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藝術地理:中國當代藝術現象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309203
- 條形碼:9787550309203 ; 978-7-5503-092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地理:中國當代藝術現象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七章, 主要內容包括: 回歸大地、立足本土、走向都市、京派文化與藝術北京、海派文化與藝術上海、嶺南文化與藝術廣州等。
藝術地理:中國當代藝術現象研究 目錄
導論——從時間到空間
**章 回歸大地
**節 人地關系
第二節 藝術“場”
第二章 立足本土
**節 中國制造
第二節 我愛北京天安門
第三章 走向都市
**節 農村包圍城市
第二節 都市意識
下篇
第四章 京派文化與藝術北京
**節 意象北京:皇城根下
第二節 北京藝術地圖:廟堂和江湖
第五章 海派文化與藝術上海
**節 意象上海:十里洋場
第二節 上海藝術地圖:天堂孤島
第六章 嶺南文化與藝術廣州
**節 意象廣州:別樣實驗
第二節 廣州藝術地圖:尋常巷陌
第七章 巴蜀文化與藝術成都
**節 意象成都:民間敘事
第二節 成都藝術地圖:閑適之境
尾聲——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
附錄一:城市意象調查表
附錄二:北京意象圖
附錄三:上海意象圖
附錄四:廣州意象圖
附錄五:成都意象圖
參考文獻
后記
藝術地理:中國當代藝術現象研究 節選
《藝術地理 中國當代藝術現象研究》: 本雅明敏銳地從攝影和電影等現代傳播媒介的發展中看到這些機械復制技術對社會、對藝術、對人的觀念和感知方式的巨大影響,預感到一個新的時代已經來臨。隨著機械復制技術對藝術復制的廣泛運用,在世界歷史上**次把藝術從產生“光韻”的儀式基礎中解放出來。藝術的“光韻”,即傳統藝術的原真性,獨一無二的時空存在將消失,這使得在藝術的接受層面發生變化。被不同技術方法復制的藝術品由于更適合被展示,就大大削弱了藝術的崇拜價值,藝術品的展示價值得到強調,成為藝術新的創造功能。大量復制的藝術品廣泛地進入人們的生活,被人們所擁有,縮短了人與藝術的空間距離,使藝術更貼近現實。這時藝術建立的基礎開始從禮儀轉到為政治服務的社會實用性上,是服務于人民大眾的,是啟蒙和動員大眾的革命工具。本雅明通過對電影的全面分析揭示了藝術展示帶來的新的感知上的轉變。人們已經不再將藝術作為凝視的對象,對之凝神思考,而是參與其中、深入其中、投入其中。觸覺以其注重分散的發生方式,超越視覺,成為感知的首要元素,這正與杜尚批判“視網膜的藝術”的觀念相呼應。“因為:人類感知機制所面臨的任務,在重大的歷史轉折時期,僅僅憑單純的視覺方式——既單純的深思熟慮,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借助于觸覺接受,既通過直接適應才能完成。”展示的藝術與建立在觸覺基礎上的整體感知方式緊密結合,構成在藝術領域日益得到推崇和重視的消遣性接受,成為知覺發生深刻變化的標志。 面對知覺感知方式的重大轉變,面對現場帶給藝術的偶然、不確定、含混性以及多元價值,意大利文學家、理論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提出了“開放的作品”的理論,來說明“所存在的很多可能性的無序狀態”,而“藝術只能接受這種狀況,只能努力——作為它的職責——給這種狀況以形式”。29為此,艾柯引入了電視的現場直播這一信息傳播現象來分析電視生產對美學思考的影響。現場直播是在事件發生的同時將事件直播出去,是同實際時間相一致的,但不可忽視直播中的當場“切換”問題,即在拍攝一個事件時通常有多臺攝像機在不同角度拍攝,導演把認為*恰當的圖像播出,這些經過選擇的圖像構成連續的畫面,形成即興的敘述,因此現場直播不是對事件的如實反映,而是解釋。但是這些選擇或解釋是有限制條件的,無法超越事件本身的發展邏輯,而這一限制條件構成了電視直播進行藝術創作的可能性。傳統藝術就是在一些事件構成的,不定型的、開放的、有多種可能性的場中,尋求和確立一致性和統一性,尋求完整的敘述,給予一組事件以“形式”,形成故事情節。而當代藝術的敘述傾向情節的分解,“展現一系列缺乏通常所理解的戲劇聯系的事件”,展現不斷流散開來的,一些非實質性的述說,“這一探索的目的就是敘述結構的更大的開放性,就是這種結構的可能性:使生活顯現出它的多向性,而不是強加給它一些事先確定的聯系”。30艾柯的理論意味著在某時某刻的即時的感官體驗,我們不是在之外觀察思考,而是在其之中體驗,并且參與建構,我們的情緒和身體都是現場的一部分,任何的舉動都會對現場產生影響。現場不像傳統藝術品那樣先于觀者存在,而是在觀者之后發生的事件,藝術家和批評家邱志杰因此提出“后感性”的概念,來反對中國當代藝術中意義或觀念先行的誤區,重視后于作品的效果,即觀者的體驗,而非意義的闡釋。為了達到直接訴諸感官的原始經驗,突破慣常的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觀念表達模式,追求現場效果的不可還原性,邱志杰在1999年1月的“后感性:異形與妄想”、2001年3月的“后感性:狂歡”以及隨后的8月的“報應”系列展覽活動中,逐漸在方法論層面上建立了新的藝術實驗模式,來抵制觀念藝術的知識論傾向(圖5)。 ……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