。帶路的舒國治,步子不緊不慢,瘦高的身影被臺北午后的陽光拉伸得忽短忽長,偶爾停下來等候落在巷尾的攝影師,干凈細長的手指掖一下圍巾。
這畫面讓我想到他的朋友對他的描述:他像是個誤入現代的古代人,至今不會用電子郵箱,也不會轉發短信,住在租住的房子里,寫著一點都不時髦的散文。但各地的人到了臺灣,都會放心地把自己交給他,讓他帶領他們游走。因為大家都說,這個在臺北閑晃了近四十年的人,才知道這座城市*多的秘密。
推薦去處1
臺菜× 欣葉
欣葉臺菜(創始店)
臺北市中山區雙城街34-1 號(近德惠街)
11 :00—24:00
臺菜,沒那么簡單
說起臺灣美食,**時間想到的就是蚵仔煎、鹽酥雞、大腸包小腸、肉圓、大腸蚵仔面線這些“夜市料理”,甚至一度認為臺菜的精髓應該就是這些平價美味的小吃了吧。
舒哥說,真正地道的臺菜來自臺灣地區特有的食材,臺菜也是有自己的思路的,譬如將海味略加處理之后冷食、生吃等做法。
在臺北,**家稱得上臺菜餐廳的店大約是上世紀60 年代開設的,那時的餐廳主要是在夜宵時供應一些臺灣風味的清粥小菜,40年過去了,臺菜以閩菜為基礎,融合了粵、川、湘等八大菜系以及荷蘭、日本的飲食元素,*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清二鮮三快炒,海味豐富,羹湯滋補。
{古早味,*美味}
欣葉餐廳是臺北*好的臺菜餐廳之一。擁有三十多年歷史的欣葉臺菜,陪伴了許多臺灣人長大,菜色傳承古法制作,是地道的臺灣家鄉口味。如今,它在臺北開出了十幾家分店,欣葉101 食藝軒還被選入焦桐的《臺灣餐廳評鑒》,獲得了四星的好成績。
舒哥說,欣葉的總店是現任業主的母親在1977 年創立的,很多臺北人從小跟著爸媽來這里吃飯,如今帶著自己的兒女依舊來這家餐廳,傳統地道的口味成全了民眾戀舊的心情。
烏魚子是臺灣特產之一,傳統的吃法是將烏魚子用鹽腌漬,經過日光曝曬,再用重石擠壓,反復以上的過程,制成軟硬適中的下酒菜,用來搭配清爽的臺灣啤酒或是香甜的米酒,都“超贊的啦”。
菜脯蛋可以說是臺灣*普通出鏡率也*高的一道家常菜,就是我們說的“蘿卜干跑蛋”,雖然家家都會做,但是欣葉出品的口感和味道始終很難復制,蘿卜干的脆爽口感和煎蛋的香滑鮮嫩完美融合,是一個功力深厚的米飯殺手。
煎豬肝是欣葉*有名的一道菜。舒哥說,他曾帶一個擅制煎鵝肝的法國米其林大廚來吃欣葉的這道煎豬肝,煎得棕紅油亮的豬肝厚實大片堆在盤中,看起來敦實木訥得很有幾分“靖哥哥”的風范,一吃之下,米其林大廚驚為天人,外酥內綿的Q 彈口感美好得直逼法國鵝肝!皝韥韥,煎豬肝趁熱吃,把什么鵝肝都比下去了!闭f完這個故事,舒哥催著大家動筷。
地瓜稀飯也是欣葉的招牌,用了紅黃兩種地瓜一起煮制的稀飯口感綿軟,更接近粥。隨之奉上的還有店家贈送的豆腐乳,這種中國人*傳統的吃法真是落胃又窩心。
古早杏仁茶柔滑香濃,搭配附贈的酥炸老油條一起吃,頗有幾分穿越回老北京的情愫。餐后,飯店還給每位客人送上一份用糯米粉和花生自制的臺式甜點——麻薯,清甜美味。
{麻油香,米酒醇}
臺灣人喜歡藥膳食補,每遇節氣、氣虛、大病初愈更要進補。雖然其他菜系中也有中藥入菜,但都不如臺菜來得精彩多樣:麻油豬心、藥燉排骨、姜母鴨……
在欣葉,貴價的藥膳有經48 小時燉煮、需提前三天預訂的“臺式佛跳墻”,更多人喜歡的,還是平價又美味的麻油料理。
麻油料理算是傳統臺菜特有的烹調手法之一,寒流來襲的時候,有什么比得上一碗熱乎乎的麻油雞湯來得暖身呢。
在臺北,多數麻油料理的湯頭都是加入大量米酒來提香,如麻油雞、麻油腰花等,街頭巷尾常見的姜母鴨,也是用麻油做基底。不過,麻油料理也有軟肋,麻油炒太久易質變,湯頭會變得苦澀。
欣葉臺菜的“老酒鮮蝦煲”也是用麻油加米酒做湯底,不同之處是改用了紅露酒。以糯米為原料,加入紅曲釀造的紅露酒是臺灣一種平價的平民酒,“臺灣以前的辦桌(喜酒),桌上都有黑松汽水或紅露酒,沒喝完的紅露酒常被當成料酒使用,味道特別好!
除了活蹦亂跳的藍蝦之外,煲湯中加入冬天盛產的高山卷心菜,口感清甜爽脆,還加入蛤蜊提鮮、豬肉增香,加熱后的紅露酒與麻油交織出迷人的香氣,湯頭自然回甘,架在小火爐上愈滾愈濃郁,暖乎乎喝起來相當過癮,比街頭版的姜母鴨、羊肉爐更勝一籌。
招牌菜
蒜香腌咸蜆仔
欣葉鹵肉
正宗菜脯蛋
佛跳墻
地瓜稀飯
古早杏仁茶
去臺北 作者簡介
夏雨清,生在海島,居于山上。媒體人,曾供職浙江衛視、《都市快報》,現在做雜志之余,在鄉間開著幾家很小的小旅館、雜貨店。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