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534532
- 條形碼:9787111534532 ; 978-7-111-53453-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本書特色
本書重點探討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思路和對策。供給側改革是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并非單項改革,而是一個改革體系。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需要將理論、實踐和政策相結合。本書針對當前中國經濟現實問題,將供給側改革與全面改革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明確供給側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題中之義,是全面改革中的“精準改革”。供給側改革涉及供給主體、生產要素、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及其影響因素、存量調整和培育增量等,明確供給側改革的本質是發揮企業的作用、發揮市場的作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追求長期可持續發展。
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內容簡介
從供給側推進改革,意味著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變化,即從政府政策主導經濟增長轉為市場制度主導經濟發展;意味著發展模式的調整,即從規模速度型增長轉為質量效益型發展;意味著增長動力的轉換,即從投資拉動轉為創新驅動。本書闡述了對供給側改革的深入理解,分析了供給側改革的現實背景,提供了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方法,描繪了從制度、管理和政策層面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具體手段。是理解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讀物。
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目錄
前 言**章 正確理解供給側改革一、理解供給側改革的幾個要點(一)供給側改革的含義 /(二)供給側改革的實質 / (三)供給側改革的特點 / (四)供給側改革的內容 / (五)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 / 二、避免對供給側改革的誤解 / 三、供給側改革包含結構性改革 / 四、供給側改革要利用供給側力量 / (一)企業的數量和質量、企業的活力 / (二)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人力資本)、勞動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三)資本積累和資本運用效率 / (四)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 / (五)工業化、城市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 (六)制度變革和制度創新 / 五、供給側改革有經濟學方法論基礎 / 六、供給側分析框架與需求側分析框架形成鮮明對比 / (一)需求側分析框架 / (二)供給側分析框架 / 小結 / 第二章 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 一、供給側改革是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需要 / (一)需求管理政策的邊際效益遞減 / (二)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遺癥越來越大 / 二、供給側改革是推進結構調整的基本手段 / (一)中國正處于結構調整陣痛期 / (二)結構調整不可避免的陣痛表現 / (三)推進結構調整、應對結構調整陣痛要靠供給側改革 / 三、供給側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題中之義 / (一)推進供給側改革與推進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 (二)解決各種問題的出路唯有改革 / (三)正視推進全面改革的新挑戰 / 四、供給側改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 (一)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 (二)提高各主體的供給能力是擴大國內有效需求的前提 / (三)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供給能力決定一國的競爭力 / 五、供給側改革有堅實的理論基礎 / (一)供給理論與經濟學歷史一樣久遠 / (二)供給學派因使用了供給這個詞而成為*鮮明的供給側經濟學理論 / 六、供給側改革有豐富的國內外實踐經驗 / (一)美國、英國的供給側改革和供給管理實踐經驗 / (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多數改革都是從供給側進行的 / (三)中國當前推進供給側改革的特殊背景 / 小結 / 第三章 反思需求管理政策 / 一、“三駕馬車”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 (一)“三駕馬車”是什么 / (二)“三駕馬車”不是什么 / (三)過分依賴“三駕馬車”有許多副作用和后遺癥 / 二、“三駕馬車”需求管理理論的缺陷 / (一)“三駕馬車”需求管理理論的問題 / (二)用“五個相結合”彌補需求管理理論的缺陷 / (三)需求管理理論和政策被過度重用的原因 / 三、需求管理政策帶來了“投資依賴癥” / (一)過分倚重投資拉動經濟會帶來“投資依賴癥” / (二)中國已出現明顯的“投資依賴癥” / (三)從根源入手擺脫“投資依賴癥” / 四、需求管理政策帶來了“低效增長癥” / (一)不可忽視的“低效增長癥” / (二)“低效增長癥”的主要表現 / (三)痛下決心加快治理“低效增長癥” / 五、需求管理政策加劇了資源環境壓力 / (一)資源環境形勢日趨嚴峻 / (二)造成資源環境問題的根源 / (三)資源環境惡化帶來的挑戰 / 六、需求管理政策帶來了經濟泡沫 / (一)投資拉動帶來了經濟泡沫的累積 / (二)正視經濟泡沫累積帶來的風險 / 小結 / 第四章 從供給側尋找新動力 / 一、經濟發展動力是一個體系 / (一)一般性動力 / (二)特殊性動力 / 二、供給側“三大發動機”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 (一)用“三大發動機”取代“三駕馬車” / (二)“三大發動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 (三)制度變革是根源性發動機 / (四)從兩個層面實現增長動力轉型 / (五)轉型要依靠“三大發動機” / 三、制度變革釋放改革紅利 / (一)改革是*重要的動力 / (二)改革釋放紅利的機制 / (三)改革通過多種途徑釋放紅利 / 四、結構優化可以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 / (一)“結構優化生產力”是經濟增長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二)結構優化釋放生產力的機制 / (三)中國還有巨大的“結構優化生產力” / 五、要素升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 (一)要素升級不同于要素投入 / (二)要素升級既重要又緊迫 / (三)要素升級面臨的障礙 / (四)推進要素升級要采取綜合對策 / 六、通過創新驅動尋找新動力 / (一)創新驅動刻不容緩 / (二)創新驅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根源 / (三)創新驅動要靠改革 / (四)創新驅動關鍵靠人 / (五)創新驅動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 七、解放思想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 (一)思想是影響經濟發展的根源性因素 / (二)思想通過各主體影響經濟發展的機制 / (三)開啟“第三次思想解放” / 小結 / 第五章 推進供給側改革 / 一、供給側改革三十六策 / (一)六大主體對策 / (二)六大要素投入對策 / (三)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策之一——四大制度變革對策 / (四)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策之二——四大結構優化對策 / (五)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策之三——四大要素升級對策 / (六)六大存量調整對策 / (七)六大增量培育對策 / 二、在全面改革基礎上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 (一)推進全面改革 / (二)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正確方向 / (三)2016年的重點改革領域 / 三、推進改革本身的創新 / (一)改革要有新觀念 / (二)改革要有新理論 / (三)改革要有新策略 / (四)改革要有新突破口 / (五)改革要有新招數 / 四、推進全面創新 / (一)為何要推進全面創新 / (二)如何推進全面創新 / 小結 / 第六章 做好供給管理 / 一、調整存量:“去產能”是重中之重 / (一)中央經濟工作明確了“三去一降一補”的重點任務 / (二)“三去”是一場存量革命 / (三)“三去一降一補”可擴展為“六去” / (四)去產能是重中之重 / (五)“去超建”同樣刻不容緩 / 二、培育增量:重點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 (一)培育增量的重點內容 / (二)產業轉型升級是供給管理的重點 / (三)從“供給側”尋找發展動力:以汽車業為例 / (四)做好煤炭主產區的轉型升級工作 / (五)推進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 / 三、降成本:應對“高成本時代”帶來的挑戰 / (一)“高成本時代”悄然來臨 /(二)企業“高成本”之困 / (三)應對“高成本時代”的挑戰 / 四、補短板:重點補好生態和農村貧困短板 / (一)補好生態短板 / (二)補好農村貧困短板 / 五、配套政策:十方面工作重點轉變和五大政策支柱 / (一)十方面工作重點轉變 / (二)五大政策支柱 / 六、地方對策:地方政府如何做好供給管理 / 小結/ 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相關資料
“正確的方針,應當是在穩住大局、保證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條件下,全力以赴,推進改革,以便提高供給質量,實現發展方式轉型。五中全會以后中共中央把它歸結為一句話,叫作‘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吳敬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供給側發力正在成為當前全國上下關注的重點。經濟下行的壓力雖然仍繼續存在,但總的看來,形勢正在好轉,對此我們應當有信心。”
——厲以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供給側改革正是要從供給側入手,抓住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決經濟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進展,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王一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摸清情況是前提,明確目的是基礎,任務要具體、責任要落實、措施要有力,實際上是強調改革方案一定要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明明白白寫清楚政府和各相關部門要做什么,如果沒做到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樣才能保證各項改革措施有力、有效、有持續性。”
——張占斌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
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作者簡介
李佐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人本發展理論創立者,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等校兼職教授,同時兼任多個學術團體職務,被多個地方政府聘為顧問。博士研究生期間師從我國權威經濟學家吳敬璉研究員,碩士研究生期間師從國際著名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奠基人張培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